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正中
[摘 要] 毛澤東思想的來源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理清毛澤東思想的來源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運用毛澤東思想。本文對目前學術界主要研究做一簡要述評,以期能夠了解學術界研究全貌,從而可以更好地發(fā)掘新觀點,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 毛澤東思想 來源 研究述評
一、國內對毛澤東思想來源的探討
關于毛澤東思想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所在。學者們由于受各自的價值觀、立場、觀點、掌握資料情況等不同影響,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迥然不同。在國內,關于這個問題,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分別是“一源說”、“二源說”和“多源說”。
1.“一源說”。
“一源說”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唯一理論來源,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只是為毛澤東思想提供了素材,起到中介作用,認為把中國傳統文化看作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的觀點是抹煞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毛澤東思想質的區(qū)別,并認為,毛澤東思想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思想武器,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為其基本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從總體上看則是以唯心主義為其理論基礎,是服務于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的文化體系。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與毛澤東思想是有質的區(qū)別的,根本不可能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
有的學者指出: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為毛澤東思想提供了民族的形式。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科學合理的部分經過改造與升華也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理論上看,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馬克思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而傳統文化的整個體系是封建性質的。如果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來源,那兩者的性質與主要內容應基本一致。但實際上,毛澤東思想中有很多東西,包括它的核心內容在傳統文化中并不存在。有些即使是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也經過了改造和升華。從事實上看,傳統文化不可能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來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富民強國之路。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都曾程度不同地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構想中國的未來,并將之作為行動的指南。如張之洞、康有為、孫中山,他們的救國抱負紛紛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傳統文化從來都是舊制度的維護者,當然不可能將之用來做變更舊制度舊秩序的救世良方。事實證明,傳統的思想文化無法為中國革命指明勝利的方向與成功的道路。從而,先進的中國人民開始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的理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一句話,從勝利走向勝利。以傳統文化為依歸,中國將依然在黑暗中徘徊;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僅革命取得了勝利,社會主義建設也取得了令人矚口的成就。事實說明,毛澤東思想與傳統文化在內容上有著根本的差別,傳統文化不可能成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來源。[1]
也有學者認為,盡管不應否認傳統文化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發(fā)生過重要作用,但對于這種作用應作恰如其分的估計,不能把它夸大到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相提并論的“體”的地位,因而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毛澤東思想的另一理論來源。
2.“二源說”。
“二源說”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淵源。該說認為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馬克思主義,因此它是從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中時,從理論內容和表述形式上,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辯證地融合了中國古代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系,使毛澤東思想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更多學者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思想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有學者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沖突、融合而積淀、凝聚形成的一種獨特思想,因此具有二重性。[2]但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擺正兩種文化來源在毛澤東思想中的地位,區(qū)分出主要和次要,提出有主次的“二源說”。[3]李銳在《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和《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等著作中列舉了毛澤東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許多事實,并指出,毛澤東一生“極其重視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他所閱讀的書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古籍,“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毛澤東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沒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傳統作養(yǎng)料,就產生不出他這樣一個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的偉大革命家”。學者汪澎白在《毛澤東思想的雙重淵源》《毛澤東早年心路歷程》《傳統下的毛澤東》著作及同期發(fā)表的文章中,他一方面對以往探討過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研究,如從“氣聚散動靜說”“理欲觀”“圣賢豪杰觀”“民族大義”精神等方面仔細分析了王夫之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在以往重點考察儒家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目光移到傳統思想的其他因素對毛澤東的影響,如在《毛澤東對前代兵家韜略的批判繼承》一文中描述了“毛澤東從自發(fā)到自覺地繼承前代兵家韜略”的四條途徑,即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通俗小說,湘軍、太平軍的作戰(zhàn)經驗,被稱為“相砍書”的“廿四史”及“通鑒”等史書和《孫子兵法》指出,毛澤東經過認真鉆研,將前代兵家韜略成功地轉化成現代戰(zhàn)略戰(zhàn)術,即對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陣地戰(zhàn)三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正確處理攻防關系的積極防御戰(zhàn)略,以眾擊寡的辯證法和“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解決戰(zhàn)爭中主客觀矛盾的認識論原理。
3.“多源說”。
多源說認為毛澤東思想不僅僅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三者的辯證統一。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來源”,“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精華”是其“重要來源”,此外,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來源”,并指出毛澤東吸取了孫中山的“革命觀念”“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實業(yè)計劃》的合理思想”,毛澤東思想與孫中山思想的這種聯系,“從思想史來考察”,是“直接的”,同時又是批判地繼承的。
總的來看,盡管少數研究者尚有不同看法,大多數人似乎已經認同毛澤東思想有著多重來源的觀點。要確定這些來源各占什么樣的地位就至關重要了。要做更為細致的微觀研究,以確定作為“來源”的那些思想因素到底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在多大程度上被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其他創(chuàng)造者所接受,又是怎樣被其闡釋和發(fā)展的,特別是要注意細致分析毛澤東在闡發(fā)重視實踐的認識論和重視矛盾分析的辯證法這類既可以從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得悉,又可以從中國傳統典籍中找到的理論內容時的思想過程和傾向。還必須明確所討論的毛澤東思想是指毛澤東個人的既包括正確,也包括錯誤的思想,還是指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正確”的思想,是指構成其體系的重要思想內容和原則,還是指包括毛澤東在各種不同場合留下的講話、談話記錄在內的所有有關材料反映出的毛澤東個人的全部思想和觀念。
二、國外對毛澤東思想來源的探討
關于毛澤東思想來源的問題,一直是國外學者十分重視和爭論不休的問題。大家熟知的發(fā)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次大論戰(zhàn),其爭論的中心問題之一,就是關于毛澤東思想來源的問題。當然,其中也不乏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國外學者主要觀點有“一源說”“二源說”“空想說”和“異端說”。
1.“一源說”。
該觀點又分為兩類。一類認為毛澤東思想不僅根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有學者指出:馬克思與毛澤東的認識論是一致的,毛澤東思想是從豐富而又靈活的馬列主義傳統演變而來,是一種以在中國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共產主義為目標的革命發(fā)展戰(zhàn)略。另一類則認為毛澤東思想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思想,純屬中國的產物,因而不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體系。由于中國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中國文化和哲學始終自成一派,毛澤東的思想在語言結構上正是承襲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傳統。因此,它完全是中國式的。中國哲學在傳統上無本體論的觀念,毛澤東也不討論本體論,因此,他的哲學屬于中國文化和哲學傳統,是中國文化和哲學傳統的發(fā)展。并且與中國傳統強調文化的政治化一致,毛澤東始終把文化和哲學視作政治的主要部分和重要載體,強調文化和哲學必須為政治服務。所以盡管毛澤東的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有相似之處,但主要來源還是中國文化和傳統哲學。日本的一些學者認為,毛澤東的辯證法思想并非是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辯證法,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指出:毛澤東的矛盾辯證法思想的來源是古代中國的陰陽一元論,在本質上屬于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甚至認為,《實踐論》、《矛盾論》大體是中國思想的發(fā)展,馬克思列寧義不過是觸媒。[4]英國學者格雷認為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的關系非常緊密,幾乎是中國傳統政治的主要特征的翻版。中國的共產主義的歷史背景是儒家思想,毛澤東從中國傳統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材料。
2.“二源說”。
該觀點認為毛澤東的思想來源既有馬克思主義的,也有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從“二源說”的影響來看,漸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所接受,已成為一種“多數派的觀點”。現在西方多數學者都不否認馬克思主列寧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并且都傾向于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兩者的結合來認識。應該承認這種看法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對這兩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孰輕孰重的認識上,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學者比較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指出:毛澤東的所有著作里都貫穿著中國思想遺產的深入繼承。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哲學變成了與民族血肉相連的哲學,體現了哲學同民族的智慧相結合的特征。另一些學者認為,兩種來源是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互相并列,不分輕重主次的。并指出:盡管毛澤東本身尚有一些屬于中國古代的東西,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成分多的結論。只有既考慮馬克思列寧主義傳統,又考慮中國傳統的情況下才能理解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但不是這兩種思想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毛澤東的思想代表著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全新思想,很明顯,他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土壤上的簡單移植,也不是傳統的中國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新框架中的修正。另一方面,它植根于上述兩種意識形態(tài)中。事實上它是中國傳統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的獨特產物。[5]
3.“異端說”。
該觀點認為毛澤東想真正來源主要是列寧主義和中國傳統,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有許多獨特的創(chuàng)造,但只是名義上的而非實質上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異端。這種觀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學者中頗有影響,尤其以西方“自由派”學者為甚。施拉姆特別關注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問題,早在60年代初,他就指出: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而言,列寧主義的確是外來的,毛澤東花費很民時間去精通它,但在其早期思想中,可以發(fā)現某種“天然的列寧主義”—非常接近列寧主義的思想傾向。但毛澤東又不是機械地模仿列寧主義,而是將列寧主義的遺產變成一種具有獨特的整體性的思想。施拉姆認為,就毛澤東強調政治和意識的反作用來說,毛澤東思想根源于列寧主義并超越了列寧主義。施拉姆斷言:毛澤東是列寧的門人,但又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見的獨立的列寧主義思想家。據此,我們可以稱他為列寧主義者,亦可稱其思想為毛主義的思想。本杰明·施瓦茨第一次提出了“毛主義”這個詞,意在把毛澤東思想同馬列主義對立起來。在這本書中,施瓦茨對《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作了細心的分析,認為這個報告含有“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個獨特的頃向”,因為毛澤東“把農村看作是革命行動的中心”,“毛主義戰(zhàn)略,實質上是在一個純粹農民群眾的基礎上,強制推行一個按照列寧主義原則組織起來,并信奉馬列主義某些基本原則而獲得生命力的政黨”。在毛澤東看來,“共產黨完全可以在同無產階級沒有任何真正聯系的情況下存在”,農民經過政治思想教育也可以成為一個無產階級。施瓦茨認為,這在政黨與階級的關系問題上是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是在理論上從未闡明的異端行動的開始”。施瓦茨對他提出有關早期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的思想的關系總問題所作的回答是:以列寧主義形式表現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一般趨勢是走向分崩離析,而不是像它正統的追隨者所認為的那樣“豐富”和“深化”……毛主義在政黨與階級的關系這一問題上的異端行動,是這一分崩離析過程中的另一重大步伐.
4.“空想說”。
該觀點認為毛澤東的社會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的,但達到此目標的方式既非馬克思主義的也非列寧主義的,而是空想,同時又帶有馬克思和恩格斯輕蔑地稱之為“烏托邦”許多特征。它包括西歐烏托邦社會主義思想、19世紀俄國民粹主義思想以及中國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烏托邦傾向。比較有影響的是美國學者邁斯納,他在《馬克思主義,毛主義和烏托邦主義》一書中,認為毛澤東的思想目標和思想類型基本淵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理性和政治傳統,并與上述傳統保持一致。即在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目標上,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的思想是有聯系的,但毛澤東又與馬克思不同,認為社會變革的真正創(chuàng)造力存在于農村之中,而不是在城市;認為人的精神力量是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新的決定因素;認為能夠在經濟貧乏的條件下完成“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等等。認為毛主義繼承了并在某些方而改造了馬克思主義對未來共產主義烏托邦的積極的幻想。[6]
總的來看,西方學者提出了比較新穎的觀點,但在實際分析過程中明顯帶有偏見,不能實事求是地發(fā)掘毛澤東思想的真正來源。更有甚者還指責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異端,是空想社會主義,這明顯不利于科學地探究毛澤東思想的真正來源。○
參考文獻:
[1]熊啟珍.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來源嗎?[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
[2]何顯明.文化視野中的毛澤東哲學[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0(3).
[3]畢劍橫.《毛澤東與中國哲學傳統》北京出版社.
[4]徐黎.日本對毛澤東哲學研究觀點概述[J].天府新論,1997(3).
[5]蕭衍中.《外國學者評毛澤東》[M].北京:工人出版社.
[6]邁斯納.《馬克思主義,毛主義和烏托邦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