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文言文閱讀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目標之一就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v觀近年來江蘇省13大市的中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分值占10%以上,考查的范圍除了對文言實詞、虛詞以及文句、文段主要內容的正確理解與把握,強調知識積累、辨析、比較和文言語感外,還適量增加了一些對經典內容個性化、多元化的體會、感悟與解讀。為了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的素養(yǎng),給他們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新課標和中考考綱的要求,著重從句讀、語義、語境和語感四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共破文言文閱讀關。
一、文從字順把好句讀關
韓愈在《師說》中道:“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很顯然,要想準確地理解文句的意思,準確、順暢地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中的朗讀停頓,是學好文言文的第一步。就中學生而言,由于受年齡、閱歷、閱讀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初讀文言文往往擺脫不了現代文的思維定勢。如果老師不耐心地給予指導,他們極易把語句讀破,自然關系到對句義的理解。因此,句讀的正確把握,是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重點。2009年江蘇省13大市的中考語文試卷中,有兩份試卷就直接考學生斷句,如連云港卷以《宋史·趙普傳》中的“刑 以 懲 惡 賞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讓學生斷句。如果學生在句讀方面訓練有素,就可以輕松做題:“刑 以 懲 惡/ 賞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這樣,句讀問題解決了,為解決其它問題奠定了基礎。筆者以為,在句讀方面,老師課前對所教內容要作充分的預設,對易錯的地方,該領讀的就領讀,該范讀的就范讀,遇到特殊句型,該強調的要強調。如人教版九下18課《孟子》兩章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有這樣一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就很容易把“入”和“則”連起來讀,也可能把“出”和“則”連起來讀。對此,老師一方面可直接領讀,讀完之后,突出強調。另一方面,可放手給學生讀,仔細聽他們讀得正確與否,如果錯了,當眾及時糾正,加深學生課堂印象;如果對的,當眾給予肯定,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效果或許會更好些。
二、字斟句酌狠抓語義關
語義,是指詞語的意義。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我們祖先留下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絕大多數是靠歷代的文字記載而延續(xù)下來的。要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汲取其中的精華,首先就得讀懂文言文。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中學生而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詞義的變化、一詞多義等語法現象,往往讓他們感到一頭霧水,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因而,讓學生正確掌握課文詞語的含義,又成了教學中的另一個重點。2009年江蘇省13大市的中考語文試卷中,詞義解釋和句子翻譯的分值占了整個文言文閱讀分值的一半以上。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都要引導學生字字落實,不能一知半解。與此同時,要求學生不僅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默寫課文中的內容,特別是名家名篇;而且能準確記住注釋以及注解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并理解其含義。只有這樣不斷積累,才能增強知識遷移能力。如今年的鹽城卷,文言文閱讀選文一篇是課內的,另一篇是選自劉向的《新序·雜事》。在這篇課外閱讀選文里,要求學生解釋“白雁群駭”中的“駭”。雖然這篇短文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但是,有了一定知識積累的學生,就能輕松地寫出答案:懼怕。因語文教材中《黔之驢》有“虎大駭”,將“駭”的含義進行遷移即可。
三、比較歸納巧過語境關
語境,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對于漢語言來講,語境發(fā)生了變化,語義往往也會發(fā)生變化。如“故”字:“兩狼之并驅如故”的“故”解釋為“原來”,“故時有物外之趣”的“故”解釋為“所以”,“扶蘇以數諫故”的“故”解釋為“原因”。所以,平時老師就要提醒學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增強語境意識;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善于比較并歸納它們的語義。如文言虛詞“之”:“水陸草木之花”的“之”是結構組詞“的”;“何陋之有”的“之”為結構助詞,無義,提賓語標志;“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但是,“君將愛而生之乎”的“之”卻是第一人稱代詞(此“之”是初中階段唯一的第一人稱代詞)……再如,人教版九下21課《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鼓”字連續(xù)出現三次。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思考,讓他們自己學會辨別這三個“鼓”的意思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該怎么解釋。通過討論、分析,學生理解“鼓”有名詞和動詞之分就水到渠成。再翻看一下2009年江蘇省13大市的中考試卷,就有9個大市直接出題考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要引導學生注意比較常見實詞和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與用法,告誡學生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切忌架空分析。
四、誦讀感悟苦練語感關
所謂語感,即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學好文言文,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于發(fā)展思維非常重要。翻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對經典內容個性化、多元化的體會、感悟與解讀的考查,成為文言文閱讀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在這方面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加強語感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能力的重要途徑便是借助教材,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感悟?!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語文教材,在誦讀過程中感悟知識的邏輯性、語言的藝術性、情感的豐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眼之外,加上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币寣W生學會用心吟誦,享受朗讀,讓自己的心與“文心”共鳴。長期堅持誦讀訓練,接受文言文優(yōu)美語言的熏陶,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以此提升學生初步賞析和評價經典內容的能力,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讀準句讀,方能解詞義;明白語境,方能辨詞義;培養(yǎng)語感,方能知真意。句讀、語義、語境和語感,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四關”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得益彰。筆者以為,倘若“四關”得破,在文言文閱讀天地里,將會呈現給學生一片艷陽高照的芳草地。
(張積桂 江蘇省漣水圣特外國語學校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