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翻閱古代文獻,尤其是宋以后文獻,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不同文獻、甚至是同一種文獻,對同一個人的年齡記載往往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差達到十數(shù)歲。今人不要誤以為這是傳寫致訛,實際上是另有隱情:文人們出于某種目的,自己或由親屬在官方的檔案上填寫虛假的年齡。南宋大文人楊萬里就曾說過他“年雖六十有六而實年已及七十”(《誠齋集》卷七十《陳乞引年致仕奏狀》,《四部叢刊續(xù)編》本)。對于自己的年齡竟有兩種說法,且相差達四歲之多,其中顯然是別有蹊蹺。為什么實際年齡已經(jīng)七十歲了,卻又說“年雖六十有六”呢?原來這里的“六十有六”指的是“官年”。
一
所謂“官年”,是指文人們填寫在官方的檔案履歷上的年齡,而真實年齡則稱之為“實年”。官年這種稱謂,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宋人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曾有這樣一段話:
士大夫敘官閥有所謂實年、官年兩說,前此未嘗見于官文書,大抵布衣應(yīng)舉必減歲數(shù),蓋少壯者欲藉此為求昏地;不幸潦倒場屋,勉從特恩,則年未六十始許入仕,不得不豫為之圖。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數(shù)歲者……于是實年、官年之字形于制書,播告中外,是君臣上下公相為欺也。掌故之野甚矣,此豈可紀于史錄哉!(《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三《官年實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這段話的意思是,文人學子參加科舉考試,或欲顯年少英才,為求達官東床之選,或為老來成為“特奏名”進士(“特奏名”:宋代一項特殊政策,優(yōu)待老而無成的舉子,授予其出身。詳見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做官不受年齡所限,或者公卿貴族為使后代早獲恩蔭,早入仕籍,紛紛將實際年齡或增加、或減少數(shù)歲,登記到了檔案履歷上,就形成了官年。從洪邁的話來看,這種虛報年齡,造成官年、實年并存的現(xiàn)象在當時已經(jīng)較為普遍了,以至于連朝廷都不以為意了。
這種為仕途方便而虛報年齡的行為,其實并不是宋代才開始的。據(jù)《三國志?司馬朗傳》記載:“(朗)十二試經(jīng),為童子郎,監(jiān)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晉?陳壽《三國志》卷一五《司馬朗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司馬朗不恥損年以求便,也正從側(cè)面說明這種虛報年齡之舉早在漢魏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是宋代這種行為更為普遍,而且以官年的形式公開化了。
宋代文人的“官年”現(xiàn)象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明代王世貞《文林郎知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知縣沈君孚聞墓志銘》曾有記載:
四十三而始成進士……既成進士,刻《登科錄》,當以生齒聞,而君具實數(shù)?;蛑^減不過三歲,而可以預館選。即毋選,而更五歲,以當給事、御史選,毋害也。且今諸進士誰為不諱齒者? 君曰:“甫仕而遽欺吾君,可乎?”于是君之齒在百人后, 而列第四人, 不顧也。(明焦竑《國朝獻征錄》卷九三,上海書店1987年版)
此則材料給我們的信息量很大:首先明代官場改年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其次從“今諸進士誰為不諱齒者”可以看出,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相當普遍??梢?到了明代,這種虛改年齡造成官年、實年不符的風氣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代滿人入主中原,情況又如何?清初學人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官年》條曾云:
三十年來士大夫履歷,例減年歲,甚或減至十余年;即同人宴會,亦無以真年告人者,可謂薄俗。(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官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
對此現(xiàn)象,清雍正帝也有感嘆:
朕覽文武官員履歷,開載年歲,任意增減,多有不實,外省文武年歲不實者尤多。(《雍正上諭內(nèi)閣》卷六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例減年歲”之語說明清承明弊,官場改年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公然成為一種陋習。
有學者詳細統(tǒng)計過明清兩朝科考中文人改年的例子,通過進士登科錄與文人傳記、年譜、碑志等文獻的比較,證實明清兩朝自始至終存在著改年現(xiàn)象,而且十分普遍(詳見陳長文《明代科舉中的官年現(xiàn)象》,《史學月刊》2006年第11期;郗志群《封建科舉、職官中的“官年”——從楊守敬的鄉(xiāng)試朱卷談起》,《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二
官年現(xiàn)象于宋代大量出現(xiàn),明清兩朝盛行,是有明確的社會背景的:隋唐興起的科舉考試制度,到了宋代更為普遍和嚴格,成為文人們最主要的取仕之途。同時文官制度也隨之逐漸成熟和規(guī)范,官員的任命、升遷及致仕都有具體規(guī)定。比如文人們?nèi)〉霉γ?在具體任官上會有額外的要求,其中便包括年齡一項。在這條寶貴的進階上,文人士子當然是希望能盡量多爭取一點方便。于是那些想要突破年齡限制的人便在自己履歷年齡上做起了手腳。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談到文人們增減年齡時曾說道:
今世出仕者,年至二十,始許蒞官,才登七旬,即盍致仕?;虿坏弥x,則亦隔去磨勘,弗許遷陟。又有舉人年及該恩,則或得封敘選調(diào),滿六秩礙格,則不得注令宰丞掾之屬。利害互出,故世俗多便文自營,年事稍尊者,率損之以遠垂年,襁褓奏官者,又增之以覬速仕,士夫相承,遂有官年實年之別。(《愧郯錄》卷七《官年實年》,《四部叢刊續(xù)編》本)
這段話道出了宋代文人增減年齡的主要原因。綜合歸納,文人虛報年齡的背景,或者說造成官年、實年不符的動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提前進入仕途。有的人年齡尚小,沒有達到做官的年齡,于是其父兄便為其虛增年齡,以便提前進入仕途,避免夜長夢多。此類多為蔭補入仕的官宦子弟。
第二,減少歲數(shù)以符合入仕的年齡標準??婆e考試一般不會限定參考年齡,但文人士子取得功名成為進士以后,在具體任命官職上則會對年齡設(shè)置限制,王世貞《文林郎知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知縣沈君孚聞墓志銘》中所說的“減不過三歲,而可以預館選。即毋選,而更五歲,以當給事、御史選”,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三,改動致仕年齡。因迷戀官位而減小年齡,從而達到推遲退休的目的。這樣也會造成實年大于官年(詳見高楠《試析宋代官員官年與實年不符現(xiàn)象》,《史學月刊》2007年第4期)。
第四,其他特殊的情況。如洪邁所提到的“少壯者欲藉此為求昏地”等,目的竟是為了日后與達官貴族通婚而創(chuàng)造條件。
三
文人們虛報年齡,致使官年、實年相悖的現(xiàn)象,朝廷也早有覺察。南宋朱熹即指斥道:“官年實年之說,朝廷亦明知之?!?《朱子大全》卷六三《答孫敬甫》,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實際上,歷代朝廷也曾采取過多種措施防止這種陋習,但都收效甚微。
比如宋代規(guī)定官員“轉(zhuǎn)職名及因事酬獎?wù)?當書其實年于付身文字”(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七,中華書局,1985年版),即官員在獲升遷時要登記實際年齡,并且對一些被查證的官年實年不符的官員進行懲罰。如英宗治平四年“詔劾內(nèi)殿崇班郭繼勛增加歲數(shù)情罪以聞,以其陳乞楚州監(jiān)當,自言出職日,實嘗增十歲也”(岳珂《愧郯錄》卷七《官年實年》,《四部叢刊續(xù)編》本)。即郭繼勛最初增年入仕,后來為謀求楚州監(jiān)當一職,因其官年超過了朝廷規(guī)定的監(jiān)當官任職年齡的限制,故上奏說出自己的實際年齡,結(jié)果卻也因此被朝廷治罪。
清廷對于漢族文人士子這種陋習更是不滿,力行禁止。順治十二年,天下甫定,即下詔令:
近來進呈“登科錄”及鄉(xiāng)、會、殿試等卷,率多隱匿年歲,以老為壯,以壯為少……今科進士登科錄及以后各試卷,務(wù)據(jù)實供寫,其余陋風,悉行改正,毋負朕崇誠信、重廉恥之意。(《清文獻通考》卷四七《選舉考》,商務(wù)印書館《十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