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偉 陶燕燕
摘要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特殊的抗辯權,不同于民法中的其他抗辯權。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對抗之請求權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是多樣的。法律就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的成立不僅規(guī)定了積極條件,還規(guī)定了消極條件,其所防御或對抗的對象并非單個請求權,而是特定海損事故中全部限制性債權的總和。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本身應識別為實體權利,但如何保障該權利的實現(xiàn),則屬于程序性問題。
關鍵詞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形成權請求權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04-02
一、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責任人的一項權利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指在發(fā)生重大海損事故時,作為責任人的船舶所有人、經(jīng)營人、承租人和救助人以及他們的保險人等,可以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將自己的賠償責任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法律制度。它是海商法獨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是海商法賦予船舶所有人、經(jīng)營人、承租人和救助人的一個特權。
正是由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特殊性,學界其性質(zhì)的爭論從未停止?!办o水泉”號船的沉沒及其系列案的審理,引發(fā)了學界對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屬性的激烈爭論。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招遠市玲瓏電池有限公司與煙臺集洋集裝箱貨運有限責任公司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申請一案請示的復函》(下稱《復函》) 中指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屬于當事人的抗辯權,申請限制海事賠償責任,應當以海事請求人在訴訟中向責任人提出的海事請求為前提,不能構成獨立的訴訟請求?!北M管該案明確了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屬于當事人的抗辯權,但《復函》遭到了學界的廣泛批評,學者們甚至開始對傳統(tǒng)的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抗辯權說提出質(zhì)疑。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性質(zhì)之爭,主要是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之爭,實體抗辯權和形成權之爭。這已成為海事賠償責任研究領域倍受關注的一個課題。
誠然,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有悖于民法中的完全賠償原則,未能完全體現(xiàn)民法賠償責任所固有的補償性質(zhì),形成了一項以限制賠償原則為基礎的海商法中特有的賠償制度。在美國,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不從屬于權利而從屬于賠償”。但不能因而否認它同時也是作為海事責任人的一項權利而存在的。海商法為了保護海事責任人的特定利益,賦予他們以法律上之力使他們有可能將賠償責任限制在法定限額內(nèi),并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得以實際獲得該法律利益;同時對限制性債權人課以相當?shù)木惺?當一次事故中限制性債權的總和超過法定限額時,將得不到全額賠償。顯然,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完全符合權利的本質(zhì)特征,其既是海商法中特有的一項賠償制度,也是海商法賦予船舶所有人、經(jīng)營人、承租人等海事責任人的一種法定特權。
二、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之爭
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實體權利: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主體、條件、限額等與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直接相關的問題就應屬于實質(zhì)問題,由《海商法》規(guī)定;而責任人如何申請責任限制,及相關的公告、債權登記、基金的設立與分配等屬于程序問題,由《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調(diào)整。換句話說,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本身應識別為實體權利,但如何保障該權利的實現(xiàn),則屬于程序性問題。 也有的學者傾向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程序權利,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不具備訴的構成要件, 所以說它不是民事訴訟法所指獨立的訴, 而是對海事索賠請求權的抗辯, 當這一抗辯通過向法院提出申請或者主張時, 就具有了程序法上的訴訟權利的性質(zhì)。因此, 在海事索賠訴訟中, 即使船舶所有人等提出責任限制抗辯, 也仍舊屬于給付之訴, 而非確認之訴, 他稱其為“須受責任限制制約的海事索賠訴訟。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在我國應識別為實體權利。在我國,通說認為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應有別于當事人同法院之間的關系,即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他們相互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屬于實體法,而法院與當事人和證人等第三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則是程序法的一部分。按此標準,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主體、條件、限額等與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直接相關的問題就應屬于實質(zhì)問題,由《海商法》規(guī)定;而責任人如何申請責任限制,及相關的公告、債權登記、基金的設立與分配等屬于程序問題,由《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調(diào)整。換句話說,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本身應識別為實體權利,但如何保障該權利的實現(xiàn),則屬于程序性問題。
三、實體抗辯權和形成權之爭
學界爭論最大的要屬海事賠償責任實體權利的抗辯權和形成權之爭。關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實體權利的性質(zhì),目前我國學者持有如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是抗辯權,該觀點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支持在海事審判實務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第二種認為該權利性質(zhì)為請求權;第三種觀點認為該權利的性質(zhì)是形成權。
持抗辯權觀點的學者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應該屬于民法中的抗辯權。責任限制權利僅憑責任人單方意思表示即可行使或實現(xiàn)的特征,并不足以被認定為形成權,最多只能認定為變動權。要進一步做出判斷,還必須考察該權利的行使后果。由于責任限制權利的行使并不導致限制性債權的絕對消滅,也未直接導致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或消滅,而僅是使限制性債權超過法定限額的部分失去請求力,因此更像抗辯權。但這種抗辯權與一般民事權利中的抗辯權也有所不同: 第一, 這種抗辯權不僅可以對抗特定的請求權, 還可以對抗某一海損事故中發(fā)生的某一類或幾類請求權。第二, 該種抗辯權是有條件的, 是否符合該條件, 一般要由當事雙方在訴訟中抗辯以后由法院確認。
持請求權觀點的學者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屬于一種請求權。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申請是獨立之訴, 是獨立之訴中的確認之訴、給付之訴, 還包含一定的破產(chǎn)程序內(nèi)容。責任人援引責任限制權利,并不是作為在債權人啟動索賠訴訟程序后作為被告這種身份在法定答辯期間或庭審辯論中作為抗辯理由的抗辯權才提出, 而是以獨立之訴方式體現(xiàn)出來的“請求權”。
有的學者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應該屬于民法中的形成權。雖然形成權和抗辯權都有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化的作用,但是抗辯權的行使是以一方行使請求權為前提的。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程序中,無論是英美國家或是我國的責任限制基金設立程序中并未將一方提出索賠作為前提條件。責任人完全根據(jù)自己的意思表示,主動提出責任限制和設立責任基金,無須征得另一方當事人的同意。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屬于一種請求權的觀點值得商榷。得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屬于請求權,是基于責任人以獨立之訴行使了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權利,這其實混淆了請求權與訴權。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得請求他人為特定行為(作為、不作為)的權利。而訴權,指當事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享有向人民法院提出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請求的權利。由請求權和訴權概念中的“請求他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可以看出:請求權是存在于平等主體之間的私權,屬于私法范疇;而訴權存在于個人與國家之間,屬于公法范疇。雖然請求權可能常常伴隨著訴權的行使,但是訴權的行使未必是基于請求權,還有可能是基于撤消權、解除權、變更權等。因此,只看到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責任人通過獨立之訴提出責任限制申請,就認為其屬于請求權,未免有些武斷。
至于認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屬于民法中的形成權的觀點,在民法上,變動權即可以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的權利,包括形成權與抗辯權。形成權是指根據(jù)權利人一方的行為就能夠引起某項民事權利設立、變更、終止的那種民事權利。而抗辯權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根據(jù)定義及權利行使的過程可以看出,形成權最主要的功能和特征是直接導致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終止,具有主動性、積極性、進攻性的特點。抗辯權對法律關系的作用遠不如形成權,只是使對抗的請求權全部或部分喪失請求力或暫阻其實現(xiàn),不導致權利的絕對消滅,具有被動性、消極性、防御性。而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僅從責任人可以單方面行使的特征就斷定其為形成權,實屬以偏概全。司法實踐中,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行使的法律后果,是使限制性債權超出法律限額的部分失去請求力,并不直接導致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終止和限制性債權的消滅。因此,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更接近于抗辯權。
抗辯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防御性是其最典型的特征,此外還具有永久性、無被侵害的可能性及無需相對人介入即可實現(xiàn)的特征。從各國關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立法可以看出,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正是責任人用以對抗限制性債權人超出法定責任限額的請求的權利,該權利的享有不受時效的限制,且除法定消極條件成就,不受他人侵權行為侵害和僅憑責任人單方意思表示即可行使,這些正是抗辯權所具有的特征。
四、對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性質(zhì)的分析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是一種特殊的抗辯權。雖然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在性質(zhì)上屬于抗辯權,但與民法中的其他抗辯權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質(zhì):
(一)法律關系復雜性
一般抗辯權對抗之請求權所涉法律關系,通常是僅存于請求權人與抗辯權人之間的單一法律關系,抗辯權是附屬于該單一法律關系的;而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對抗之請求權所涉法律關系,則是多樣的,包括了特定海損事故中全部限制性債權法律關系,且既有侵權關系,也可能有合同關系,因而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并不附屬于單一的法律關系,而是附屬于全部限制性債權法律關系。
(二)成立條件上的嚴格性
這主要表現(xiàn)在法律就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權的成立不僅規(guī)定了積極條件,還規(guī)定了消極條件,即責任人喪失該權利的條件?!逗I谭ā穼Ψe極條件也作了嚴格規(guī)定,包括責任限制權利主體的資格、責任限額(法律對不同航線、不同噸位的船舶規(guī)定了不同的責任限額計算標準) 等。
(三)對象的多重性
民法中一般抗辯權,無不與其所對抗的請求權具有對生性,即一個抗辯權僅對抗一個請求權。請求權消滅,對抗該請求權的抗辯權就再無存在必要。而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則不同,其所防御或對抗的對象并非單個請求權,而是特定海損事故中全部限制性債權的總和。因此,單個限制性債權的消滅,并不影響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權利對其余限制性債權的對抗和防御性。同樣,不能認為責任人在個案中未行使責任限制抗辯權,就認為其已然放棄了該權利。
(四)權利實現(xiàn)上的程序性
一般抗辯權的行使,有訴訟外行使和訴訟中行使兩種方式。而且,訴訟中行使的,法院也不需要適用專門程序,不會專門對抗辯權是否成立作出獨立的裁判,而是由責任人在審理請求權的普通訴訟程序中以抗辯形式提出,由法院直接適用該普通程序確定抗辯權是否成立,結果也直接在普通審的判決書中予以體現(xiàn)。如抗辯權不成立,法院將以給付判決的形式判令責任人(普通審的被告) 對請求權人(原告) 承擔相應的給付義務。相反,抗辯權成立的,給付判決就會被阻止或削弱。
參考文獻:
[1]鄧麗娟,王大榮.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抗辯論.中國海商法年刊.2005(16).
[2]雷霆.論在我國援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性質(zhì)及其影響.中國海商法年刊.2001(12).
[3]黃永申.關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程序有待澄清的幾個問題.中國海商法年刊.2004(15).
[4]莫偉剛.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程序問題.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5]藍鷺安.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性質(zhì).世界海運.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