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從古至今無數(shù)越窯文獻,就青瓷在中國古代制瓷業(yè)中無與倫比的歷史地位、青瓷用途的多樣性以及越窯文獻如何促進上虞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圖書館專題文獻庫構建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越窯文獻 上虞青瓷 經(jīng)濟 專題文獻庫
【中圖分類號】K8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1-0173-02
【Abstract】This article excerpts lots of Yue kiln literature in all ages, has a discussion on the incomparable historic position of celadon in ancient porcel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extensive functions. Yue kiln literature also facilitate the economy of Shangyu and are in favor of a library to build a collection of books on a certain topic.
【Key words】YUE KILN literature Shangyu Celadon Economy A collection of books on a certain topic
“人從月邊去,舟從空中行。此中人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上虞境內,一條以東漢孝女曹娥命名的江流,自南而北,縱貫上虞全境,它不僅記載了文人墨客尋山問水的雅興事,更見證了越窯青瓷的興衰史。在商品經(jīng)濟極不發(fā)達的封建社會早期,上虞的先民們已在這片沃土上大量生產(chǎn)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越窯青瓷。據(jù)統(tǒng)計,自1972年以來,曹娥江及其支流兩岸的章鎮(zhèn)、聯(lián)江、湯浦、上浦、蒿壩、皂湖、梁湖和橫塘等地,已發(fā)現(xiàn)漢至宋代的越窯遺址400余處。經(jīng)考古發(fā)掘和歷代文獻證實,上虞越窯所生產(chǎn)的青瓷,不僅燒制技術精湛,而且器形端莊優(yōu)雅,釉色青瑩滋潤,飾紋華麗別致,曾一度成為宮廷御用瓷,并大量出口亞、非、歐地區(qū)。上虞也因此被國內外陶瓷界公認為青瓷的發(fā)源地。
一、越窯文獻見證上虞青瓷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卓越歷史地位
1.文獻對越窯青瓷的高度評價,使青瓷在眾多的瓷器中脫穎而出。上虞自東漢起,陶瓷的燒制技術已日趨成熟,這一點,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伯謙先生、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剛先生等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均已大量撰文加以證實。但對越窯青瓷最早的文字記錄,當推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恫杞?jīng)》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蛞孕现萏幵街萆?,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边@段文字表明,當時燒制瓷器的窯口已遍布各地,而在眾多的瓷窯中,唯越窯所燒造出來的青瓷,似玉、類冰,被公認為瓷器中的上品。從而奠定了上虞青瓷“瓷中貴族”的地位。
2.日趨完備的制瓷工藝,使越窯青瓷成為王室貢品。據(jù)《中國陶瓷史》記載,南京地區(qū)的中型以上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越窯瓷器。吳至西晉時期,越窯瓷器上常銘刻“上虞”、“始寧”(今上虞南部)、“魚浦”(今上虞白馬湖)等地名,這些產(chǎn)自上虞的青瓷,何以到了南京地區(qū)的墓葬中?專家推斷,當時的會稽太守很可能曾以越窯的高檔產(chǎn)品向吳室進貢。而《新唐書#8226;地理志》中有關越州貢瓷器的記載,為這一推斷提供了極好的佐證。一向以考據(jù)辨證著稱的北宋趙令田寺也曾寫過:“今之秘色瓷,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造的貢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
3.越窯青瓷遠銷海外,喚起我們對青瓷昔日輝煌的無限追思。作為古代東西方貿易象征的中國古陶瓷在世界各地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陶瓷考古專家和中西交往史研究者們廣泛的關注。中國古陶瓷學者對越窯的外銷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發(fā)表了《試談越窯青瓷的外銷》、《略談越窯和龍泉窯的外銷》、《論越窯和銅官窯瓷器的發(fā)展和外銷》等專題論文。文章中指出:自唐以來,越窯青瓷的足跡已抵達朝鮮、日本、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菲律賓、沙特阿拉伯、南也門、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西班牙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瓷器的外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外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南宋時期刊刻的《袖中錦》中提到高麗著名特產(chǎn)時有“高麗秘色”一說,宋徐競《宣和奉使高麗經(jīng)》云:“陶爐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眱烧咚帷案啕惷厣焙汀棒渖逼鳎褪浅r仿制中國的青瓷器。尚虞人所著《越窯青瓷名天下》一文中提到: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8000余件,其中最顯眼的就是越窯青瓷。
二、越窯文獻講述青瓷功用的萬千風情
越窯在漫長的制瓷歷程中,由于各時代經(jīng)濟文化情況不同和生活習俗的差別,所設計和生產(chǎn)的青瓷在品種和功用方面各不相同。如明器中的谷倉,反映我國古代的高樓大廈、娛樂雜耍、糧食盈倉等;盤口壺是以裝酒為主的貯盛器;罐用來貯存食物;碗、盤、盞、盆等是常用的廚房用品;瓷燭臺作為照明用具在東漢就普及了;茶具,當然是青瓷器中最主要的用具。另外,青瓷還以樂器和文房用具留存于世。
1.越窯青瓷為中國深厚的茶文化添上濃墨重彩。越窯自東漢創(chuàng)瓷,至孫吳、兩晉時期達到第一高峰期,至中晚唐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特別是越窯青瓷中的茶具,由于瓷質精良、造型不俗,釉色青雅,深受飲茶者的喜愛。在浩渺的史書中尋覓,我們發(fā)現(xiàn),《全唐詩》這座浩浩蕩蕩的歷史豐碑,忠實地記錄了青瓷茶具的千種情,萬般韻。
品味以下詩句,不知忙碌浮躁的今人是否會靜心于古人文字的清幽,從而學一學古人的閑趣,品一壺香茗,發(fā)一通思古之幽情。
顧況《茶賦》:“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
孟郊《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p>
施肩吾《蜀茗詞》:“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p>
許渾《夏日戲題郭別駕東堂》:“散香蘄簟滑,沈水越瓶寒?!薄冻科稹?“蘄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
陸龜蒙《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p>
皮日休《茶甌》:“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p>
鄭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歸》:“篋重藏吳畫,茶新?lián)Q越甌?!?/p>
韓偓《橫塘詩》:“蜀紙麝煤沾筆興,越甌犀液發(fā)茶香?!?/p>
徐夤《貢馀秘色茶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2.用越窯青瓷敲擊出來的古樸樂章。青瓷不僅以實用瓷器中的精品為文人墨客所描述,更有作為打擊樂器的妙用,被大師們所謳歌。最典型的記錄要數(shù)唐時對音律頗有研究的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中的描述;唐大中初有調音律官郭道源“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于方響。”唐人溫庭筠寫有《郭處士擊甌歌》;唐人方干《李戶曹小妓天得善擊越器以成曲章》詩云:“越器敲來曲調成,腕頭勻滑自輕清。隨風搖曳有馀韻,測水淺深多泛聲?!遍]上眼睛想象一番:美人輕移蓮步,在一只只泛著青淳之色的瓷盞中注入深深淺淺的茶水,樂師舉起筷子,即興敲擊之,精妙絕倫的天籟之音縈繞于耳,瓷靚、曲雅、茶香。視覺、聽覺與嗅覺的融匯交錯,好一幅令人迷醉的“雅士擊甌圖”。
3.越窯青瓷中剛柔兼濟的文房瑰寶。青瓷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實用瓷到觀賞瓷,從單一用途到多功能并舉的發(fā)展過程。期間,作為文房用品的青瓷水丞、筆筒、鎮(zhèn)紙、硯等應運而生,成了文人雅士書房中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賞玩意義的兩用瓷。它們或造型古樸,或神形豐盈,往書案上一放,既昭示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又折射出能工巧匠的卓越技藝。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青瓷風韻——永恒的千峰翠色》,用文字與實物彩圖相結合的形式,動情地訴說了“來自文房的思戀”。文稱:“凝聚著美麗、靜謐的大自然之色的青瓷文具,成了歷代文房瓷品中的佼佼者?!?/p>
三、越瓷文獻對上虞經(jīng)濟發(fā)展推波助瀾
如果說古人對越瓷的多方記錄和高度評價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的話,那么今人對于越窯青瓷豐碩的研究成果以及當代文人對青瓷風韻的由衷贊嘆,為擴大青瓷在全國的影響,打響“上虞青瓷”品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陳萬里的《瓷器與浙江》、《越器圖錄》、《中國青瓷史略》;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著的《中國陶瓷#8226;越窯》等學術專著以及宋康年的《瑩潤碧翠越窯青瓷》、陳榮力的《世界青瓷的發(fā)源地:大園坪》、蔡琴的《青瓷的故鄉(xiāng)》等文章無不沖擊著讀者的視覺,煽動著讀者的激情。在由上虞市文化廣播電視局供稿的《上虞越窯:煥發(fā)出璀璨的魅力》一文中稱:上虞境內的古窯址數(shù)量多,產(chǎn)量大,燒造質量高,在國內外陶瓷界享有盛譽。2003年6月,上虞市人民政府已把小仙壇窯址、大園坪窯址、鞍山三國龍窯、帳子山窯址群、凌湖窯址、馮浦窯山窯址、窯寺前窯址等一并以“上虞越窯”名義向省有關部門提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的要求。一旦“申遺”成功,“上虞越窯”將理所當然地成為上虞嶄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
上虞青瓷如何與上虞經(jīng)濟聯(lián)姻?筆者有以下考慮:
1.古窯址群可作為富有上虞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加以開發(fā)。許多古窯址都座落在風景秀麗、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山谷之中,這為我們開發(fā)旅游資源時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好越瓷文獻,深挖其文化內涵,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立體開發(fā)、活化古窯址,必定能豐富旅游內容,吸引游客前往。
2.研讀相關文獻資料,選擇一兩處有代表性的古窯址,進行復原,既讓游客了解青瓷燒制工藝的全過程,加深感性認識,又能讓游客親自動手,過一把創(chuàng)作癮?;厝サ臅r候,還可以把自制的獨一無二的瓷器帶回家,或作家居裝飾,或作為禮品贈與友人,都是十分愜意的美事。
3.發(fā)展仿古青瓷燒制業(yè),打造規(guī)?;啻缮a(chǎn)基地。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如果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支柱行業(yè),并進行規(guī)?;a(chǎn),必將在全國形成極大的影響。上虞作為古代青瓷的發(fā)源地,作為青瓷的故鄉(xiāng),要打造“青瓷之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上虞陶瓷廠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取得了仿六朝青瓷的試制成功,其中部分產(chǎn)品已入編《中國陶瓷》叢書。2004年5月,上虞越瓷陶業(yè)有限公司又投資10萬美元,生產(chǎn)包裝青瓷和青瓷工藝品。首爐產(chǎn)品燒成之際,茅臺酒集團和孔府家酒集團已聞訊與該公司達成了青瓷酒瓶供貨意向。這兩個成功的例子,為我市開展青瓷規(guī)模化生產(chǎn)帶來了希望和前景。
四、上虞青瓷與上虞經(jīng)濟的互聯(lián),將有力促成圖書館越窯文獻專題庫的構建。
1.促進地方文獻專題庫建設。圖書館要參與上虞的經(jīng)濟活動,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文獻資源支持,就必須系統(tǒng)地做好地方文獻中各個專題的整理、歸檔、綜合及提煉工作,從龐雜的地方文獻中提取有價值的文獻信息,使之能夠為經(jīng)濟建設部門所接受。青瓷文獻專題庫可以作為本館地方文獻專題化建設的首次嘗試,如果這一嘗試取得成功,將為今后地方文獻的專題化建設提供可借鑒的實踐經(jīng)驗。這也將成為圖書館參與本地經(jīng)濟建設活動的良好開端。
2.提升圖書館服務經(jīng)濟社會的能力。圖書館長期以來深處閨中,被看作是收藏文獻資料和借還圖書的場所,其深層的價值不能為更廣泛的群體所認識,這種境況嚴重制約了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步伐。圖書館如果能以這種恰當?shù)姆绞脚c上虞的經(jīng)濟聯(lián)姻,既克服圖書館人與經(jīng)濟活動遙不可及的陳腐觀念,又為本地經(jīng)濟建設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從而提升圖書館在信息服務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李 剛、王惠娟編.越瓷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
2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3 朱伯謙著.朱伯謙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1
4 李 剛主編.青瓷風韻——永恒的千峰翠色.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12
5 尚虞人著.越窯青瓷名天下.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7.15
6 陳高潮著.地方文獻與旅游資源開發(fā)的互動.圖書館建設,2004.4
7 鄭志勛著.越窯青瓷重煥生機.上虞日報,200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