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 龍 翔
關鍵詞:敘事學視角 《愚公移山》 文本 敘事研究
摘 要:敘事學已給文學、人類學、語言學、修辭學等帶來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本文描述了敘事與敘事學的定義,對《愚公移山》敘事者的角色進行了解讀,并通過實例從常規(guī)敘事研究和非常規(guī)敘事研究的手法對《愚公移山》的文本進行敘事研究。本文指出:《愚公移山》文本的非常規(guī)敘事研究應該是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與現(xiàn)代的敘事寓意之整合,兩種寓意本身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一、敘事與敘述
敘:陳述,敘談?!秶Z·晉三》:“紀言以敘之,述意以導之”(《辭源》);敘事:敘述事情(指書面);敘述:把事情的前后經(jīng)過記載下來或說出來(《現(xiàn)代漢語詞典》)。敘事常分為科學敘事和藝術敘事兩種。所謂科學敘事就是單義直接表述,如H2O的所指就是“水(實物)”;所謂藝術敘事就是多義曲折表述,可以通過借代、隱喻、象征、歇后語來表達敘事的含義,例如“上鞋不使錐子”在敘事中的所指本來指“針好”,但用在漢語的歇后語中,通過轉(zhuǎn)義它所敘事的所指成為了“真好”。熱奈特把敘事區(qū)分了三個層次:故事,即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敘事,即講述事件的話語或文本;敘述,即敘述行為本身;熱奈特在話語層面對敘述進行討論。他以托多羅夫的語言分析模式為基礎,把敘事話語分為“時間”(描述了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的關系);“語式”(對敘述信息的調(diào)節(jié));“語態(tài)”(言語行為與主體的關系)。這樣區(qū)分的目的在于研究敘事與故事、故事與敘述之間的關系{1}。
二、《愚公移山》敘事者角色解讀
根據(jù)Chatman的理解,敘事文本的人物角色分為“真實作者、隱藏作者、敘事者、受敘事者、隱藏讀者和真實讀者”六種②,而Toolan只分為四種,即“真實作者、敘事者、受敘事者和真實讀者”③。我們傾向于后者。《愚公移山》的真實作者不詳,選自《列子·湯問篇》。因為列子是鄭國人,戰(zhàn)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所以《愚公移山》的真實作者應該也是當時的文人。從“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以及列子作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我們可以推知列子極有可能就是《愚公移山》一文的敘事者?!队薰粕健返氖軘⑹抡卟皇呛軓碗s,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擔子的三兒孫和孤兒寡婦)以及中間派人物智叟。從道家的角度看,還有幾個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也都是受敘事者,這里的“夸娥氏”原為“夸蛾氏”應該是“螞蟻神”之意,因為“娥”與“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如《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惫沤駥W者多以為“蛾”是“俄”或“娥”的假借。段玉裁《詩經(jīng)小學》:“蛾眉,古作俄眉?!杲远碇俳枳??!薄锻ㄡ尅?“蛾,娥之借?!薄短接[》三百八十、《藝文類聚》十八引《詩》并作“蛾眉”。朱熹《集傳》:“三家,蛾作俄?!甓矶x并通?!庇捎凇岸辍迸c“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誤“夸蛾”為“夸娥”④。古文里“蛾”通“蟻”,而“夸”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螞蟻大力神”。《愚公移山》的真實讀者就是聽眾和閱讀文本的讀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即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真實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往往也發(fā)生變化,即便是同一時代的真實讀者也會出現(xiàn)對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現(xiàn)象。以下將重點談談我國不同時期的真實讀者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的敘事理解和解讀。
三、《愚公移山》的敘事研究
(一)《愚公移山》的常規(guī)敘事研究
所謂“常規(guī)敘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敘事,即單義直接表述。相當于真實讀者把原來的古文解釋一通,了解故事內(nèi)容即可。以下是故事《愚公移山》的譯文:“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于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從常規(guī)敘事來理解,我們很容易分辨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寫的是事實,后面部分從“山神聽說愚公移山……”描寫的是虛構的東西,僅此而已??墒乾F(xiàn)實生活中只要是故事,講出來的故事它就有寓意,這就是敘事者要敘述該故事的目的和意圖。我們姑且把它稱著“非常規(guī)敘事”。對《愚公移山》的非常規(guī)敘事研究方為本文的重點。
(二)《愚公移山》的非常規(guī)敘事研究
所謂“非常規(guī)敘事”就像前面提到的“藝術敘事”即多義曲折表述,它可以通過借代、隱喻、象征,甚至歇后語等,來表達敘事的含義。自古到今,應該是所有的聽眾或讀者聽到或讀到這則故事后都能聯(lián)想到它的寓意和啟發(fā)??墒菍@些寓意的理解卻不盡相同,甚至是截然的不同,我們把它們歸為兩類: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和現(xiàn)代的敘事寓意。
1.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持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觀點的讀者占大多數(shù)。不外乎是指我們遇上困難時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爭取最后的勝利。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讀者容易產(chǎn)生共鳴。例如,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閉幕大會上的講話就以《愚公移山》為題,通過隱喻的藝術敘事方法這樣敘述道:“現(xiàn)在也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這些語言通俗、生動,寓意深刻,向人們敘述了團結(jié)抗日和反對封建主義的深刻道理。
再如,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王全書在他的報告中也采用了隱喻或象征的敘述手法:“……河南地處中原,一不臨江,二不靠海,這種地域環(huán)境也像一座‘大山,阻礙著河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如何才能走出這座‘大山,自然就成了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實施開放,走出河南,首先要搬掉的是思想意識中保守、封閉的‘大山,克服了封閉意識、保守意識,心胸開闊了,思想解放了,任何物質(zhì)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大山都阻擋不住我們走出去的步伐……再高的‘大山,也無法阻擋具有開放精神的中原人?!雹葸@里敘事者王全書指出了河南另外兩座無形的“大山”,一是“地域環(huán)境”,二是“封閉的思想”,同時也指出了上帝,即“具有開放精神的中原人”。很形象,很具體,很有感召力,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很便于統(tǒng)一思想,是一個典型的《愚公移山》傳統(tǒng)寓意的敘事手段。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讀者或聽眾對《愚公移山》的解讀和理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是質(zhì)的變化,幾乎寓意全非,我們稱之為“現(xiàn)代的敘事寓意”手法。
2.現(xiàn)代的敘事寓意。持這一觀點的聽眾或讀者主要是新世紀我國新課程的策劃者和倡導者,也就是當今《愚公移山》的敘事者,由此必然導致對原有文本新的理解。下面試舉幾例而觀之:
在如此多的事例中,經(jīng)搜索和閱讀我們覺得龔向明對原文本的敘事分析似乎更有說服力。首先他把主人翁北山愚公代表著“人類”,把兩座大山象征著“自然”,那么北山愚公為什么要移山,他進一步敘述到:因為山擋住愚公家的路,使得出行不方便,所以要移山,這體現(xiàn)了人定勝天,人類戰(zhàn)勝大自然的決心……突然他話鋒一轉(zhuǎn),“自然”的兩座山早就存在,愚公還要破壞它,說明人類與自然發(fā)生了沖突,因此移山必然導致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在解讀“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時,龔向明說道:“是啊,愚公移山就好像做減法,被減數(shù)不變,減數(shù)不斷增加,結(jié)果總有為零的時候?!本o接著他反問學生:“愚公的人力無限可靠嗎?”學生議論紛紛:“把土石投諸渤海之尾,當?shù)厝藭鈫?”“可能遇上自然災害?!薄八皆斐梢馔鈧??!薄吧伺畠杭薜搅送獾?誰來移山?”龔向明總結(jié)道:“的確,這些都是自然因素對人力的限制。綜上所述,愚公‘人力無限的論據(jù)是靠不住的,是經(jīng)不得推敲的?!雹迯倪@里我們看到新的敘事者、發(fā)問者龔向明以及讀者或龔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已大相徑庭。
最近,魏平新也提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實屬愚人之舉,其主要表現(xiàn)在:(1)困難太大,力量太弱,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僅憑人力去搬掉它們,實屬比登天還難;(2)路途遙遠,工具落后,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答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边@實在太遙遠啦,不現(xiàn)實;(3)觀念陳舊,決策錯誤,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簡直就是蠻干,思想極其陳舊。⑦安立志斷然指出:移山工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之大不容置疑,等等。⑧以上這些以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來看待“愚公移山”的敘事手法,他們的看法似乎不無道理。
可是,新課程上有這樣一道題目:“有人說: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擋了去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傻,為什么還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嗎?對此,你怎么看?”李天翼認為“這道題目設置是無意義的,因為《愚公移山》本身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一種文學體裁,它以故事的形式,采取虛構的情節(jié)和另有寄托的手法,表達含有哲理的寓意”⑨。李天翼的觀點幾乎是對新課程文本敘事的開放性進行否定,換句話說,李天翼的敘事角度基本上仍屬于典型的傳統(tǒng)寓意手法。即便是寓言,真的就不能設置這樣的題目嗎?在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中持這一觀點的人應該不多。
四、余論和啟示
什么是敘事學,顧名思義,敘事學是關于敘事的科學。敘事是指在時間和因果關系上意義有著聯(lián)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號再現(xiàn)。因此,敘事不僅包括小說,而且包括電影、戲劇、連環(huán)漫畫、新聞片、日記、編年史等等。用普林斯的話來講,敘事學有助于對任何一個敘事的獨特性做出解釋{10}。所以敘事學應該給文學、人類學、語言學、修辭學等帶來了嶄新的研究視角。
同時,我們認為一個故事只作為純常規(guī)敘事幾乎是不存在的,一定是常規(guī)與非常規(guī)敘事的整合。換句話說,敘事者在描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一定有意圖,有寓意。而對于《愚公移山》的敘事研究來說,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還是現(xiàn)代的敘事寓意,我們認為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全憑敘述者或解讀者當時的意圖或敘述的“語式”而定。當然作為現(xiàn)代人,重讀《愚公移山》時應該兩種敘事寓意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方有可能做到與時俱進而又不失優(yōu)良傳統(tǒng)。
作者簡介:唐朝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言文學;龍翔,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用學。
① 喬國強.Narratology(敘事學)課件[D],2007:12-14,45.
② Chatman, S.‘New ways of analyzing narrative structures, Language and Style, 1969.
③Toolan, M. J. 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④ 李子偉.“夸蛾氏”——“螞蟻神”[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3):23-24.
⑤ 王全書.學習愚公移山熔鑄時代精神[J].河南社會科學,2006(1):20-24.
⑥ 龔向明.我教《愚公移山》[J].教育科學論壇,2006(9):25-28.
⑦ 魏平新.愚公的愚人之舉[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1):121.
⑧ 安立志.別論“愚公移山”[J].法制博覽,2008(2):55.
⑨ 李天翼.愚公該不該“搬家”——由課后習題看新課程的教材觀[J].教學創(chuàng)新,2008(1):67-68.
⑩ 程錫麟.敘事理論概述[J].外語研究,2002(3):10-15.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