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蘇 田 慧
[摘要]通過闡述如何科學的設計和實施“笛子教學過程”來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和教學心得。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比較、分析能力和類推的能力。并讓學生盡快了解和掌握笛子演奏的技能,進而使學生吹奏出美妙的笛音。
[關鍵詞]竹笛 手指 呼吸 共鳴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099-02
笛子有它自身的音樂表現(xiàn)力,它不僅能吹奏出極其細膩的樂段,還能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樂章,成為在眾多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中不可或缺的獨奏和伴奏樂器。
認識必定有一個認知過程,本文就是要把這種認知過程盡力還原出來,合理的安排好教學步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由于講述的是教學過程,因此各步驟之內(nèi)的具體教法只能以點帶面,沒能詳細展開,細致不夠,敬請見諒,一家之言,供大家一起探討。
初級篇
一、教學第一步《測試》
喜歡笛子的學生和家長,都想找到一位有教學經(jīng)驗、專業(yè)水平高的教師。老師著眼于學生將來的發(fā)展,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素質(zhì)考核。首先要測試孩子的唇型(有的孩子上唇中間有個揪,正好把雙唇中間小的開口(風門)堵死,從生理上看,這種條件的學生學習起來會很難)。其次,測試孩子的節(jié)奏感和音準,來鑒定學生是否具備學習笛子的先天條件。雖然說這兩項技能可以通過長期訓練來獲得(視唱練耳課),但是,有先天條件的學生不是更好嗎?
二、教學第二步《選笛子》
由于竹笛是由天然竹子制成的,每根竹子的質(zhì)量都不會一樣,有粗、細、嫩、老之分,因而笛子的音色、音準一定會有差異。初學者及家長要請專業(yè)教師幫助挑選,一只好的笛子應該具備的標準是:音色、音準、振動、音量俱佳,吹起來是通透的,發(fā)音靈敏,低音渾厚,高音好吹。貼膜時,應使笛膜本身的纖維紋與笛子的竹紋方向一致。笛膜的松緊要適中音色才能好聽。過緊,音色干;過松,音色發(fā)散,高音不易吹。
三、教學第三步《口型、口風、風門》
口型即雙唇吹笛子時的形狀。雙手分別持在笛子吹孔的兩邊(如果是二節(jié)笛,也可拔出音孔及笛尾部分,單留笛頭部分來練習口型),將笛子吹孔對準下唇中間,下唇輕壓吹孔的3分之一處,手指不要用力壓笛子,否則唇部肌肉會緊張。吹氣時雙唇輕說“撲pu”音,此時雙唇內(nèi)側(cè)的軟膜,受氣流沖擊會自然向外凸出,“撲pu”出來的氣流,就是口風,口風流經(jīng)雙唇中間很小的開口,既是風門。演奏者強迫氣流(口風)從風門中穿過,吹入吹孔,使笛子腔柱振動,從而發(fā)出聲音,這就是吹笛的正確口形。
四、教學第四步《練手型,堵音孔》
第四步教學的難點在于:即使學生能吹響笛子(六孔全開),但當吹到某個音手指堵不嚴的音孔,就吹不出音來,這樣是很急人的。因此,應重點提示孩子手指要堵嚴。先用左手的食、中、無名指按住笛子的第六、第五、第四孔,再用右手的食、中、無名指按住第三、第二、第一孔,兩手大指分別持在食指的下方(左手大指也可離食指稍遠一些),小指放在無名指旁邊的笛子旁,手腕向內(nèi)稍彎一點,手臂、手指放松,手指自然彎曲,如生活中抓圓球的姿勢, 正確的手型就是這樣的。笛子拿穩(wěn)之后,先不要吹,應像吹豎笛那樣,把笛子豎放在胸前,這樣自己可以看到左右手的姿勢是否正確,也可以看到是否堵嚴。然后把按音孔的手指全部打開,用雙手大指和小指持笛,保證笛子不晃動,依次按下6、5、4、3、2、1孔,然后,再反方向從1、2、3、4、5、6依次抬開,反復做,體會手指堵嚴時的“觸覺”。要用指肚按孔,不要太用力,手指抬高一公分左右即可,太高會影響速度,太低會影響音準。
五、教學第五步《講唱名、畫指法、吹音階》
先給學生講do.re.mi.fa.soL.La.si七個唱名(基本音級),再給學生畫對應的指法表。吹出筒音作5soL的3、2、1和1、2、3、三個音(吹響就行)。再教吹中音的4、5、6、7、五個音,吹這五個音時,由于音的高度逐漸抬高,因此,腹肌要相應用點力,氣速相對加急,找到支撐點,這樣,音階就學會了。接下來,教師要講低音區(qū)的三個音,要求六個手指都要堵嚴,下頜下垂一點,氣速相對放緩,變粗,激發(fā)頻率就會降低,低音就好吹。當學生掌握了以上這些音的吹法后,就可以講八度的概念了:,練習八度時,口型與喉部的狀態(tài)不要變,靠腹部來調(diào)節(jié)氣速的緩急。學會后,學生就可以學吹歌曲《小星星》了,由于學生都會唱這首歌,因此,教師可以先不講音符的長度,避免學生聽不懂。
六、教學第六步《正確的演奏姿勢》
正確的演奏姿勢,會對演奏的音色、音準及表現(xiàn)力起很大的作用。無論學生采取坐式還是站式,上身都必須自然挺直、放松,不要故意挺胸,切不可“聳肩”。目的是使呼吸道通暢。站著吹奏的姿勢:兩腳分開同肩寬,笛尾向右者,左腳稍向前,呈八字形,重心落于兩腿之間,身體略側(cè)向右前方,雙臂自然張開,既不要夾胸部,也不要抬的太高。笛子要端平,和臉部成90°角,吹孔與指孔在一條線上,也成水平,不要向里轉(zhuǎn)也不要向外轉(zhuǎn),與面部成90°角。頭稍向左轉(zhuǎn),隨著把右手(笛尾)稍向前推,姿勢就對了。要避免歪頭、聳肩、身不正。
七、教學第七步《學識譜、吹歌曲、找共鳴》
學習識譜要以節(jié)奏為主線,練習曲要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如: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和它們的休止符;附點二分、四分、八分音符;4/4拍、3/4拍、2/4拍、6/8拍等;連音和斷音、單吐、雙吐、三吐等;學習音頭、重音、弱音、切分音、三連音、音值組合法等;同時要精選一些與上述知識配套的練習曲、歌曲或獨奏曲片段來練習。如:劃小船、雪絨花、粉刷匠、長城謠、瀏陽河、黃水謠、紫竹調(diào)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強調(diào)笛音的震動和共鳴,要讓學生了解“音樂”是先有音(響),后有樂(美),讓學生知道美妙的笛音是共鳴的氣流加上振動的笛腔而產(chǎn)生的。不要勉強讓學生吹很長的音,這樣容易產(chǎn)生憋氣現(xiàn)象,如果氣不夠,教師可以按照樂句和樂匯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給學生畫出吸氣點,隨時吸氣即可。震動、共鳴才是聲音好壞的基礎。學習吹笛子時能產(chǎn)生共鳴的腔體有很多,其中有可調(diào)節(jié)的和不可調(diào)節(jié)的(如笛腔)。學生應先從可調(diào)節(jié)的腔體入手??梢哉{(diào)節(jié)的共鳴腔體有:咽腔、口腔、唇腔等。練習咽腔共鳴,要求有打哈欠的感覺,這時咽喉張開的空間是較大的,并相對低喉位,因此能產(chǎn)生好的共鳴效果;練習口腔共鳴時,要求口腔像發(fā)“呼”或“屋”音的形狀,此時的口腔容積最大,故能產(chǎn)生很好的共鳴;練習唇腔共鳴時,上下雙唇合攏形成發(fā) “努”音或“撲”音時的形狀,此時嘴唇會離開牙齒一點,形成唇腔體,從而引起振動。通過吹歌曲學生容易接受上述有關聲音的共鳴、節(jié)奏變化、音準、音頭、氣的支撐等方面的知識概念,同時音樂感受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八、教學第八步《呼吸》
1.吸氣:要感到自己宛如是在歌唱一樣,就好像是在發(fā)“啊”的聲音。利用這種方法去吸氣和演奏,就不會出現(xiàn)“閉喉”問題,喉部肌肉緊張和口型釋放的不合適也就得到了解決。下垂下巴,喉部會有類似于“半打哈欠”時的姿勢即呈現(xiàn)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在半打哈欠的一剎那,氣就自然、干凈,通暢地吸到了肺部,橫隔膜也會很自然的下沉,腹部隨之鼓起,吸氣工作完成。
2.呼氣:我們吸氣的狀態(tài)是半打哈欠,同時呼氣也是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發(fā)“呼”字的感覺,氣是“呼”出來的,著力點在腰腹部,而不是在胸部也不是嘴部。
初學者首先要練習著力點(支持點、支撐點)的彈性。狗喘氣這種練習方法就很好。在半打哈欠狀態(tài)下,模仿狗喘氣用快速“吸氣、哈氣”的方法來練習腰腹部著力點的彈性。
當我們把氣息著力點的問題解決后,還必須很好地掌握呼氣的控制。要想氣息有節(jié)制地均勻地向外輸送。就需要增強來自腹肌、腰肌和橫膈膜等呼吸器官的支撐。如在墻上吹紙片不掉下來、吹蠟燭火苗不滅等都能很好的體會氣息控制的概念。
中級篇
九、教學第九步《技術訓練》
經(jīng)過初級篇的基本功學習后,學生即可進入中級的訓練了。首先要學習筒音作2re的指法,然后學習筒音作6la、作3mi的指法,一定要練好各調(diào)的“半孔指法”。教師要找或編排一些純技術性的“練習曲”和“樂曲”片段,針對歷音、滑音、花舌、垛音、倚音、贈音、打音、疊音、下頜的調(diào)整、氣變音、指變音、循環(huán)換氣等演奏技法進行獨立訓練。教授技術訓練時,要求教師講細和講懂知識點,講透重點和難點,分清技術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點,如“歷音與垛音”的差別、“波音與顫指”的差別、“倚音與疊音”的差別等。進行純技術練習時,師生都要有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對每一個音的長短、音高、速度、運指、特別是強弱音都必須做到準確無誤,要正確理解和運用各種演奏符號,訓練時要求使用節(jié)拍器。待技術性的練習曲掌握后,就可進入獨奏曲的訓練了。
高級篇
十、教學第十步《獨奏曲》
高級篇是指學生在基本功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均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對作品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作品表現(xiàn)完整、處理細膩,情感表達充沛。
教師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學生實際,精選部分樂曲教給學生,如四級的《我是一個兵》胡結續(xù),《小放牛》、《歡樂歌》陸春齡,《賣菜》劉管樂;五級的《塔塔爾族舞曲》李崇望,《喜相逢》馮子存;《五梆子》馮子存,六級的《揚鞭催馬運糧忙》魏顯忠,《姑蘇行》江先渭,《陜北好》高明,《山村小景》劉森,《歌兒獻給解放軍》常留柱曲、俞遜發(fā)改編等樂曲。七級的《收割》曾加慶曲、俞遜發(fā)改編,《牧笛》劉熾曲、劉森改編,《牧民新歌》簡廣易,《沂蒙山歌》曾永清。八級的《春到湘江》寧保生,《秦川抒懷》馬迪,《帕米爾的春天》李大同,《早晨》趙松庭,《小八路永闖封鎖線》陳大可。九級的《三五七》、《鷓鴣飛》《幽蘭逢春》趙松庭,《秦川情》曾永清等作品。
發(fā)展方向上,學生經(jīng)過5年左右的專業(yè)學習,演奏水平一定較高了,這時可以選擇報考專業(yè)藝術院校,也可以報考藝術特長生,如果選擇不干專業(yè),那也是學有一技,開心歡愉,親朋聚首,快樂永久。
作者簡介:
李曉蘇(1962-),黑龍江望奎縣人,二級演員;田慧(1964-),山東文登人,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