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云 劉經綸 徐 東 趙家升
[摘要]本文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采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生物校外實訓“分步指導實訓”教學模式探索,經過多年實踐與總結,得到了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良好實訓環(huán)境、注重實訓層次提高、激發(fā)學生實訓興趣、創(chuàng)設實訓評價機制5個實訓教學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實訓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 校外 實訓 教學模式 實踐
實訓教學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國內外該方面有許多研究報道。由于地域、人文、師資、內容、對象等方面的差異,探索實訓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實訓教學與地方資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充分發(fā)揮實訓教學在學生知識整合和能力獲得中特有的育人功能,貫徹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要求,適應培養(yǎng)現代社會需求的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個性特長的人才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因此該研究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和一定的理論價值。本文在生物實訓教學中結合實訓課程特點,通過多年的實訓總結,探索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分步指導實訓”教學模式,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模式構想和研究處理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全面開發(fā)人腦理論、現代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認為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教學中的實訓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同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可以在實訓教學中做到取長補短,使實訓教學效果趨向最優(yōu)化。
1.研究對象。本校生物教育專業(yè)專科二年級學生。通過教學,學習了植物學、動物學理論課及實驗。
2.自變量。教師實訓指導。
3.因變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知識掌握、檢索能力、綜合能力、操作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等。
4.無關變量。實訓內容、實訓教師、實訓的時間、學生智力水平、學生學習環(huán)境等。
5.相互關系。采用“分步指導實訓”模式干預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知識掌握、檢索、綜合、操作、思維靈活性,思維獨創(chuàng)性等方面會有明顯的提高,可以通過學生實訓過程表現記錄,實訓采集標本數量質量和鑒定標本數量和質量來分析。而實訓內容、教師、實訓的時間、學生智力水平、學生積極性、學生學習環(huán)境等會干擾結果的表現。
6.培養(yǎng)原則。根據學生實訓培養(yǎng)要求,結合有關研究,得出6個培養(yǎng)原則:活動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激勵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基礎性原則。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根據實訓活動特點,采用行動研究法(Proceeding investigation method),研究總體操作步驟如下。
在總目標的指導下,進行預診→提出問題→收集與分析信息→擬定研究計劃→實施研究計劃→再診斷→再提出問題→……
根據實訓內容,采用分組輪換制,將整個實訓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采集活動和鑒定活動。每個部分包括若干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有教師指導(1/半天采集活動、1/半天制作鑒定活動),如圖1所示。
三、研究結果
自2003年6月開始,定點選擇我校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實訓基地進行實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5年的探索和實踐,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1.主要教學策略
(1)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實訓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探究的本領,實現情商與智商不斷完美結合,最終達到不斷自我發(fā)展和完善,從而提高實訓教學效果。
①注重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關注學生的生活,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注重以自身的人格力來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②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找回自信,使他們關注社會,熱愛集體,建立良好的同學和同學與教師的關系,珍愛生命,樂于學習和探究。
③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以教學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通過改進指導策略,提高指導成效,幫助學生在實訓活動中迅速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豐富體驗,提高能力。
(2)創(chuàng)設良好實訓環(huán)境
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教學氛圍之中,在各種的活動參與之中完成其思維的再加工,產生思維的飛躍,最終獲得發(fā)展。
①營造積極氛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被關注和尊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訓教學活動,特別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
②在實訓活動中,要合理安排時間,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要專門留出時間,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發(fā)揮個性的空間,通過進行實踐與反思,獲得成功的體驗。
③對學生不同的觀點均持贊許支持的態(tài)度,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發(fā)現真理,形成經歷,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主,活動為主,探究為主,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一切可能的鍛煉機會,切忌教師一言談和包辦代替。
④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實訓學習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3)注重實訓層次提高
一切實訓活動成果,必須最終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實訓活動要改變過去的傳統模式,從“讓我做”變成“我要做”。才能使學生能力層次從中得以提升,實訓層次才能獲得真正提高。
①要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和合作的探索中解決自然之謎,獲得提高。
②實訓教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自然。
③積極鼓勵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任何發(fā)現,尊重學生的研究結果,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張揚個性,敢于否定、敢于質疑、敢于超越。
(4)激發(fā)學生實訓興趣
興趣以個體的需要為基礎。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弊⒅貙W生興趣的激發(fā),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訓學習的動機和意識,增強其活動中的有意注意和持續(xù)性,從而提高實訓效果。
①根據學生學識水平,及時發(fā)現和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被研究生物材料中的新奇的事物。
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訓探索中來,在自主、合作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成功的體驗發(fā)現和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③鼓勵學生向前人學習,克服困難,堅持信念,不斷進取。
(5)創(chuàng)設實訓評價機制
評價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了解實訓效果的有效手段。通過評價活動,更重要的是可以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增強學習信心;同時給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利于今后的學生發(fā)展。
①注重過程性評價,我們將學生實訓成績分成個人完成情況、小組完成情況、平時表現,個人總結四個部分根據學生的實訓表現,綜合評定學生實訓成績。
②在實訓成績評定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占有40%的分值,做到了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fā)展。
③幫助正確看待實訓過程的成功與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與成功同樣有教育意義。
④學校和保護處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到學生平時表現評價。
2.實訓效果
(1)從歷年學生采集制作標本數量可以看出,“分步指導實訓”教學模式從開始到形成過程中差異(表1)。顯示教學模式是有效的。
(2)歷屆實訓成果中圖片資料、標本等都極為豐富,豐富了生物學的教學資源和標本館藏,應用到了生物學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學專業(yè)課程與地方資源的有機融合,提高了植物學、動物學等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每年的實習匯報展,曾多次在保山電視臺播出,獲得了校內外的廣泛好評。
(3)高黎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保山管理局自然博物館建設的標本資料整理和錄入過程中,我校實訓后的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獲相關專家的一致好評,部分學生實訓期間制作的標本已被收藏至該博物館,部分學生制作的標本交流到了國外。
(4)我校生物實訓基地目前已被云南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高職高專示范(校外)實訓基地。
(5)到高黎貢山實訓已成為每屆新生的向往,變成了實訓學生喜歡談論的深刻回憶,許多學生都表示今后有機會一定還要到高黎貢山來。
四、結論與思考
1.重視學生自主活動的“分步指導實訓”教學模式,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符合新世紀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互動創(chuàng)新的實訓教學模式和內容,開放的資源共享,在實訓活動中,學生活動與指導教學相結合,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得到同步發(fā)展,鍛煉了學生的技能,做到了學生感知和生物知識的有效結合,學生記得牢,上手快,知識學習鞏固和技能獲得訓練達到了同步提高,達到了教學大綱的目標和實訓效果。實訓教學效果顯著。
2.實訓教學模式的總結,促進了切實可行、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制度體系形成,提高了教育教學管理效率。
3.得天獨厚的高黎貢山生物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有效的實訓模式,真正達成了實訓教學與地方資源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地方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吳興偉.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8):26-28.
[2]李戰(zhàn)雄.高職教育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與設想[J].高教論壇,2005.10(5):41-241.
[3]吳國平.奧地利職業(yè)教育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江西教育科研,2006,(8):55-57.
[4]Mieke Lunenberg, Fred A.J. Korthagen. Teacher educators and student-directed learn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29–44.
[5]顧力平.職業(yè)院?!扒榫场_標”式實訓教學模式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5,(5):59-62.
[6]賴德勝,武向榮.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研究,2002,(7):24-64.
[7]呂耀中,王新博.論建構主義學習觀[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98-100.
[8] 朱法良.對全面開發(fā)人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7):35-39.
[9]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2-286.
[10] 李酉亭,鄒芳.行動研究法和教育[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