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孫 瑜
[摘 要]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推動了不同語言之間詞的借用。英語報紙時政新聞中的漢語借用詞有音譯借用詞、意譯借用詞和半音譯半意譯借用詞;漢語報紙時政新聞中的英語借用詞有音譯借用詞、意譯借用詞、音譯+類別借用詞和字母詞/英漢混合借用詞。英漢報紙時政新聞中的互借詞在借用方式、構(gòu)詞能力、普及程度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面對層出不窮的借用詞,我們應從外來語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中華
化,同時重視對外傳播,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借用詞;文化交融
[中圖分類號]H313.5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借用詞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并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報紙新聞中的借用詞比較規(guī)范,也更能反映時代的變化,得到了國內(nèi)外學者較多的關注。意大利學者馬西尼[1]將借用詞分為音譯借用詞、混合借用詞、詞形借用詞、意譯借用詞和仿譯借用詞。國內(nèi)著名學者王力[2]、劉正琰等[3]認為,只有音譯詞才可視為借用詞。王力還進一步指出:“把別的語言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的,叫借用詞,又叫音譯詞;利用漢語原來的構(gòu)詞方式把別的語言中的詞所代表的概念介紹到漢語來的,叫譯詞,也就是意譯詞?!焙鋄4]、吳傳飛[5]認為,意譯詞不是真正的借用詞或外來詞。胡行之[6]則強調(diào)音譯詞和意譯詞都是外來詞,并將漢語外來詞分為全譯音、全譯義、全輸入、半音半義和音義兼顧等類別。筆者收集了從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玁ew York Times和《人民日報》中的時政新聞,根據(jù)上述理論,采用語料庫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比較英漢時政新聞中互借用詞的異同。分析發(fā)現(xiàn):玁ew York Times的時政新聞中含借用詞102例,《人民日報》的時政新聞中含借用詞264例。在漢語借用詞表達中,為表意清晰,有時在音譯部分后面加上表示類別的成分,這類借用詞在《人民日報》中出現(xiàn)了54例,占總數(shù)的20.5%。《人民日報》中出現(xiàn)了33例字母詞或英漢混合詞,占總數(shù)的12.5%,這類借用詞多源自網(wǎng)絡的普及,以及美國在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另外,漢語報刊中的借用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語素化現(xiàn)象,即已成為漢語的詞綴并開始構(gòu)詞。這類借用詞在《人民日報》中出現(xiàn)了18例,占總數(shù)的6.8%。由此可見,長期以來,英語作為世界第一官方語言,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漢語當中。
一、英漢報紙時政新聞中互借用詞的分類
1.英語報紙時政新聞中的漢語借用詞
一是音譯借用詞,即根據(jù)漢語拼音譯成的借用詞,直接借用。如:①This week, Meng Jianzhu, the head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used his visit to the burned瞣ut store to drive home the governments message: that the rioting was instigated by supporters of the Dalai Lama, Tibets exiled spiritual leader who denies encouraging violence.[7]② But the womens story, like that of the violence that erupted in Tibet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government ggests. Four of the women were Han Chinese.[7]①中的Dalai Lama(達賴喇嘛)和②中的Han(漢族)都是英語報紙中的音譯借用詞。音譯借用詞有的源自中國民俗文化,如Taichichuan(太極拳)、fengshui(風水)、yinyang(陰陽)等;有的屬于中國特產(chǎn)或者有著中國特色的事物,如oolong(烏龍茶)、litchi(荔枝)、ginseng(人參)、kai shu(楷書)等。二是意譯借用詞,即根據(jù)源語言的字面意思翻譯形成的新詞。意譯借用詞分兩種:一種源于日常生活用語,如job瞙op(跳槽)、running dog(走狗)、lose face(丟臉)、beancurd projects(豆腐渣工程);另一種與中國的具體國情有關,并引申出一系列類似詞匯,而這些詞匯都能恰到好處地反映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如risk ones fortune in business(下海),“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國兩制)等。三是半音譯半意譯借用詞,即音譯與意譯結(jié)合形成的新詞。Taikonaut是由 “太空”的漢語拼音和英語中的詞綴naut組合而成的,意為航天員、太空人。此類借用詞還有Mao Tse瞭ung thought(毛澤東思想)、ijing Opera(京劇)。在這兩個借用詞中,Mao Tse瞭ung,Beijing來自漢語詞匯,thought、opera則是英語詞匯。
2.漢語報紙時政新聞中的英語借用詞
一是音譯借用詞,是用漢字音來表示詞義的新詞。這類形式的借用詞有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的,以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居多。如:一位歐盟前高官還專門撰文,告誡西方要正視中國的現(xiàn)實,不要搞大國沙文主義。 [8]沙文主義原指極端的、 過分的愛國主義,有時也會演化成富有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如今的含義更為廣泛,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或仇恨的一種極端情緒。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時政新聞。二是意譯借用詞,即用漢字義來表示詞義的新詞。如:5年前,日本首相小泉與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也曾共同表示開啟韓日關系“新時代”,2004年雙方同意開始每年互訪的“穿梭外交”。但是,因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等摩擦不斷,“新時代”未能開啟,“穿梭外交”被迫中斷。[9] “穿梭外交”一詞源于英語中的shuttle diplomacy。Shuttle在英語中原義是“使……穿梭移動、定期往返”。通過意譯,shuttle lomacy 被譯為“穿梭外交”,形象地表示了為解決某一問題,一國代表頻繁地來往于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外交活動。類似意譯借用詞還有峰會(summit)、最后通牒(ultimatum)、試管嬰兒(test瞭ube baby)、人才外流(brain drain)、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禽流感(avian influenza/bird flu)等。三是音譯+類別,即音譯借用詞后加表示類別的表意成分構(gòu)成的借用詞?!凹文耆A會”來自英語中的Carnival。Carnival 原義是狂歡節(jié),后逐漸從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演繹成為包括大型游樂設施在內(nèi)、輔以各種文化藝術(shù)活動形式的公眾娛樂盛會。這類借用詞只有音譯部分源于外語,后邊漢語是為了表意清晰化而添加的,并非與原詞渾然一體。再如多米諾骨牌(domino)、踢踏舞(tittup)等。四是字母詞/英漢混合詞,即英文字母簡稱或英漢混合詞匯。DINK(丁克一族)來自英語中的Double Income No Kids,指雙收入、無子女的家庭形式。這類借用詞有的是直接借英文原型詞,尤以原型縮略詞居多。如WTO(世界貿(mào)易組織)、SARS(非典型性肺炎)、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E瞞ail(電子郵件)等;有的是英文字母和漢字一起使用,如IC卡、E時代、Q我等。
二、英漢報紙時政新聞中互借用詞的差異
1.漢語報紙時政新聞中借用詞的語素化現(xiàn)象
漢語報紙時政新聞中借用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語素化現(xiàn)象,即已成為漢語的詞素。英語報紙時政新聞中的借用詞沒有出現(xiàn)語素化傾向。(1)Anti,nter慚荼湮語素“反”,如“反傾銷”、“反腐敗”、“反恐”等。(2)Show演變?yōu)檎Z素“秀”,如“走秀”、“時裝秀”、“真人秀”、“魔術(shù)秀”等。(3)Bar演變?yōu)檎Z素“吧”,如“網(wǎng)吧”、“氧吧”、“陶吧”、“話吧”等。(4)Chauvinism演變?yōu)檎Z素“沙文主義”,如“大國沙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文化沙文主義”等。(5)瞜,瞘演變?yōu)檎Z素“客”,如“博客”、“播客”、“黑客”、“閃客”等。
2.美語中的新詞美國在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一直引領世界潮流,故美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新詞。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就起源于美國。這類借用詞有的源自網(wǎng)絡的普及和數(shù)碼產(chǎn)品的流行,如鼠標(mouse)、點擊(click)、在線(online)、網(wǎng)址(Web Site)、電腦空間(cyberspace)等;有的則代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如yoga(瑜伽)、loft(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的,少有內(nèi)墻隔斷的高挑開敞空間)。
三、結(jié)語
、
綜觀近幾年來中英文報紙時政新聞中詞匯的借用現(xiàn)象可以看出,英語和漢語中的互借用詞在借用方式、構(gòu)詞能力、普及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體現(xiàn)了人們對政治態(tài)勢的關注和新的價值觀念,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面對層出不窮的借用詞,正確的態(tài)度是:一方面,從外來語中汲取營養(yǎng)、取其精華,借鑒外來文化以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使世界矚目,英語中的漢語借用詞劇增。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重視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使?jié)h語文化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