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學 劉湘蘭
古人對自然界的許多現(xiàn)象心存敬畏,當他們無法控制或理解自然現(xiàn)象時,就要祈求神靈的庇護。因此古人非常重視祭禮,祭祀的范圍很廣。根據(jù)祭祀的時間和對象不同,祭祀有各種不同的名稱?!稜栄?釋天》曰:“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祭山曰庪縣,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風曰磔。”在祭祀過程中,由司祝與神祇進行溝通,代表人意,達之于天,用于祈福禳災?!吨芄佟酚涊d大祝所作“六辭”,有祠、命、誥、會、禱、誄。古代的人們除向上天神靈祈求庇佑之外,他們還利用神靈的威力對彼此的盟約進行約束,由此產(chǎn)生的文體形式為盟誓文。祝、盟的共同點都是人類向上天神靈祈禱,都要取信于神靈,都是人與神相溝通的文體,劉勰《文心雕龍》將此二類文體并稱為“祝盟”。除了祝盟之外,中國古代用于人神交流的文體還有很多,如嘏辭、祝辭、祝香文、冠辭、愿文告、修、祈、報、辟、謁、上梁文、寶瓶文等,皆用于向神靈祝愿祈福,我們把這些文體統(tǒng)稱為“祝禱”類文體。祝禱類文體的特點是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于神明某些現(xiàn)實而具體的訴求,是功利性很強的“信仰”。祝禱文體風格莊重嚴肅,往往采用四六韻文形式。研究祝禱文體,對了解古代文學與宗教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領域都有一定價值。本文重點介紹祝文、詛文、盟誓文、玉牒文、齋詞、上梁文等文體。
祝文 詛文
祝文是祭司饗神之辭,《說文》云:“祝,祭主贊詞者?!薄吨芏Y?春官》記載,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鄭氏注云:“此皆有文雅辭令,難為者也。”祭司主持祭祀時作的祝文,要求文字莊重典雅,不容易寫好。劉勰也說“祝史陳信,資乎文辭”。這些講究文采修辭的祭司,也是最早掌握文學語言的群體之一。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又說:“若夫《楚辭?招魂》,可謂祝辭之組麗也?!彼炎N目闯墒浅o一些作品的源頭。的確,祝文是早期中國文學源頭之一,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
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祝文,非常簡單樸素,但其實用色彩與感情色彩都非常強烈。如《禮記?郊特牲》記載的相傳為伊耆氏時的“蠟祝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边@是人們在祈求大自然的神靈庇佑,風調(diào)雨順,使土不崩坍,水不泛濫,農(nóng)田不生蟲害,不長野草,反映了早期農(nóng)耕時代人們的質(zhì)樸而美好的愿望。
任昉《文章緣起》以董仲舒《祝日蝕文》為最早以“祝文”命名并形成獨立文體的文章。祝文文體有一個從口頭向文字轉(zhuǎn)化的過程。文字形態(tài)的祝文,更為注重文采與修辭。所以后代的祝文,文辭趨于繁復典雅。梁江淹《蕭太傅東耕祝文》:
敬祝先穡曰:攝提方春,黍稷未華。灼爍發(fā)云,昭耀開霞。地煦景曖,山艷水波。側(cè)聞農(nóng)政,實惟民天。競秬獻歲,務畎上年。有渰疎潤,興雨導泉。崇耕巡索,均逸共勞。命彼倌人,稅于青皋。羽旗銜蕤,雄戟燿毫。呈典緇耦,獻禮翠壇。宜民宜稼,克降祈年。愿靈之降,解佩停鑾。神之行兮氣為,神之坐兮煙為蓋。使嘉谷與玄鬯,永爭光而無沬哉。(《江文通集》卷三)
這是江淹為蕭道成往東郊籍田而作的祝文。此祝文是向谷神祈福,希望這一年來能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此祝文與“蠟祝辭”相似,但明顯講究文采。
由于祭祀時所用的文辭用于人類與天地山川神祇之間的溝通交流,有些祝文之間存在著對應關(guān)系。如“禱文”(或“祈文”)與“祠文”(或“報賽文”),禱文是向神告事求福之文,而祠文則是得福之后,用器物報答神靈庇佑之恩時所用的文辭。這就是鄭玄所謂“求福曰禱,得求曰祠”。再如“祝辭”與“嘏辭”,據(jù)《禮記?禮運》記載:“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鄭注:“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尸致福于主人之辭也?!睋Q句話說,祝是主人向神或先祖請求庇佑之文,嘏則是神和先祖向后人致福之文,祝辭與嘏辭是人神交流的文辭。在這個交流過程中,是以司祝作為中介,傳達人神旨意。因為祝辭與嘏辭作文的指向性是對應的,二者所體現(xiàn)的情感特色也相互對應?!抖Y運》又有“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之語,鄭注云:“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笨资柙?“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也就是說,人向神乞求賜福的時候,要本著子女對父母那樣的孝心;而神靈賜福于人類時,也要體現(xiàn)如父母般的慈愛之情。
與祝文相近的還有不少文體。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總結(jié)祝文之辭,還有告、修、祈、報、辟、謁諸體,如“祈雨文”、“祈晴文”、“謝雨文”都屬于祝文。此外,還有如用于祭奠山川神祇,祈福禳災的祭文,如韓愈《潮州祭神文》、白居易《祭廬山文》等。徐師曾《文體明辨》將此類祭文歸入“祝文”類,以區(qū)別那些專用于喪葬送死之祭文。
如果說祝文用于祈福,詛文則恰恰相反,是用于詛咒仇敵的。費經(jīng)虞曰:“祝為禱神之辭,又詛祝與咒同,西域之咒實即此也?!?《雅倫》卷八)詛文用于陳述仇敵的罪惡,請神靈降禍于仇敵。王兆芳《文體通釋》“詛”條說:“詛者,(俗作“咒”)也,詛也,神加殃,沮事也。鄭子曰:謂祝(讀為“”)之使沮敗。詩曰:出此三物,以詛爾斯?!吨芄佟吩{祝掌盟詛。主于人罪惡,請神加禍,源出黃帝《祝(讀為“”)邪文》(《軒轅記》目),流有秦王《詛楚文》?!薄蹲髠鳌贰半[公十一年”記載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射殺潁考叔。鄭莊公無法討伐公孫閼,于是在軍中用豕、犬、雞三牲詛之于神,希望神鬼殺之?,F(xiàn)存詛文最著名的是《詛楚文》,內(nèi)容為秦王陳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詛”的罪惡,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復其邊城。
盟誓
盟誓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種應用文體,是王與諸侯或諸侯之間向神靈發(fā)誓共同遵守某種協(xié)議時,向神靈陳說的誓辭。盟與誓有區(qū)別,先秦時代多用誓,很少用盟。如《穀梁傳》言“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劉勰曰:“在昔三王,詛盟不及,時有要誓,結(jié)言而退?!?《文心雕┝?祝盟》)可知夏商周三代之時,常用誓來保證信譽,而且誓的形式很簡單,只是口頭約定,便可“結(jié)言而退”。這樣的誓文都很短小,且有簡單的格式,多以“所不……者,有如……”行文,帶有詛咒發(fā)愿的色彩。
盟的出現(xiàn)與興盛是周王室日趨衰落,諸侯之間彼此缺乏誠信所致,如徐師曾所言:“周衰,人鮮忠信,于是刑牲歃血,要質(zhì)鬼神,而盟繁興,然俄而渝敗者多矣?!?《文體明辨》)由于缺乏誠信,諸侯之間的約定必須依靠神靈來約束雙方,由此舉行殺牲歃血,詛于鬼神的儀式。這種盟的行為包含了誓、詛的內(nèi)容。盟的形式趨于復雜。在盟誓的儀式中,將盟誓的文辭載之于冊,稱為載書、載辭,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盟誓文。
后期的盟文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如劉勰所說:“夫盟之大體,必序危機,獎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靈以取鑒,指九天以為正;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此其所同也?!眲③母爬嗣耸奈牡膶懽饕蠛蛢?nèi)容要素:先說明盟誓之緣起,以敘危機為主;其次是獎勵忠孝之士,表明共存亡之決心;最后請上天神靈作證,發(fā)誓詛咒,違誓者必當人神共戮。作者必須要有真誠之心,用懇切之辭,盟誓文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晉劉琨《與段匹盟文》是盟誓文的代表作品:
天不靜晉,難集上邦,四方豪杰,是焉扇動。乃憑陵于諸夏,俾天子播越震蕩,罔有攸底;二虜交侵,區(qū)夏將冺;神人乏主,蒼生無歸;百罹備臻,死喪相枕;肌膚甚于鋒鏑,骸骨暴于草莽;千里無煙火之廬,列城有兵曠之邑。茲所以痛心疾首,仰訴皇穹者也。臣琨蒙國寵靈,叨竊臺岳;臣世効忠節(jié),忝荷公輔。大懼丑類猾夏,王旅隕首喪元。古先哲王,貽厥后訓。所以翼戴天子,敦序同好者,莫不臨之以神明,結(jié)之以盟誓。故齊桓會于召陵,而群后加恭;晉文盟于踐上,而諸侯滋順。如臣等介在遐鄙,而與主相去迥遼。是以敢干先典,刑牲歃血。自今日既盟之后,皆盡忠竭節(jié),以剪夷二寇。有加難于,琨必救;加難于琨,亦如之。繾綣齊契,披布胸懷,書功金石,藏于王府。有渝此盟,亡其宗族,俾墜軍旅,無其遺育。
行文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劉勰盛贊曰“劉琨鐵誓,精貫霏霜”(《文心雕龍?盟誓》)。
誓,不僅用于盟會,也有用于誓師或誓眾的,是出征之前的誓言,以激勵士氣,強化軍紀。在《尚書》中就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諸篇,可見源頭久遠。后世如唐德宗《移京西戎兵備關(guān)東誓文》等,也是誓師之作。誓師與盟誓雖然同樣請神明作證,但目的不同。
玉牒文(附:符命)
王之績說:“玉牒之名,實始漢武?!?《鐵立文起》)吳曾祺也說:“本告天之文,書之于簡,而封之,以玉為飾,故名玉牒。”(《文體芻言》)玉牒文是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其內(nèi)容往往秘而不宣。《史記?孝武本紀》:“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睘楹斡耠何娘@得很神秘呢?據(jù)唐代劉肅《大唐新語?郊禪》記載:“玄宗既封禪,問賀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對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爆F(xiàn)存的玉牒文有唐玄宗的《封泰山玉牒文》和宋真宗的《封祀玉牒文》。其文字典雅,篇幅短小,內(nèi)容先向上天追述祖宗功業(yè),再提出國泰民安的愿望,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說辭,因而內(nèi)容空洞乏味。如宋真宗《封祀玉牒文》:
維大宋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四日辛亥,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啟運大同,維宋受命。太祖開階,功成治定。太宗膺圖,重熙累盛?;浘S沖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憂勞聽政。一紀于茲,四隩來暨。玄貺殊尤,禎符章示。儲慶發(fā)祥,清凈可致。時和年豐,群生咸遂。爰荷顧懷,敢忘繼志。僉議大封,聿伸昭事。躬陟喬岳,對越上玄;率禮祗肅,備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綏黎元,懋建皇極;天祿無疆,靈休允迪;萬乘其昌,永保純錫。
封禪之后,帝王將此告天之文藏于盒中,用金泥封之,飾以寶玉,所謂“泥金檢玉”、“金泥銀繩”,因而名之玉牒文。
符命并不是人神交通的文體,但與玉牒文關(guān)系密切,故附于此。符命的原意是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作為文體的符命則是是臣子上書帝王,夸耀帝王功績,列敘各種祥瑞之物象,盛贊帝王之興乃是順應天命的文章。正如柳宗元《貞符》所言,符命意在“推古瑞物以配天命”。也就是說,當某地出現(xiàn)某種祥瑞之物如龍、鳳、麒麟時,當時人會認為這是上天在贊頌皇帝的美德,說明皇帝的政權(quán)是符合天命的。這種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秦漢時期。元代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認為,儒家經(jīng)典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鳳凰來儀等皆為祥瑞之事,都是據(jù)事而書,并沒有推引天地神祇作為符命。所謂符命之說,皆是漢儒附會之言。
除了為阿諛美化帝王而作的符命外,還有討論封禪儀式的封禪文也屬于符命一類。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妒酚?封禪書》:“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在泰山上筑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封禪文是臣子上書帝王討論封禪之事的文書。現(xiàn)存最早的是司馬相如的《封禪文》。此后又有揚雄《劇秦美新》、班固《典引》、邯鄲淳《受命述》等作品。這些作品的內(nèi)容皆是推美功德,以為符命;其行文風格都講究閎衍侈大,鋪張華麗。
由于玉牒文是帝王封禪告天之文,人們在討論玉牒文時,往往要提到封禪文,也有人直接將玉牒文稱為封禪文。但是封禪文與玉牒文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封禪文是建議君王舉行封禪儀式的文書,由大臣撰寫。如司馬相如的《封禪文》是其臨死之前的遺著,是建議漢武帝封禪的文章。而玉牒文則是帝王封禪過程中,向上天祈福的文辭。
齋詞
齋詞是供齋醮時誦讀的文辭,用于釋、道宗教儀式。由于宗教儀式多樣,各種場合所用的文辭有各自特定的名稱,如齋詞、愿文、醮辭、贊饗文、嘆道文、表(露香)、告牒、解語等等。薛鳳昌《文體論》認為這些文體“名雖異,實相同”。從使用目的來看,這些文體都是釋、道二教向神靈懺過祈福時所用;從語體而言,這些文體或散行,或駢儷,而以四六文為主。因此為了避免文體分類太過煩瑣,本文將這些小文體統(tǒng)歸入“齋詞”類加以討論。
齋詞雖然只用于宗教儀式,但并不只是佛道中人才能寫作齋詞。唐宋時期宗教風氣很盛,上行下效,當時許多文人都有齋詞的創(chuàng)作,歐陽修在《內(nèi)制集序》一文中說:“今學士所作文書多矣,至于青辭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祈禳秘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笨梢姰敃r寫作齋辭的風氣很盛。
青詞為道教特有的文體,是道士上奏天庭、征召神靈的符箓,因為寫在青藤紙上而得名?!扒嘣~”之名在唐玄宗天寶初年就已出現(xiàn),據(jù)唐李肇《翰林志》云:“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書,謂之青詞。”青詞又名“綠章”,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朱書御札”條云:“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儀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為青詞綠章,即為青詞,謂以綠紙為表章也?!鼻嘣~的語言以駢儷為主,要求華麗典雅。內(nèi)容則不過是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又有稱“密詞”者,通用于佛教與道教,性質(zhì)與青詞相同,只不過抒寫不用綠紙而已。
由于宗教的特殊性,更因為齋詞是向神靈懺過祈福之詞,較之世俗文體而言,齋詞的寫作有更嚴格的規(guī)定和禁忌。許多道書對此有所記載,《道藏》收有《道門定制》、《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等道書,對道教文體的寫作情況有詳細記載。如《道門定制》卷一如此規(guī)定“章”的書寫:“凡書章北向施案,筆硯悉異,不可使雜用者。閉氣書寫,不得與人言,字未竟不得放筆。黃素勿令破損、飛落床席地土上。剪裁令幅廣一尺二寸,行闊一寸二分,行列一十七字,上空八分,下不通走蟻。”此等規(guī)矩之嚴,令人嘆為觀止。
上 梁 文
古時工匠建屋上梁時,為求吉利,需要表達一些美好的愿望,他們誦讀的祝文就是上梁文。現(xiàn)存最早的上梁文是后魏溫子升的《閶闔門上梁祝文》,為四言詩體,與后代上梁文形式不同。敦煌文獻中保存了不少上梁文。自宋以來,上梁文的寫作開始增多,一些名家別集中都有上梁文,如王安石有《景靈宮修蓋英宗皇帝神御殿上梁文》,歐陽修有《醴泉觀本觀三門上梁文》等,這些上梁文已形成其特有的文體特點。簡言之,上梁文皆是首尾用四六文,中間雜以六首三句七言詩,六詩分別以東、西、南、北、上、下為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上梁文每章前冠以“兒郎偉”三字,為上梁文套語,其意思歷來有不同說法。宋代樓鑰《攻媿集?跋姜氏上梁文稿》認為,其意為兒郎輩,“為關(guān)中方言也”,此可備一說。以歐陽修《醴泉觀本觀三門上梁文》為例:
兒郎偉,我國家膺三靈之眷命,革五代之荒屯。多壘削平,包干戈而偃武;四夷面內(nèi),解辮索以承風。逮先圣之撫臨,躋群生于富壽。乃欲追羲軒以并軌,款云亭而勒成。容典交修,遂舉曠古難行之禮;瑞應來集,有非人力可致之祥。卿云裔露之光,紛綸而雜委;朱草靈芝之秀,焜耀而叢生。爰有神泉,涌茲福地。甘如飲醴,美可蠲疴。湛靈液以淵渟,敞琳宮而崛起。歲時游豫,順民俗之樂康;棟宇翼嚴,表京師之壯麗。近以有司不謹,飛焰延災?;噬蠍畚锿迫?因民所利。顧遺基之巋爾,回圣慮以惻然。爰飭良工,載新有作。損其土木之費,所以寬民;適其奢儉之中,俾之可久。用涓吉日,構(gòu)此修梁,盍效歡謳,形于善祝。
兒郎偉,拋梁東,危構(gòu)岹峣彩露中,欲識圣君仁及物,靈源一勺本無窮。
兒郎偉,拋梁西,金碧相輝俯仰迷,萬瓦寒光浮瑞露,層檐晩景掛晴蜺。
兒郎偉,拋梁南,善利深功不可談,但喜斯民無疾癘,誰知靈液有余甘。
兒郎偉,拋梁北,觀者如云來九陌,四方萬國會京師,有類眾星環(huán)斗極。
兒郎偉,拋梁上,棟宇規(guī)模標大壯,落成行即慶良辰,望幸何時來彩仗。
兒郎偉,拋梁下,祈福為民崇廣廈,四時和氣致休祥,萬國多歡洽朝野。
伏愿:上梁以后,三辰順軌,百谷豐登,卉服雕題,咸被垂衣之化。行歌戴白,永為擊壤之氓?;实廴f歲,皇帝萬歲,皇帝萬萬歲。
上梁文都是這種固定的寫作模式,內(nèi)容以祈福,表達美好愿望為主,辭語比較華麗。雖然上梁文是工匠上梁時用來誦讀的文辭,但是文人在創(chuàng)作上梁文時,仍然講究文意與情趣的表達。如文天祥《山中廳屋上梁文》,用集句詩的方式表現(xiàn)山中廳屋之優(yōu)雅;元代張養(yǎng)浩《綽然亭上梁文》,則流露了一種渴望歸隱山林的情趣,這些上梁文具有較高的文學審美趣味。
古人建屋時所要講究的禮儀,除上梁文外,還有寶瓶文、上牌文等。據(jù)陳繹曾《文筌》,寶瓶文是“圬者鏝棟脊之辭”,其文內(nèi)容、形態(tài)與上梁文基本一致,文分四段,首先是破題,其次頌德,再次談人事,最后陳詩。徐師曾在上梁文一類中還附有上牌文,是上匾額時念的祝文,如今可見的上牌文有宋代王十朋《梅溪集》中的《淵源堂上牌文》,四六行文,以“伏以”起文,“伏愿”結(jié)束,中間沒有插入詩歌。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