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賴以產(chǎn)生、持續(xù)和強化的最切近的源泉。濃厚的學習興趣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借導激趣
一個好的導語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導語好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提起來了,上起課來就應用自如了。如我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就采用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父母對子女的愛,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大都在日常平凡細微的小事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因此,很多人對父母寄予的關心早已“習慣成自然”,甚至熟視無睹。同學們在寫到父母時,往往感到無從下手,羅列很多材料,外加許多贊語,人物卻依然不能感人,為什么呢?讓我們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來解開這個謎底吧!
二、借樂激趣
洛克曾說:“把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訓練相互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訣之一。”如我在教馬致遠的《天凈沙#8226;秋思》一文時,課前我就讓學生去翻閱唐詩宋詞元曲,找出那些精彩的寫愁的句子記在心中或者筆記本上,課堂上讓他們以“接力賽”的形式背出或讀出這些句子來。于是本來十分抽象的“愁”在同學們心中、眼中就變得有長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動)、有數(shù)量(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了。這時,再讓他們化用這些名句或創(chuàng)新一句話來抒寫自己心中曾有過的愁情,學生就會有愁可寫了,也一吐為快了。
三、借情激趣
課文并不是方塊字的堆砌,它是有思想內(nèi)容的。如果老師能從情字入手,發(fā)掘教材中的動情之處,把學生引入情景,去體會情節(jié),明白情理,開拓情懷,陶冶情操,那么,學生自然會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如我在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時,閱讀課文之前,先以稱贊的口吻向?qū)W生介紹了李清照的才華、詩稿等,并指出其屬才女之列。然后又介紹了李清照的婚姻門當戶對,志趣相投,夫妻恩愛,后人常常如此來總結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生活。這對知識分子夫妻,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情感佳話,似乎除了趙明誠的早逝給這段婚姻蒙上悲情外,已近乎完美。其實李清照也曾遭遇婚姻危機,此時,學生早已對李清照既崇敬又同情。我看時機到了,便一聲令下:如果你們想更多地了解她的話,那就讀一讀李清照的《醉花陰》吧。學生興趣高漲,十分專注地讀了起來,并鉆研起文中的字詞來了,想把李清照真正讀懂,并能真正地理解“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深刻含義。
四、借疑激趣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本蛯W生學習過程而言,其實質(zhì)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能發(fā)現(xiàn)問題和能解決問題同樣難能可貴。語文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鼓勵學生多思、勤思、善思,從而訓練他們思維的深度廣度。如我在教學孫犁的《蘆花蕩》時,有學生就對“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一段中的“奔”和“飄”字提出了質(zhì)疑。問“奔”與“飄”字調(diào)換位置是否更加貼切?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我就帶領學生以掌聲和微笑認可他的質(zhì)疑,然后告訴他一開始小船出去是空的,“飄”字正好表現(xiàn)小船的輕盈、快捷;而后來小船裝滿了柴米油鹽,負重的小船還要躲過敵人的嚴密監(jiān)視,只有“奔”字才能表現(xiàn)出當時的緊張、危急的情形。然后我就以這個為示范,讓學生繼續(xù)讀課文,提出恰當?shù)膯栴}來,于是學生積極性很高,爭先恐后地提出質(zhì)疑,課堂也活躍起來了。這樣采取質(zhì)疑法既鍛煉了學生的縝密思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的品質(zhì),還充分地調(diào)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