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模式”這一概念對于許多的人來說或許很陌生,但對于處于初中物理戰(zhàn)線的教育者來說卻再熟悉不過,因為在他(她)們物理教學中涉及到的若干教學研究方法中就有一種被稱為“建立理想模式”的,看起來似乎很生澀,但其含義卻深遠,它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物理教學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各學科教學中常用研究方式、方法的基石,許許多多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方法均屬于它的外延。
其實它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并不是很多,甚至已經(jīng)被一些教學方式所替換,但它的深遠內(nèi)涵卻不能被取代,數(shù)年來的教學讓我從該方法中受益頗多,其內(nèi)涵無限的延伸使我在物理教學當中游刃有余,許多以往認為難度極大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例如:
一、對初二物理下冊第六章第三節(jié)電阻中“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難點的突破
決定電阻大小因素主要為三方面:①導體的材料;②導體的長度;③導體的橫截面積。在以往的教學中主體是通過學生或教師實驗操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盡管實驗效果很好,但就是由于課本中實驗的引導,或?qū)嶒灡旧淼木窒扌詫е卤緛砗芎唵蔚膯栴}反而變得難以理解。其一,盡管我國的教育領域在不斷的發(fā)展、更新、變革,但現(xiàn)實中許多農(nóng)村教育教學器材的匱乏,依然難以滿足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的要求,因此只能由教師的實驗演示來進行教學,其效果可以想象一定很乏味,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情趣的缺失,更失去了實驗的本色;其二,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研究一種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同時需要保證另外兩條因素的一定,從而導致實驗操作的瑣碎,這會讓一些在學習中比優(yōu)秀生反應慢半拍的孩子很茫然,進而使其退縮,這樣的實驗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因此在探究該問題之前我們不要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智商,作為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是15歲左右的小大人了,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由他(她)們自己表述來解析的,其中表達方法的選擇至為關鍵,這就可以從“理想模式”著手,引導大家從實際生活為“點”向“面”擴展,例如:樓房——走廊——學生:學生可以比作電荷,走廊可以類似為導線,大家感覺是寬闊的走廊容易通過、還是狹窄的容易通過(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積);大家下課后到運動場活動需要經(jīng)過走廊,你希望走廊長還是短好呢(電阻與導體長度)……類似如此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大家都能舉出很多,這樣一來不僅所有的學生均易理解和接受,還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們的活性思維、聯(lián)想能力,同時也節(jié)省了許多學生自我學習、探討的時間。當然,在實驗條件和課時完全允許的情況下也應進行分組實驗操作,這樣會對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及科學求實態(tài)度有所建立和提高的。
二、對初三物理全冊第十六章第二節(jié)內(nèi)能中“改變物體內(nèi)能”難點的突破
改變物體內(nèi)能方式有兩種,一是做功,二是熱傳遞。如果直接按照教學的順序過度到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和理解,因為前面已經(jīng)很詳細的學習了內(nèi)能的含義,但是余下的部分學生我們更應該加以重視,同時也需要給予已經(jīng)理解該問題學生們一個深刻、形象的烙印,此時的我就會調(diào)動大家運用“理想模式”的意境來解析、消化和鞏固?!鞍嗉墶焙汀皩W生”是我引導的關鍵點,大家可以把這個班級看作是某個物體,而在座的所有學生則為構成物體的分子,寒冷的冬季大家都不愿意出去運動而穩(wěn)呆在班級自己的座位上,此時的班級了無生趣,從而導致“班級”這個物體所具備的能量、活力就很少,死氣沉沉的,如果大家能活躍起來,積極活動交流,必然使整個“班級”充滿陽光和生氣,那這個“班級”所蘊藏的能量是無法估量的,同時它更象征著我們班級的蓬勃發(fā)展(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大家本身互相交流也許并不能完全抵抗嚴冬的低溫,某些同學依舊會消極的躲在一邊,但當學校暖氣溫度的逐漸升高他(她)們也將勇于、樂于加入大家的行列,那么我們的班級將是最美好且充滿力量、和諧的集體(熱傳遞改變物體內(nèi)能)。如此講解之下不難將所有問題解決,同時它的效果也將會很完美。
個人執(zhí)著爬“山”事業(yè)有成,民族奮發(fā)爬“山”國家興旺,讓我們乘著新世紀的勁風,努力爬“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里留下自己“爬山”的堅實腳印!書中有凝香飛揚,人生自當激昂向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在“理想模式”的面前會有更大的突破。
以上只是我對“理想模式”在教學中的個別嘗試案例,或許能給同行們以借鑒,我更殷切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