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加強朗讀教學的力度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朗讀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明確的目標,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改進和加強朗讀教學。
【關鍵詞】語文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0-0074-02
目前高中“新課標”的教育目標是“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那么,怎樣才能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呢?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把對語言的積累、感悟、理解和欣賞,通過自己的閱讀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出來的最好方法。
朗讀法,是語文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訓練方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在目前,盡管諸多的語文老師對朗讀教學已不再輕視,盡管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對朗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仍不足,對朗讀教學的認識理念仍很陳舊、落后,課堂朗讀教學仍缺乏具體的指導和有力的教學措施。鑒于此,筆者就朗讀教學談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1.加強朗讀教學能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近年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8226;加德納在其《智力架構》一書中提出的智能多元論引起教育家和教師們的廣泛關注。加德納指出,如果給予適當?shù)墓膭睢⑴囵B(yǎng)和指導,每個人都有能力使智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從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朗讀教學能夠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予以鼓勵、培養(yǎng)和指導。
朗讀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語言,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反復朗讀可使學生逐漸認識遣詞造句、用語成文的規(guī)律,逐漸把書面語溝通起來,口誦目染,不斷吸收,把書面語變成自己活的語言,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朗讀是眼、口、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一種閱讀活動,通過朗讀,既可發(fā)展語言,又可發(fā)展思維。通過朗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際交往。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有技巧地去朗讀,就能實現(xiàn)學生對其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的理解與體會。
2.加強朗讀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讀書興趣和讀書能力。
高中語文課文大都是專家精選出來的文質兼美的作品。如《滕王閣序》、《蘭亭集序》等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現(xiàn)代散文《荷塘月色》、《綠》等也是少有的佳作,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中外馳名的詩詞歌賦。對于這些名家名篇,教學中應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上,從而使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內(nèi)容,感受課文的內(nèi)在美、文字美,豐富自己的文學知識。朱熹說:“‘書讀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文章、詩歌的意蘊只有在讀中去品味,不讀永遠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韻。所以,我們不但要重視朗讀,還要堅持朗讀,學會正確朗讀。
例如在教《沁園春#8226;長沙》時,我沒有對這首詞進行逐字講解,逐句分析,而把朗讀貫穿整堂課。老師讀、學生讀、集體讀、單獨讀,反復練習,下課時,學生不但會背誦了,而且還真正理解了這首詞。通過朗讀,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反復朗讀,使這種感性認識得到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實現(xiàn)質的飛躍,這時便獲得了對文章深層次美的理解。這種學習過程就是一種欣賞,一種鑒別,繼而使讀者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就像欣賞三維立體畫一樣逐層深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文學鑒賞的能力。
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深入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岸碛谝?,心同其情”,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逐漸養(yǎng)成主動讀書的好習慣。書越讀越多,積累的材料也越來越多,做到“腹中藏書一萬卷”,自然“下筆如有神”。愛讀了,會寫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學習效果自然要好,長期堅持,語文成績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強朗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目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不少學生在發(fā)言、回答問題時聲小語低,吐字不清,而這些學生往往讀的能力較差。所以,若想“說”好,還得先“讀”好。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不會“說”的弱點,在教學中,我從讀準字音入手,讓他們讀書時放聲朗讀,這樣一遍遍由淺入深,不斷加強訓練,學生讀和說,聲音洪亮了,口齒也比原來清晰了。
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平淡,語速過慢,比較啰嗦。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訓練,要求他們注意語氣的恰當運用。在教學中,隨時注意指導糾正,這樣學生就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說話習慣。
4.加強朗讀教學,可以增強記憶,加深識記的牢固程度。
閱讀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讀所能記下的內(nèi)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讀一遍則會對二分之一的內(nèi)容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相對默讀來說,朗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讀所用器官只有大腦和眼睛,且所視信息只有一次輸入大腦的機會,而朗讀過程則要調動腦、眼、口、耳這幾個主要器官,所視信息將有兩次輸入大腦(看到和聽到)和一次輸出大腦(讀出)的機會,把學習、檢查和復習融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盡管朗讀的速度比默讀慢,但良好的記憶效果足以抵消這點差距。
二、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要優(yōu)化朗讀教學,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強化自身的朗讀意識,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能夠經(jīng)常躬身示范。同時,要努力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賞析《荷塘月色》這篇經(jīng)典散文時,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配樂朗誦的形式使學生已深深地沉浸在課堂情境之中,加深了學生對這篇文章文字美、意境美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針對不同的文體進行朗讀教學
不同的文體,朗讀宜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一般說來詩歌和散文,重點在于解決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
敘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要盡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參與,學生在朗讀時就會產(chǎn)生回憶,引起他們的聯(lián)想與想象,激起共鳴。文言文,重點在于根據(jù)字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讀。比如,學習《過秦論》,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許多典型的實詞,更要激發(fā)學生對文章語言氣勢、論證氣勢的興趣。戲劇、小說重點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用自己的語言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而且他作為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會產(chǎn)生再創(chuàng)造的興趣和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明確朗讀教學的目標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指出:“朗讀應有基本要求,進一步要求,較高要求……”這就表明了朗讀的訓練目標應有梯度。這梯度,應該以是否適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知識背景、思維水平等)為檢驗標準,以原有的知識基礎為起點,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縮短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與達到目標之間的距離,要在課堂上使多數(shù)學生經(jīng)過朗讀能達到目標。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教學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點地加強朗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可見,緊緊抓住“朗讀”這一手段,加強朗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來說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