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摘 要】 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要變革課堂教學結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調(diào)控,最終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確定后續(xù)學習任務的學習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自主性學習,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既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指學生的愿望、意志、素質(zhì)、知識基礎等內(nèi)在條件,這是學生能力養(yǎng)成的基礎??陀^因素則指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采用的手段,即外在條件。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什么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變革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學生自主性學習
傳統(tǒng)的“師講生聽”的授課方法,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指導預習—質(zhì)疑問難—精講課文—組織練習”這四步法教學結構體現(xiàn)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理想的課堂教學結構之一。
“指導預習”:很早以前,葉圣陶先生就提出要求學生預習,反對“一切預習事項都由教師代勞”。預習是閱讀的最主要階段,對于一篇新的課文,學生都抱有興趣,如果學生在預習當中能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就可以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感和經(jīng)驗,有利于其自信心的培養(yǎng),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能力。那么,如何指導學生的預習呢?指導學生預習,要求學生第一遍快速閱讀,記住文章梗概,了解主要內(nèi)容;第二遍閱讀,能理清文章結構;第三遍細讀,要理解字、詞、句,提煉文章主旨;第四遍精讀,要求把握文章寫作特點。在預習中,我要求學生勾段落、劃重點、圈佳句,找出疑難問題。通過訓練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把握一篇文章的重點及知識點,再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讓老師講解,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預習時,我讓他們注意文章的標題、首句、末句及文中重點句子,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如《為人民服務》、《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等,其課題就是文章主旨所在;而文章的首句往往起提綱挈領、表現(xiàn)要點、點明中心的作用。如朱自清《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引出了下文對父親為他買橘子而爬月臺時的背影的描寫,從而表現(xiàn)深沉的父愛。而《白楊禮贊》的首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一開始就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冰心的《憶讀書》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則概括了文章內(nèi)容。因此,學生在預習中注意標題、首句、尾句,有助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
“質(zhì)疑問難”:這一環(huán)節(jié)緊扣“指導預習”進行。讀了一篇文章卻沒有提出一個問題,并不是說學生全弄懂了,而是根本沒有去思考。因此,我總是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因為,能提出問題的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學生在預習當中遇到疑難問題,就能促使他努力思考,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給他一個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即使學生不提出問題,老師也應當提出問題來讓學生思考、解答,以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高。
“精講課文”:所謂精講,就要真正做到少而精。學生在自學后仍弄不懂的地方,我們就應該精講,為了保證精講的時間就必須設計精練的問題及板書。如教學魯迅的《孔乙己》時,抓住一個“笑”字設計提問:“孔乙己的可笑之處在哪里?”“周圍的人對孔乙己的嘲笑又說明了什么?”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探討,明確孔乙己所受到的精神摧殘,從而揭露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惡,揭示民眾思想愚鈍、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這樣,就避免了從頭到尾串講時引起的學生精力分散,神情疲倦等不良現(xiàn)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有助于能力的培養(yǎng)。
“組織練習”:老師以精講的內(nèi)容為基礎,精心設計有關練習。練習題要有科學典范性、靈活性,既有單項訓練,又有綜合訓練,既有鞏固性的,又有遷移創(chuàng)造性的,使學生做起來興趣盎然。
預習、質(zhì)疑、精講、練習,這樣的課堂結構體現(xiàn)了老師起引導作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原則。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極重要的一項措施。經(jīng)過一年的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再像小學生一樣什么都依賴老師了,而且也不再拘泥于什么“標準答案”,對于一些問題,他們有了自己的見解。而學生經(jīng)過反復的訓練后,看到自主學習的成果,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更加自覺主動地擔起學習的責任,這是值得慶幸的。
二、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指出了傳授方法在傳授知識中的重要性。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方法的引導和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方法、學習方法、思維能力,這三項是密切相關的,有了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有了較強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中的很多問題都能自行解決。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點和訓練,著眼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訓練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使學生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地進行推斷的思維方法便是其中之一。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如果學生善于由此及彼地進行推斷,那么就能迅速地認識和理解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推斷方法。如學生學習了主謂短語,掌握了主語和謂語之間是被陳述與陳述的關系,那么,由此可以推斷出主謂句中主語與謂語的關系也應當是被陳述與陳述的關系,可以說,掌握了主謂短語,也就不難掌握主謂句。再如,理解了“軍書十二卷”中的“十二”是指“很多”的意思,由此也能推斷出“策勛十二轉(zhuǎn)”中的“十二”也是指“很多”的意思,而非確數(shù),進一步又能理解“賞賜百千強”中的“百千”的含義。再如,學習了“秦時明月漢時關”,掌握了互文的知識,就可以推斷出“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含義,就不會鬧出“將軍全部戰(zhàn)死,壯士全部勝利歸來”的笑話。這種由此及彼地推斷方法,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智能的發(fā)展。
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訓練外,還應當向?qū)W生揭示語文學習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是化書本知識為自己的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如文章結構的劃分,讓學生明確文章分縱式結構和橫式結構兩大類??v式結構的文章按時間順序、事件發(fā)展的階段或地點變換劃分;橫式結構的文章按其總述、分述劃分。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學生就可以在自學中準確地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了。
總之,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既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師要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學習?!敖虒W”就是“叫學生怎樣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