我們知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師應具有的師德核心內容,要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教師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師德。
現實中,由于許多教師思想中存在著“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的觀念,因此淡化了愛生意識,使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種不平等現象,即教師成了施愛者,學生成了被動的施愛對象,從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這種沒有愛的教育并沒有達到“以愛育愛”的目的。筆者結合著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培養(yǎng)自己優(yōu)秀師德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歸根結底是一個愛的工作
但僅僅停留在愛上是不夠的,愛要在心理上與學生相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是師德的“調節(jié)器”和“控制閥”,是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本質上是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關系,對未成年人要允許其犯錯誤,教師要循循善誘,不能操之過急。
二、崇高的精神境界決定教師要具有寬廣的心胸
不在學生面前計較個人的尊嚴和得失,在與學生發(fā)生沖突時首先要嚴于律己。由于學生幼稚、不成熟,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常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有時是教師意想不到的。我們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應以寬容的精神對待。愛因斯坦就曾說過:“善于寬容也是教育修養(yǎng)的感情問題。寬容之中蘊含著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對自己教育對象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也滲透了一種對事業(yè)、對孩子的誠摯的熱愛?!?/p>
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曾發(fā)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吃飯時,有一位男同學剩飯了,班長勸他吃下去,他拒絕服從,鬧到我這里來,我發(fā)現飯盒里大半部分的菜他都沒有吃,我意識到有可能是他挑食,不愛吃飯盒里的木耳白菜,我便開始勸他,給他講營養(yǎng)的全面性,不要挑食。突然這位同學抬頭沖我說了一句:“你又不是我媽,怎么管那么多?”說完,把飯盒往我桌子上一推,轉身跑出了教室。我愣住了,大家也愣住了,誰也沒有想到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平時同學們非常尊敬老師,誰也沒有這樣頂撞過老師,大家都以為我會大發(fā)雷霆,把他找回來,狠狠地批評一頓。當時我也很生氣,但馬上就冷靜下來了,把他的飯盒收好,放到他座位上,到外邊買回他平時愛吃的水煎包,讓同學到操場上找回他,繼續(xù)吃飯。他畢竟是一個孩子,膽怯了,偷偷地看著我,我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就回辦公室里了,我想我的離開能給他留下一個心理空間,后來,學生告訴我,他沒有吃我買的水煎包,而是把他帶的飯菜都吃了。
做錯事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現象。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學生行為失當,老師要看這件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屬于什么性質的問題,會產生什么影響,另外還要看他行為動機是否合理,然后再加以批判和處理,這樣的教育才有針對性,才會產生效果。
三、愛要做到心理相容,還要理解學生,理解也是一種師愛。
教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有發(fā)展?jié)摿Φ娜?,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贊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發(fā)現他們有可愛之處,你不會不去愛他們。
例如,在有的教師眼里,對后進生常常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后進生的堅強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沒有的。他們明知聽不懂教師講課的內容,卻天天要堅持聽;他們面對考試,明知要失敗,但是屢敗屢考。如果教師能給予他們深深的理解,就會發(fā)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fā)自內心地去愛他們。
我們班原來有一位同學,由于學前的基礎差,20以內的加減法不僅算得慢,而且還算不準,同學們也因此嘲笑他,每次做口算時,他都很緊張,偏偏輪到他時,他又算不出,急得面紅耳赤,就是這樣,他仍緊張地在心里算著,也不放棄,同學們往往發(fā)出一陣騷動。后來,我想出了一個辦法,每輪到他做時,我就挑一道簡單的題給他,不需要進位或不需要退位的,他很順利地就過關了。再后來,我怕同學們發(fā)現這個秘密,再譏笑他。我就事先告訴他我要出哪道題,先算好,一段時間后,他變了,自信了,聲音大了,口算時,聲音宏亮,回答準確,同學們也驚訝他的進步,都很佩服他,誰也不嘲笑他了。
那么,教師只有從心理上理解學生,去幫他想辦法,解決問題,幫助他渡過難關,才是對他真正的愛。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回憶說:“我小的時候是個差等生,學習成績在全班40名同學中總是倒數第一,各科成績比較起來,語文成績較好,有一次,我寫的作文交給語文老師,他認為我是抄襲的,并當場諷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在他上課時,我的眼神總往外瞅,不愿和他對視,后來,換了一個王老師,他衣著儉樸,但很有學問,不歧視我,還鼓勵我,講牛頓、愛因斯坦的故事,他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當我從日本留學回來,第一個想見的便是王老師?!?/p>
蘇老先生的親身體驗給教師提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在小學或中學,在學業(yè)上、品德上的暫時落后,并不能注定日后會無所作為。在教師的鼓舞和激勵下,他們當中同樣會涌現出蘇步青、郭沫若等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后進生的心靈創(chuàng)傷只能用心靈的溫暖來醫(yī)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來洗滌,多給后進生一點愛護和關心,把愛的教育融入他們的心田,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真正地關心他、幫助他,就會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勸告,產生追求進步的動機和行動。
做為教師,他的責任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成人、成才。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抽象的一個字,而是一種具體的教育過程,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寬容、原諒、賞識、信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相融,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能體現平等和尊重,才能體現出我們人民教師優(yōu)秀的師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象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