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春香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緊密聯(lián)系教學實際,就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思想品德滲透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關鍵詞:德育;語文教學;滲透
教書育人,是每位教師的天職。早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就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文學主張。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品德修養(yǎng)較高的學生。如何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現(xiàn)就這一問題談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緊扣教材,寓德育于文本教學中
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因此依托教材、依托文本,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與德育相結合的根本途徑。
在學習《邊界望鄉(xiāng)》這首詩時,我分析了詩歌中的各種意象,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深沉鄉(xiāng)愁,進而激發(fā)起同學們對祖國統(tǒng)一的熱切期盼,對臺獨分子的深惡痛絕。
在學習現(xiàn)代詩《理想》和《跋涉之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明白樹立遠大理想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前途教育,并堅定他們?yōu)閷崿F(xiàn)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語文課本中思想教育的內容隨處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緊扣文本,在傳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其進行德育滲透,使教學活動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反復誦讀,寓德育于誦讀之中
詩歌和散文是抒情性最強的文學體式。因此,在詩歌和散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遵循一個原則:讓誦讀貫穿整堂課。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時,我要求學生圍繞“‘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具體含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該怎么辦?”這兩個問題展開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進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
有時候,我還會摘抄一些課外的文段讓大家讀,如“5·12”大地震后,有一首網絡詩歌甚為流行——《孩子,快抓住媽媽的手》——我讓大家反復朗讀,不少學生哽咽了,有些學生甚至淚流滿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活動與情感積累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fā)下產生的。因此,只有反復誦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讓學生得到心靈的洗滌,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三、適度作文,寓德育于作文教學之中
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思想性和社會性,即符合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假惡丑的鞭撻。比如2007級服裝班的學生實習返校后,似乎不習慣學校的生活,時不時有遲到、欠交作業(yè)、不搞衛(wèi)生的情況出現(xiàn)。為此,我讓學生寫命題作文《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讓學生意識到“不拘小節(jié)”可能會害自己一輩子,我們要培養(yǎng)一絲不茍、踏實認真的作風。
另外在作文批改和講評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思想內容上的啟發(fā),對作文中表現(xiàn)得積極健康的感情,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并及時糾正其中的不健康思想。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寫人的作文,其中的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人生觀過于悲傷,尤其是生命意識不強,于是我找該生了解情況,得知她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對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我向她介紹了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并且推薦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她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四、聯(lián)系實際,寓德育于口語訓練之中
口語交際能力是職業(yè)學校學生求生存、謀發(fā)展的必備能力,也是語文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十六七歲的青少年,思想相當激進,對社會現(xiàn)象十分敏感而又理解偏頗,這造成了他們的困惑、彷徨和無所適從。因此,筆者密切聯(lián)系實際,捕捉生活中的敏感、熱點問題,在每天的“課前五分鐘”口語訓練中要求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同學們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在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滲透,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p>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