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琴
新課標肯定“語文是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群間交流信息、溝通心靈的工具,還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記錄和文化傳承的代碼。但就學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工具。語文課程是充滿了人文性的課程,它處處在展示人性,它“是打開人們心靈深處奧秘的鑰匙”?!罢n標”所指的語文課程,是語文的工具性和語文的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既不可簡單片面地把它歸為工具課程,也不可簡單片面地視之為社會學科,它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
課標是這樣規(guī)定,但長期以來,在教學中并不是都能正確貫徹“ 文道統(tǒng)一”原則,會出現(xiàn)“重文輕道”,或者“重道輕文”的現(xiàn)象。要么,片面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忽視教育性。要么,片面強調語文知識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忽視思想教育。把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分割成兩個教學過程,把思想教育搞成附加的、外在的東西,這樣的思想教育自然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現(xiàn)象都違背了“文道統(tǒng)一”原則辯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性。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就是語文知識、技能和思想教育的統(tǒng)一體,是“文”與“道”的辯證統(tǒng)一,是語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教學中,不能只教書不育人,或者片面夸大育人,而置語文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于不顧。只有正確貫徹這一原則,才能達到語文學科德育功能的滲透效果。
但在強調素質教育的當下,許多教育工作者發(fā)覺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忽視了美育、德育的功能,而正在逐漸將這些功能融入其中。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講授具有非常濃厚的德育色彩的文章時,教師們總會覺得枯燥,而學生會倍感枯燥。而且學生認為這個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已經(jīng)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跟他們再多說,他們就會厭倦。語文課雖承擔著特殊的處理道德問題的任務,但它畢竟不是專門的道德情操課,任何道德說教、道德指導或是對學生的信仰和個人生活的直接干涉都易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中學生正處在人生最具有叛逆性的時期,此時,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整天在耳邊絮絮叨叨進行思想教育的老師,而是一個能在思想上、行動上指引他們、成為典范的教育者。
杜甫有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才是德育在語文課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對學生所起的作用。
現(xiàn)在有人經(jīng)常說雖然在搞素質教育,但做法跟應試教育沒有區(qū)別。學生減負減負越減越“富”,書包越來越重。社會衡量一個學校好不好,是看這個學校升入重點高中有多少人,這個學??既≈攸c大學有多少人,它才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有家長就說過:學校最好天天不要放假,那樣我們家長也放心。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也只能去追求分數(shù),怎樣才能做到“心安理得”?只講考點,講修辭、講表達方式、講說明方法、講論證方法……跟考點無關的內容就不涉及,哪里有心情慢慢地跟學生講“道”。再加上現(xiàn)在中考,現(xiàn)代文不考課內語段,很多教師都草草了事,有些課文稍微點一下,有些甚至說這篇課文不重要就不講了,不知道在教師的心目中什么樣的課文是重要的,在他們看來還不如節(jié)約點時間多做幾個語段來的實際。
第斯多惠(德國教育家)說過:“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彪x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會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語文教材所特有的思想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可以充分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yǎng),使“文”與“道”達到和諧統(tǒng)一。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堅持“文道統(tǒng)一”,應該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一、講授歷史事件與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責任感相結合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英勇奮斗和聰明才智的篇章,浸透著作者的情感,是學習的典范。如《陳涉世家》是要告訴學生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一個造反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批判和大無畏精神。如《捕蛇者說》是要學生明白在當時的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同時也要體會到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欣賞壯美的祖國山河與陶冶學生的情操相結合
我國地大物博,山川神奇壯麗。語文教材中描寫祖國山川景色的內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柯藍的《飛紅滴翠記黃山》,作者把黃山的奇峰怪石,黃山松的姿態(tài)各異、生命頑強;黃山煙云的輕盈飄忽;黃山日出的瑰麗、壯觀、輝煌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上課時再配上中央電視臺拍的視頻,學生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到黃山,去領略它的神奇。學生們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深深折服。但在這時不能戛然而止,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領略祖國河山的壯美,更要啟發(fā)學生挖掘景物描寫中蘊涵的更深刻的思想內容,使學生在欣賞祖國秀麗山川的同時,陶冶情操,激發(fā)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讓學生感覺到我們祖國的偉大。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課堂教學主要是傳授抽象的理論知識,其整個過程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要方式,學生無法直接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之前講了很多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那些離學生的生活有些遠,只能通過幻燈、視頻展現(xiàn)給學生看。但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家鄉(xiāng)的美,帶學生去看油菜花,他們可以很仔細地觀察;帶他們去看即將要收割的水稻,他們明白勞動的艱辛;帶他們去市民廣場,他們體會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而這些成了他們很好的寫作素材。從而學生會真正地明白:美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語文學科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語文教師身兼教書和育人兩副重擔,應用心地去體會、去實踐,在教學中切實貫徹“文道統(tǒng)一”原則,達到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的水乳交融,給學生雙重營養(yǎng)。在教育方式上要精心、細膩,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在無形中受到影響、啟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亮.談語文教學中的文道統(tǒng)一原則[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1).
[3]朱惠明.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文道統(tǒng)一”[J].安順學院學報,2008,(2).
(顧琴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江蘇省通州育才中學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