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已經逐漸成為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作為歷史學科的老師,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發(fā)展的要求,培養(yǎng)新形勢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教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當前做好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xiàn)。為迎接全球化挑戰(zhàn),歷史學科必須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傳統(tǒng)美德、革命傳統(tǒng)、開放精神、全球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yǎng)相結合,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如何理解新時代下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指一個人類群體與一塊稱之為祖國的特定土地間的聯(lián)系。它可能有自己的標志、國旗、國歌等,除此之外,所有生活在這塊被視為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和政治實體的土地上的人,都有一種對祖國的忠誠和歸屬感?!皭蹏髁x”在英語中譯為“熱愛父輩的土地”,清楚地表明了情感成分和歷史成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對處于弱勢的國家而言,愛國主義具有自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即使對于那些領導全球化、蔑視愛國主義運動的國家,愛國主義也同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師應充分把握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中學歷史課本中有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教師只有充分地把握它們,才能通過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如講解中國思想史時通過講述各階級各階層力量面對民族危亡,探索救國之道,從林則徐睜眼看世界到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再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百日維新”探索救國之道,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自由、不畏強暴、勇于斗爭、追求真理并堅持奮斗的偉大民族,從而激發(fā)他們發(fā)揚為祖國自由、獨立、富強而學習甚至獻身的愛國精神。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歷程及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歷史,特別是近年來他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目前國家的經濟、生活狀況,使學生認識到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康、生活的幸福。從而增強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懷,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在學習中更加努力,將來走向社會能夠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三、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課具有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所傳授的歷史知識之中。那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呢?根據本人的教育實踐我認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緊抓課堂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陣地,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圍繞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如我們老師可以提前收集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歷史資料,或有聲有色描述,或借助于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直接再現(xiàn)愛國者的形象和活動,以期強烈感染學生,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情操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梢赃\用比較、對比的方法講述歷史,揭示事物的本質,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忠奸對錯,深化愛國主義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甚至組織進行辯論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爭辯中領略愛國主義精神更多地分享愛國人士的偉大貢獻。
2.認真組織學生開展歷史課外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這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而且因其具有很強的直觀教育性,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歷史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如組織學生聽愛國主義報告會、看愛國主義影片、進行愛國主義演講比賽、參觀革命博物館等,使學生對愛國主義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然后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并付諸于實際行動之中。
3.要允許學生對歷史事實或歷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判,學生從某個歷史事實或歷史人物身上所得到的啟示和覺悟難以完全一致,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要以為某一歷史內容的教學在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思想時只會有一個集中的惟一的目標效果。只要學生能夠從中得到啟示和得到的覺悟是健康的、向上的、進步的積極的,有益于學生提高道德品質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即可。這里,教師的任務在于及時引導學生評述歷史事實或歷史人物一定要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用時代的眼光且全面而公正的態(tài)度。
4.要適應中學生的年齡、知識和心理特征。中學生大多數是十六、七歲的青少年,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但沒有形成系統(tǒng);對人和事有了一定的看法,但還不成熟;抽象思維有很大發(fā)展,經常需要具體的感性認識經驗作支持。因而,歷史教學要具體而形象生動地向學生講述歷史知識以再現(xiàn)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去體會,啟發(fā)學生思維,領悟蘊含其中的道理和啟示,從而達到滲透愛國主義的目的。
21世紀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在于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弘揚,這種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將產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歷史教育要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作為立足點,把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為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國家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把國家觀念、國情意識、國家安全和國家自強作為重點;在文化認同教育教程中,把民族語言、民族歷史、革命傳統(tǒng)和人文傳統(tǒng)作為重點;在公民人格教育中,把社會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在教育中有力地滲透并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