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學生是否參與,這就首先要求學生有參與意識。自主學習真正確立了學生主體發(fā)展和自主發(fā)展的地位,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自主參與創(chuàng)造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0-0130-01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覺得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學內(nèi)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在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鳎l(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饒有興趣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本人的體會如下:
一、激活思維興奮點,培養(yǎng)其參與熱情。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鉆得進去,學習才會卓有成效。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學生只有對數(shù)學課教學具有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否則,就很困難了。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chǎn)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chǎn)生?!苯虒W的理論和實踐昭示我們:培養(yǎng)興趣是教師的一大重任。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向?qū)W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shù)學發(fā)展史、數(shù)學家故事、趣味數(shù)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fā)、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shù)學的動機。長期堅持這樣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重視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數(shù)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口、身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中來。師生在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本班學生,不僅要掌握他們的共同特點,還要顧及個別差異,采取適當?shù)慕虒W策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自在學習上得到最大發(fā)展。
1.讓學生多觀察
數(shù)學雖不同于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shù)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shù)學公式的發(fā)現(xiàn)推導,數(shù)學題目的解答論證,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
2.讓學生多思考
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尋找,問題的辨析,知識的聯(lián)系與結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
3.讓學生多討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zhì)疑、討論、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可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
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到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使每位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成為發(fā)展學生智能的階梯,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教學組織靈活得當,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
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即唱“獨角戲”,看上去不乏精彩之處,但它不能使學生從多方面參與教學,相反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不深,掌握不牢,靈活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題能力也得不到培養(yǎng)和提高。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huán)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fā),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zhì)量。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設計適當?shù)慕虒W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給方法,注意梯度,使各層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對學習的不同能力,注意層次和梯度,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也是激活學生主體意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總之,新課程的教學,要特別注意打破個別“優(yōu)生”次次參與,其他學生無從下手;個別學生報告學習結果,其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要讓各層面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
通過不懈努力,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所有的教學效果都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會參與否和參與多少來決定的。課堂教學只有注重激發(fā)學困生的參與興趣,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動力;只有為學困生創(chuàng)設參與條件,才能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只有加強對學困生的參與指導,才能使他們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整個教學過程應融入老師、學生、家長和諧愉快的情感,讓學困生全面參與,在互幫互學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知識,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