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
一、閱讀教學要以學生潛心讀書為本,需要教師引導。
1.閱讀教學要從教師教閱讀的思路轉為學生學閱讀的思路,要以學生潛心讀書為本。
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只有直接面對文章、潛心讀書,才能獲得個人的理解、體驗和感受。教師的牽引乃至繁瑣的內容分析,無異于越俎代庖。閱讀還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其特點是獨立性、個體性。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教師要充分認識自讀自悟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回歸常態(tài),沉浸其中,真正讀進去;要給足時間,使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讀、思、畫、批。自讀之后有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見解,能提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2.閱讀教學是有一定目標、指向的閱讀活動,不是無目的的消遣性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特別是對于處在學習閱讀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更需要教師的指導。
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不是只強調學生的自主,不重視教師的指導,更不是教師被動地跟在學生后面,使教學象漂泊在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放棄主導作用。與以往不同的是,教師要在與同學共同學習中“導”,在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導”。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學習。這時,居高臨下的老師不見了,有的是共同學習的大朋友,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三個尊重: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的權利,落實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發(fā)生“質”的改變。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而且是“合作學習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學中進行指導、引導、輔導、誘導。譬如,對于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忽略了,教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于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老師要把它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同學共同探討;對于學生尚未意識的學習方法、尚未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老師要引導、發(fā)現、習得;對于學生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處,老師要做必要的、精當的講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必要的。教師的示范、講解也是一種知道,能積極地影響學生由接受走向發(fā)現。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導”,要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fā),以學定教,因勢利導,不是老師主觀地牽著學生走;教師的“導”,要在師生共同學習、交流對話中“導”,有情感交流,有思維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學”;教師的“導”,要落實到是學生學會學習,逐漸生成,逐漸建構,在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能力、方法、習慣。
二、閱讀教學要求實、求活,講求效益。
求活,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要靈活、開放,要加強與現實生活、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聯系。求實,在活的形式下要學的扎實,有高的效益。
1.閱讀教學主要用于學習閱讀
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在學習閱讀、學習語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閱讀課。要講求教學效率。今后,課文多,課時少,還要引進相關課程資源,更要提高教學效率。要盡量減少課上的非語文活動,加強讀書和其他語文實踐活動。以“一篇帶多篇”,讀好課文為主兼讀相關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閱讀教學要體現讀寫結合
要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讀好課文。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悟情傳情,培養(yǎng)語感。寫景的文章,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文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不問學生該用什么感情讀?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系,一句一句地指導。僅就只言片語讓學生讀出感情,有些強人所難。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還要指導學生讀中悟寫,讀中學寫,加強讀與寫的聯系。不應把閱讀僅僅作為理解內容的手段,還應把閱讀和品詞品句、揣摩表達作用、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否則,是跛腳的閱讀教學。
3.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講求實效,百花齊放,與時俱進。
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xù)探索閱讀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課改中好的閱讀課,應當滿足以下條件:有明確的、體現新的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意識;人人認真讀書,獨立思考,讀后有感受、會質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過師生對話和教師指導,在學習閱讀、學習語文上有新的收獲。
4.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是語文教師的分內之責。
課內閱讀內容有限,時間有限,所得有限。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習語文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要引導學生課外學語文、用語文,包括增強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的意識,關注學生課外語文學習,指導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不斷組織交流課外語文學習的成果。其中讓學生盡早、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開展課外閱讀,是加強課外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低年級,要鼓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擴大識字量,以便盡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待學生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后,就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包括指導閱讀與教科書配套的《同步閱讀》;經常推薦課外讀物(主要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名家選本和名著);指導讀書方法,特別是讀整本書的方法;鼓勵摘錄好詞佳句,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提倡親子閱讀(閑暇時父母與子女共同閱讀與交流);組織讀書交流、評比活動等等。在不斷地指導與交流中,學生必定會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嘗到閱讀的甜頭,進而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生一旦把讀書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好讀書,讀好書,那么無論在閱讀能力上、語文素養(yǎng)上、學習潛能上,都會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