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是一項觸及靈魂的工程,知識的瓊漿主要通過教學途徑輸入學生心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優(yōu)化課堂教學,推進素質教育是每一個教師必須研究和探討的課題。為此,筆者始終把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優(yōu)化課堂教學作為主攻點。教學中,筆者主要采取了以動激趣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也就是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學生是否有興趣,愿意學,關鍵看一個“動”字。學生觀察是動、聽是動、講是動、說是動、演是動、寫是動、思考是動、操作是動,所以課堂上“動”是學的前提。有“動”就應該有“力”?!傲Α睆哪睦飦?從教師這兒來,教師就是原動力,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媒體使用、語言鼓勵,所有這些激勵學生“動”的形式都是“力”。
一、動中引思
動中引思就是用任何可能的方式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情趣,使學生在輕松和愉快中獲取新知。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果給課堂點音樂,來點律動,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媽媽的愛》時,教學伊始,我用錄音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只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聽,會唱的跟著一起唱。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媽媽的真摯感情,為學習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然后,我深情地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情。由于有了感情基礎,具備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聽得非常認真,想得也很仔細,我讀完課文,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能準確說出課文中記敘的四件事情。我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出示了自己繪制的精美的課文插圖。此時,我并沒有圍著課文轉,而是讓學生分別說出一件媽媽與自己之間發(fā)生的令自己最受感動的一件事。學生們各抒己見,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飽含深情,帶著對媽媽的愛,伴著對媽媽的感激。在說的過程中,字、詞、句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最后,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想媽媽為自己做過的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伴著學生對媽媽的愛結束了這節(jié)課。從這個教學案例可以看出,教師通過音樂的引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和諧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愉快地獲取了知識。
二、動中求實
動中求實,就是在引導激勵學生“動”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思路開放,又要讓學生練得到位,學得扎實,否則華而不實。興趣是觀察的前提,觀察是思維的窗口,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只有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興趣才能誘發(fā)出來,抽象的問題才能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及電教媒體、教具、學具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感悟思考。
如在教學自然課《凹凸鏡》一課時,首先通過教師的電教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感知凹透鏡的結構原理,再讓學生親自操作演示。這樣,通過質疑問難,討論解疑,師生共議。由直觀入手進而感知,再親自操作、探究,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由學會進而達到會學的目的??傊?,這里說的“實”不只是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
三、動中求活
“動中求活”是指教學方法要靈活,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空間。在教學中,活用各種教學方法,變封閉為開放,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興趣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1.教學內容上“放”——立足教材、不拘于教材、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如教學《村姑》一課時,我首先利用簡筆畫板書、有聲有色的朗讀,把學生們帶到童年的夢幻里,使學生既看到了春天的色彩,又好像聞到了春的氣息,聽到了春天的腳步,使“春”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學生融入了春天的懷抱。我在教學中不只是在字、詞、句意義上的傳授,更主要的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去想春、看春、探春、悟春的勇氣。讓學生敢于放開的去想,大膽的去說,不拘束的去議,自主的去體會、去感受。在學生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充滿了自信和歡樂,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學生通過議、說、演,對詩句有了深刻的認識。如一名學生在理解“拂堤楊柳醉春煙”一句時,體會到了我好像看到了“如霧如煙的春天的氣息中,楊柳樹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的,(楊柳)枝條輕輕地掃著堤岸”的境界,而且還醉意濃濃地給同學生們形象地表演了一下楊柳枝條的樣子。
2.教學活動上“放”——營造民主氣氛,以利于自主學習
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尚未被打破,教師始終主宰著課堂。況且,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始終都是一個有權威性的人,因而學生在面對教師時總有些懼怕,怕說錯了要挨批評、要罰站。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處于居高臨下的角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積極自覺地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即使學生的發(fā)言偏離了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甚至完全錯了,我們也要肯定學生積極發(fā)言的態(tài)度,告訴學生再仔細思考一下,聽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不會因為回答錯誤而挫傷積極性。另外,我們還應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教學形式上“放”——還學生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而開放的語文課程則以學生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據(jù),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學習語文,感悟生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適時適當?shù)刈寣W生進行探究學習,使知識得到延伸。如學習《海底世界》后,學生對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海底世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就讓學生查找收集相關資料,舉辦“海底世界知識展”;學習寓言《揠苗助長》前,讓學生通過問家長或者讀書,了解莊稼生長的一般規(guī)律,知道拔苗人錯在哪里;學了《狼和鹿》一文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懂得破壞生態(tài)平衡將會給環(huán)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這樣,學生們在搜集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中,開拓了視野,不僅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也真實地感受到了分享知識的快樂。
總之,我們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既能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又能團結合作、開拓進取的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指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學生才能最終把知識、技能、技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