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與沖突是中西方寫作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兩大不同特點,或者說兩種不同的表達風格。在中國古代寫作美學中,也隨處都充滿了和諧的思想和規(guī)則。中國古代形成的文章結(jié)構(gòu)范式:“起、承、轉(zhuǎn)、合”,就是一種和諧的文章結(jié)構(gòu)模式,在總體的平衡中求變化,在舒緩的矛盾沖突中求融合。西方文學從其兩個源頭《荷馬史詩》和《圣經(jīng)》起,就充滿了善惡的搏斗、充滿了大量的“惡”的因素。西方文學中,除了“惡”與“善”的沖突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沖突,那就是原欲與理性的沖突。
【關(guān)鍵詞】中西方 寫作美學 法則 比較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1-0013-03
和諧與沖突是中西方寫作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兩大不同特點,或者說兩種不同的表達風格。中國傳統(tǒng)的寫作追求的是和諧,而西方傳統(tǒng)的寫作卻充滿了沖突的架構(gòu)和風尚。
一、和諧:中國傳統(tǒng)寫作美學的重要法則
哲學上,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
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主張?zhí)烊撕弦?,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1]強調(diào)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強調(diào)人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的境界。
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也進行了許多闡發(fā)?!吨杏埂氛f:“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都是在強調(diào)天、地、人的和諧發(fā)展。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盵3]他所追求“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
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提倡寬和處世,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創(chuàng)造“人和”的人際環(huán)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鬃铀岢龅睦硐肴烁袷巧朴谝詫捄裉幨?,協(xié)和人我,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孟子也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他還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盵6]
道家經(jīng)典《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老子提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盵7]
在心與身的關(guān)系上,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tài),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guān)系。儒家肯定人們對物質(zhì)利益的正當追求,肯定人的正當欲求??鬃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8]“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9]但他又強調(diào)“欲而不貪”,[10]反對放縱欲念。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盵11]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tài)。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1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盵13]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偏狹的人倫關(guān)系局限,以開闊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在美學上,和諧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文學、音樂、舞蹈、建筑都十分重視和諧的審美趣味。
當代著名美學家周來祥先生對和諧美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是和諧,美是感性對象內(nèi)容與形式、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個體和社會、個人與自己的和諧?!盵14]和諧的思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人們通常思維方式上的主客二分,強調(diào)人和世界的統(tǒng)一、主體和客體的共生、物我的交融。
在中國古代寫作美學中,也隨處都充滿了和諧的思想和規(guī)則??鬃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斌w現(xiàn)了一種溫柔敦厚的和諧的寫作美學思想。
中國古代形成的文章結(jié)構(gòu)范式:“起、承、轉(zhuǎn)、合”,就是一種和諧的文章結(jié)構(gòu)模式,在總體的平衡中求變化,在舒緩的矛盾沖突中求融合,追求和諧優(yōu)美的景象、倫理和心靈境界,營造人物故事的美滿大結(jié)局。
我們試結(jié)合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的《邊城》來詳盡展示中國寫作美學法則所追求的和諧境界。
《邊城》是以湘西為背景的一個小說,它主要描寫了20世紀初中國湘西一個小鎮(zhèn)上發(fā)生的故事,展現(xiàn)了湘西小鎮(zhèn)如世外桃源一般的風景美、風情美和人倫美、人性美,它承載著沈從文的“和諧夢想”。里面所有人都像生活在與現(xiàn)實隔絕的世界中,體現(xiàn)了一種人世間的淳樸、自然的美好?!哆叧恰芳小⑷娴赝ㄟ^環(huán)境、人性等多元因素的描寫為我們展現(xiàn)著中國寫作的和諧之美:
一是獨具色彩的環(huán)境美。作者以恬靜悠遠的風格,用濕潤柔和的筆調(diào),借詩詞曲賦的意境,描寫了湘西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以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的獨特手法描摹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青翠的風景畫,使我們置身于桃園夢境般的綠色和諧世界中。小說刻意突出“綠”的色調(diào)美,綠色帶給人們的是希望是和平是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平靜,小說中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邊城人的平靜心態(tài)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色彩——“綠”,連主人翁的名字翠翠,也寓含著濃烈的綠意。
二是純樸和諧的人性美。沈從文在作品中對于人性的歌頌也理所當然地構(gòu)成了其“和諧夢想”中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作品有意識的在人性層次上敘述故事,以這種形式來啟發(fā)人性中美好的東西,表現(xiàn)每個人的人生形式——優(yōu)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說,《邊城》寫的是“湘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作者刻意發(fā)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顆與天地相諧的赤子“愛心”。人性本善,善的本質(zhì)所體現(xiàn)出的就是“和”為貴,突出的核心是中國人傳統(tǒng)“和”的思想,以人與人之間相外來體現(xiàn)一種人性中的和諧之美。老船夫是作者人性美理想的體表,老船夫?qū)Υ浯涞膼凼菬o私的,他時時關(guān)心著孫女的心理變化,并以此來揣摩孫女的思想,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愿意為孫女付出自己的一切。在撫養(yǎng)孤雛長大之后,時時以自己苦命的女兒為戒,一心想為自己的孫女找一個好人家,得到自由幸福的愛情。起先他以為天保對翠翠有意,就極力撮合兩人,并指出“車路”和“馬路”求愛的途徑,引來天保家的提親,未料翠翠不答應,好心辦了壞事。當他明白翠翠愛的是二老時,又忙碌奔波,無奈由于天保的死而遭到冷落,他又極疼愛孫女,害怕孫女受到傷害,獨自忍氣吞聲,以致郁悶憂愁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隨著白塔的倒掉而死去了??梢?,老船夫的人性內(nèi)涵是多么的豐富與真實,他用一顆至善的心向世人展示了他至情至愛的崇高人性美。這種純樸如太古的人性是老船夫真善美的流露。圍繞關(guān)于翠翠的婚事,特意放大了去表現(xiàn)一位平凡老人充滿人性美、倫理美的寬廣浩瀚的胸襟,即一個純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個體。換言之,為其純粹的人性做一幅特寫。
三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美。《邊城》中最讓我們癡迷、感動的正是邊城子民的這種重義輕利、守約、守信、性情豪放而又勇敢誠實的美好品質(zhì)。對于今天道德淪喪的都市來講,《邊城》這里的一切都那么溫馨、純凈,如同茶峒的山綠得逼你的雙眼,白河的水清澈得一眼能看到河底的鵝卵石,山間飄蕩的白云沒有一縷的雜色。正因為這里獨特的自然和人際的和諧關(guān)系,我們才陶醉在沈從文為我們所描繪的世外桃源的一切。通過對湘西社會詩情畫意的描寫,我們所讀到的是邊城人民有別于都市商業(yè)熏染下的動物式的生存生命形式,在這種生命形式中表現(xiàn)出的是對真、善、美的追求。
二、沖突:西方傳統(tǒng)寫作美學的重要法則
在西方傳統(tǒng)的寫作美學法則中,雖然我們也能夠看到“和諧”的影子,但其最根本的審美追求還是“沖突”之美。
西方文學從其兩個源頭《荷馬史詩》和《圣經(jīng)》起,就充滿了善惡的搏斗、充滿了大量的“惡”的因素?!逗神R史詩》中充滿了兇殘、殺戮、征服、掠奪、占有、奸淫、亂倫,總之,人類的一切惡行幾乎都可以從中找到。比如宙斯,這個上天最高之神是一個典型的“惡”的化身。他殘暴、好色,用暴力統(tǒng)治世界,用雷電和霹靂劈死反對他的人;他有無數(shù)情人,如伊俄、歐羅巴、莉達等等,以至因此而造成世界的紛爭和混亂。另外,如戰(zhàn)神阿喀琉斯、阿伽門農(nóng)、赫克托耳和航海英雄奧德修斯或爭強斗狠或詭計多端,在人格的另一個層面上絕對是“兇惡”的。在《圣經(jīng)》中《創(chuàng)世紀》開宗明義地講述了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衍生罪惡的故事,并說“人從小時心里懷著惡念”。
所以,西方文學從起源上,是基于表現(xiàn)人性惡和善與惡的搏斗、人性中善惡的兩重性。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他對人性惡的揭露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貪婪,《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的殘忍,《奧賽羅》中伊阿古的陰險。而《李爾王》中李爾在曠野的呼喊以及《雅典的泰門》中泰門對人類的詛咒,可以說是西方文學中表現(xiàn)人性“善”和“惡”的搏斗的最激烈的表述。
歌德在《浮士德》中,把浮士德塑造成西方文化中具有雙重人格的象征,他內(nèi)心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力量,動搖于“善”與“惡”之間,隨著欲望的沖動,他會情不自禁地置身于紙醉金迷的現(xiàn)實中,而在意志力的驅(qū)使下,又會回到書房,潛心研讀。浮士德與魔鬼締結(jié)契約, 他不斷追求美好的事物與崇高的理想,而一旦他滿足了,就會成為魔鬼的奴隸,永遠沉淪。這個故事寓意西方人生存在“善”與“惡”的矛盾之中,他永遠要不斷地與自己身上的“惡”進行搏斗,永無終止。
西方近代文學更成為反映這一“惡”的世界的最充分的手段。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無情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了西方人的道德淪喪和良知的泯滅?!陡呃项^》、《貝姨》、《幻滅》、《邦斯舅舅》等作品,展示的就是邪惡的勝利和善良的品質(zhì)在人世的軟弱與無力。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在西方文學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以“惡”為主題,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世界人類道德、精神失落的嚴重狀況和絕望的心情。在現(xiàn)代文學中,以表現(xiàn)“惡”為主題的作品更是具有普遍意義,如戈爾丁的小說《蠅王》表現(xiàn)了人性惡對于人類未來的威脅及深深的憂慮。其他如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等作品,預示了人性沒落的不可挽回和人性的黑暗已經(jīng)滲透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萬分無奈和恐懼的心理。西方文學中,比如在愛倫#8226;坡的詩篇《大鴉》中,代表惡魔性質(zhì)的大鴉出現(xiàn)在屋內(nèi),重復著咒符似的單調(diào)音節(jié),那種不祥、陰暗、滯重、恐怖的氣氛在中國詩歌中是找不到的。
西方文學中,除了“惡”與“善”的沖突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沖突,那就是原欲與理性的沖突。
原欲與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原欲顯示人的自然屬性和自然存在,是以本能需要為基礎(chǔ)的性欲、食欲和自身保存三種基本機能。這是人與生俱來而且永遠難以擺脫的。恩格斯指出:“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jīng)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p>
理性顯示的則是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存在,是對自然屬性的超越。人的本質(zhì)更在于其社會性、理性,只有人的社會性、理性才更多地標志著人之為人的特點。
古希臘文學對人的原欲和理性的刻畫、描寫,表明原欲和理性共同構(gòu)成了古希臘文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古希臘反映這兩種屬性的文學各自蘊含著人性中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側(cè)面,因而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矛盾、沖突又互補、相融的。如前所述,古希臘文學一方面肯定了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和原欲的人,頌揚了自由的人性;但另一方面又十分崇尚具有知識、智慧與力量的特征的理性的人。希臘文學價值取向的變化說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原欲逐步從屬于人的理性,原欲和理性既對立更統(tǒng)一。
總之,象征理性的日神精神與象征原欲的酒神精神共同構(gòu)成了古希臘文學的兩股水流,這兩股水流有對抗與沖突,更有融匯與互補,成為了西方文學多姿多彩的河流的一個重要源頭。
在古希臘文學中,原欲與理性的沖突充分地表現(xiàn)在古希臘悲劇中。
悲劇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命運沖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悲劇是普遍原則和個體要求激烈沖突的產(chǎn)物。悲劇藝術(shù)中普遍原則就是沖突:理性與欲望的沖突,生命與死亡的沖突,想象與現(xiàn)實的沖突。
參考文獻
1 老子 莊子#8226;老子(第25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老子 莊子#8226;莊子#8226;齊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四書#8226;孟子#8226;盡心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四書#8226;論語#8226;子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 四書#8226;孟子#8226;公孫丑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 四書#8226;孟子#8226;梁惠王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 老子 莊子#8226;老子(第77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 四書#8226;論語#8226;里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 四書#8226;論語#8226;述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 四書#8226;論語#8226;述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四書#8226;論語#8226;季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 老子 莊子#8226;老子(第10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 老子 莊子#8226;老子(56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 周來祥.和諧美學的總體風貌[J].文藝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