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倩 顧 強
摘 要:北島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朦朧派詩潮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北島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領袖。在其前期詩歌中具有強烈的懷疑與叛逆精神,是蒙昧時代覺醒者的吶喊。本文著重從文革背景下的詩人創(chuàng)作歷程以及與朦朧詩派相關(guān)的詩歌特征來論述北島前期詩歌所具有的懷疑與叛逆精神。
關(guān)鍵詞:北島 前期詩歌 懷疑與叛逆 朦朧詩
1.文革背景下的北島
1966年至1976年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對于剛從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蘇醒過來的中國所造成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不僅給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使文藝事業(yè)遭到了空前的劫難。“十年文革”好比一把巨大的枷鎖鎖住了時代前進的腳步。人們失去了方向,造成了嚴重的信仰危機。
“文革”是在中國遭受多年的戰(zhàn)爭災難后重建家園的背景下發(fā)動的。殘酷的戰(zhàn)爭讓人們脆弱的心靈變得無比敏感,害怕再次受到傷害,既而隱藏自己,懷疑一切,處處充滿著火藥味。一些本是文藝內(nèi)部的爭論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像是恨不得再一次“焚書坑儒”,把一切自由文藝者當做反動派,當作人民的敵人來對待。在這樣的文化專制下很難有真實反映生活的自由文藝了。文藝者的創(chuàng)作一早就被“主題先行論”的主題限制了?!拔母铩敝髁魑膶W受制于政治。有些人把“文革”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分為“顯性文學”和“潛性文學”,在這里我們姑且不做討論,引用這一說法。這里所說的主流文學就像是所謂的“顯性文學”?!帮@性文學”是指可以公開發(fā)表在國家報刊上的主流詩歌創(chuàng)作,是那個時代政治的代言人,這樣的文學不是文學,而是演講稿,是“宮廷頌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即使在如此專制的政治氛圍下,也會有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那就是“潛性文學”?!皾撔晕膶W”就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地下文學。他們不像主流文學那樣通過公開的媒體傳播,而是自發(fā)形成的隱藏于“地下”的文學團體和個人。他們多以手抄的形式交流思想。誕生了一批思想進步前衛(wèi)的作家和詩人。以北島,芒克等為首的詩人所創(chuàng)辦的《今天》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并由此形成了一批“今天派”作家,也是后來“朦朧詩”派的核心力量。而作為“今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北島在公開刊物上發(fā)表的一首《回答》則掀起地下文學抗爭的高潮。舉起了時代反抗壓制的正義大旗。
北島是在十年浩劫的一場噩夢里崛起的詩人,“文革”讓無數(shù)人身心遭到傷害,人性被嚴重扭曲,人格蕩然無存,人們的價值觀在狂熱的洪流沖擊下全面崩潰。在這期間北島也深受其害,他的妹妹姍姍正值豆蔻年華之際卻被下放農(nóng)村,后來姍姍因救落水青年不幸罹難。北島沒有去下鄉(xiāng)而是留在城市社會的最底層做了工人。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文革”給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特別是他的校友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讓他身心劇痛。他開始懷疑新中國剛剛蘇醒的“繁華”的真實,懷疑政治高壓下文學主流所宣傳的和平盛世,同樣他也懷疑被判作反動派、走資派的陰謀批判。自此,不幸的詩人便拿起了手中憤怒的筆,把一腔怒火全部傾注在了詩句里,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北方的島嶼”不食人間煙火,拒絕時代污濁的侵蝕。以冷峻、堅硬、雄渾的氣度而成為一個時代覺醒者的吶喊。
北島之所以會走上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與當時的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天安門詩歌運動為起點,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由歌頌、懷念等轉(zhuǎn)向?qū)v史的反思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思想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下,朦朧詩才得以浮出水面,從“地下文學”真正走上詩壇,并被社會認可。北島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才為人所熟知。此后,不管贊揚也好,批判也罷,北島始終堅持著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
2.北島詩歌內(nèi)容上的特點
對于北島詩歌的分期,現(xiàn)代詩論中觀點還是比較相似的,像張閎教授把北島詩歌分成“學習時代”和“漫游時代”是以1980年為界劃分的。在這里我采用一個比較通俗的劃分觀點。把北島的詩大致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后期是從80年代末至今。這樣寫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回答》《一切》《宣告》《結(jié)局或開始》等這些有名的詩作都是屬于前期詩歌的范圍。
2.1懷疑現(xiàn)實
“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一切都是沒有結(jié)局的開始/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一切》)。詩人在這首詩里充滿了宿命論的色彩,詩人并不是唯心論者,相信所謂的宿命,但面對像是夢魘一樣的現(xiàn)實,詩人懷疑,寧愿難得的糊涂。魯迅說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笔堑?這時的北島已經(jīng)開始懷疑現(xiàn)實,開始懷疑這樣下去走不通。詩人也曾渴望黑暗之后的黎明,但他卻太清醒,沒法做著黑暗之后定是黎明的夢,他知道“冬天的廢墟/緬懷著逝去的光芒?!薄罢绲那f嚴中/陰影在選擇落腳的地方。”(《陌生的海灘》)他清晰地看到就算是正午也依然有黑暗。詩人用懷疑的眼光清醒地看著這個世界,一切丑陋的嘴臉,虛偽的面孔都難以逃脫詩人敏感銳利的眼睛。即使“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紅帆船”仍然“靜靜地航行”(《紅帆船》)。當人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卻心存希望的火種,那就不至于發(fā)生人性的扭曲和裂變。懷疑歷史瞬間的消逝,但前途的道路依舊存在,殘酷的現(xiàn)實需要詩人冷靜地對待。即使是一個人的奮斗。
2.2懷疑愛情
現(xiàn)實的黑暗讓北島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使他懷疑,從對現(xiàn)實的懷疑進一步懷疑愛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壓抑的。例如:《雨夜》原本是一個美好而又單純的愛情故事,但在詩中我們看到的卻不是浪漫和溫情,“水洼里破碎的夜晚”“低低的烏云”“潮濕的手掌”“黑漆漆的門洞”,就連太陽也是“血淋淋的”,這些苦澀的意象很難使人聯(lián)想愛情的甜蜜。又如:《見證》中將“我們那陌生的目光”比喻成“兩杯苦酒”,還有“被死亡肯定的愛情”,這些都讓人不禁感嘆,這是在寫愛情嗎?是的,是在寫愛情,但在詩人的意識中,苦難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將美好的愛情壓制成同樣的苦難?!八膽岩删袷顾麩o法放縱自己的激情”。這就是時代所賦予北島的懷疑和叛逆精神?!皻v史的浮光掠影/女人捉摸不定的笑容……”到處都是“可疑之處”,最后可疑的還有他自己。
2.3懷疑自己
“對于世界/我永遠是個陌生人”詩人懷疑叛逆著世界,很清楚,但對于自己,他同樣永遠是個陌生人,詩人同樣懷疑自己,他說:“我畏懼黑暗/卻用身體擋住了/那唯一的燈/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敵”,從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是矛盾的,他畏懼黑暗,但同樣也害怕光亮照進那被他視為“仇敵”的心?!把刂澴拥纳诼?我尋找著你/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測的眼睛”(《迷途》)。詩中的“鴿子”“哨音”“森林湖泊”的意向并不是說現(xiàn)實中的具體事物,而是詩人心中追尋的歷程。詩人渴望的“天空”卻被“森林”擋住,走向“湖泊”看見的卻只是“倒影”?!吧畈豢蓽y的眼睛”讓詩人不得不懷疑追尋目標的可疑性。詩人懷疑自己的理想,也懷疑著自己。
2.4懷疑之后的叛逆
“他沒有船票/又怎能登上甲板”(《船票》),他并不幻想偶然的機遇,他說:“我并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獻給遇羅克》)。詩人在這里并不僅是一味被動的懷疑無奈了,他開始反抗了,即使是“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在另一首獻給遇羅克的詩中,到處都是“悲哀的霧”“補丁般錯落的屋頂”“灰燼般的人群”“貧困的煙頭”“疲倦的手”“森林般生長的墓碑”,壓抑而又詭異的意象,使這首悼亡詩顯得凄涼、悲愴,遇羅克是詩人的朋友,在那個不允許思考的時代,他思考著,所以他被處死了。詩人懷念朋友遇羅克,寧愿做一個清醒的思考者。北島明知道清醒的下場,卻依然勇往直前,他不相信,他懷疑著,叛逆著,反抗著……
3.前期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
北島前期的詩作中,我們隨處可見的就是這些充滿著懷疑與叛逆精神的詩句。詩人用批判的心態(tài),積極的反抗構(gòu)成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基調(diào)。通過上面對具體詩句的分析,讓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北島前期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
十年文革浩劫,在政治高壓之下,人們已經(jīng)看不清現(xiàn)實,他們盲目地相信所謂的和平盛世,相信表面的寧靜。只有詩人北島孤獨的清醒著,而又前途無路,只好用頹廢,失望的余灰掩蓋自己。
因此,北島詩歌中充滿了暗晦陰冷的意象,比如“斷壁、冰、死亡……”“水洼里破碎的夜晚”“低低的烏云”“潮濕的手掌”“黑漆漆的門洞”,就連太陽也是“血淋淋的”,這些苦澀的意象很難使人聯(lián)想愛情的甜蜜。《見證》中將“我們那陌生的目光”比喻成“兩杯苦酒”,還有“被死亡肯定的愛情”還有在一首獻給遇羅克的詩中,到處都是“悲哀的霧”“補丁般錯落的屋頂”“灰燼般的人群”“貧困的煙頭”“疲倦的手”“森林般生長的墓碑”,壓抑而又詭異的意象,使這首悼亡詩顯得凄涼、悲愴?!安烧碌囊盎ɡ^續(xù)生長/開放,那是死亡的時間”(《你好,百花山》)“開放”為何成了“死亡”的時間,難道是蠟燭的自我犧牲精神點燃即意味著慢慢消亡?北島的詩具有浪漫主義氣息,但是我們卻很少從他的詩中看到一些浪漫主義風格常用的意象。諸如:花、大海、天空、土地等。更多的是“柵欄”“冷霜”“斷壁”“網(wǎng)”這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意象群?!耙揽恐鴼埓娴碾A梯/在生銹的欄桿上/敲出一個個單調(diào)的響”(《陌生的海灘》)“高聳在漂浮的尸體上/高聳的八月/八月的蘋果滾下山岡/熄滅已久的燈塔/被水手們的陽光照亮/照亮的是八月/八月的集市又臨霜降”(《紅帆船》)。
另外北島詩歌具有朦朧詩的共同特點,朦朧性和象征性。北島也有人稱他為象征詩人。“朦朧詩”的意象往往是變了形的。例如他的《觸電》里“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握手本是人們表達友好的方式,可在詩人的筆下卻變成陰謀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產(chǎn)生嚴重的危機。讓人們充滿了不安全感。這樣的意象是不正常的,是變了形的意象。“你走不出這峽谷/因為,被送葬的人是你”(《回聲》)。狹小的峽谷來了一支送葬的隊伍,“我”本是一個旁觀者,卻怎么又成了被送葬的對象?這樣的朦朧意象是一種象征,象征著歷史的斷裂,一個人是無法改變的。
北島詩歌所具有的朦朧性以及意象的獨特,讓人難以理解,北島以及北島詩歌都是一個難懂的符號。在他的詩文比題目還多的(《生活》)中一個“網(wǎng)”字形象的表現(xiàn)了生活就像一張交錯的網(wǎng)的特點,北島試圖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一個獨特世界??墒沁@個世界卻很難被人們理解和認可,人們批評他的詩歌意象晦澀、難懂、生硬,詩歌里充滿頹廢,不健康,悲觀主義,讓人們感覺一切都是絕望和徒勞?!昂诎?遮去了骯臟和罪惡/也遮住了純潔的眼睛”(《殘酷的希望》)。北島的這種對現(xiàn)實的懷疑讓人產(chǎn)生“審判日”即將來臨的恐懼錯覺,而他的叛逆也讓人分不清“陽光”與“罪惡”的區(qū)別,似乎一夜之間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受害者,自己也是,而且是“無從反抗的無奈的受害者?!?/p>
歷來對朦朧詩“悲觀”“頹廢”的批判從未停息過,顧城、舒婷等也難以幸免。顧城有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為他護航,舒婷的“悲劇”多是委婉、溫柔的憂愁之詞,世人皆已原諒,但對詩人北島的“一切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卻不曾大方。他們認為北島的“悲劇”太嚴酷、難以接受,讓人絕望。他們還認為詩人懷疑人世間的虛偽、懷疑“友好握手”背后的陰謀,在他心中似乎一切惡斗都是有目的的、有功利的沒有真誠、沒有善良。其實不然,從他的這些詩以及詩的特征中,可以看出很明顯的一點,那就是無論從詩歌內(nèi)容還是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上,最主要的是都透露出一種懷疑和叛逆精神。即使有些頹廢,但并不是真正的消沉,而是有寄托的,有希望的。
4.懷疑與叛逆精神里的希望之光
北島的頹廢只是虛有的外表,只是在無法改變的環(huán)境下暫時封閉自己。在“文革”的一片廢墟下,北島其實并不認命,并不服從所謂人生來的宿命。他從未停止過對個人命運,甚至是對時代命運的抗爭。北島是一個在寂寞的廢墟下孤獨的吟唱者,滿身的創(chuàng)傷、清醒、執(zhí)拗的詩人們總會容易被一個時代所拋棄。而北島卻亦如屈原式的悲亢,他以“死亡”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絕望,更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抗。詩人悲壯的歌唱,希望能把人性和現(xiàn)實唱到人們心中。北島所要表達的不是“落日的凄涼”,而是對夕陽抗爭的“悲壯”。北島不是膽小鬼,是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普羅米修斯拯救人類的悲劇英雄。
普羅米修斯敢于反抗最高的神權(quán)盜取火種為人類鋪撒希望之光。在北島“頹廢”“絕望”的廢墟里,我們一樣可以找到“火種”。“新的轉(zhuǎn)機和閃閃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回答》)?!拔覀儧]有失去記憶/我們?nèi)ふ疑暮?《走吧》)。“于是你吹出一顆金色的月亮/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在我透明的憂傷中》)。“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讓我們面對著暖流/走向?!?《紅帆船》)歷史鑄成的悲劇無可改變,詩人面對現(xiàn)實,可是詩人看得見五千年的深厚的歷史。詩人拄著一根拐杖在罪惡的廢墟里支起一片屬于悲劇英雄的土地,在他的上面插上一面旗幟,即使是世界末日,詩人播在廢墟里的“火種”掙扎著在悲劇里獲得永生。
史無前例的文革浩劫讓剛復醒充滿生機的土地變得一片汪洋,腳步匆匆春天兩次“走向冬天”??嚯y的歲月,北島一個人堅持著唯一的島嶼。清醒透徹地看著滿目瘡痍的世界。四周都是一片汪洋,漲潮前的寧靜,詩人用懷疑叛逆的眼光注視著。他不相信寧靜。“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這是大漲潮前的寧靜,詩人清醒著,懷疑著,叛逆者……
站在文革廢墟下的北島,用懷疑和叛逆的精神,挑起了反抗時代的旗幟。播撒希望的“火種”,是一個悲劇英雄。
北島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先后在德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法國、美國等國家居住。一個在國內(nèi)備受人們誤解和冷落的詩人卻能先后在國外獲得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并被選為美國藝術(shù)文學院終身榮譽獎。
對于北島的研究現(xiàn)如今日臻成熟和深入,北島本人也多次接受大陸記者采訪,真切實在地解剖自己。對人們的誤解和偏見淡然一笑。“沒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靜”,但是北島這只曾在黑夜蠻荒時代振翅獨翔的“冷面雄鷹”像是一座英雄紀念碑一樣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據(jù)屬于他的一片寧靜之地。北島前期詩歌具有的強烈的懷疑與叛逆精神也必將成為每一個時代覺醒者吶喊時手中最鋒利的長劍。
參考文獻:
1.北島.《北島詩集》[A].鷺江出版社,2008.8
2.楊四平.《中國新詩理論批評史論》[Z].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第1版
3.史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A].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4.楊嵐.《清醒與執(zhí)拗并存》[Z].《連云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1.12,第14卷第4期
5.洪子城.《北島早期的詩》[Z].《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第18卷
6.豐曉菲.《簡論北島前期詩歌的關(guān)鍵詞》[Z].《科教文匯》.2006.4
7.唐曉渡.《沒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靜》[Z].《當代作家評論》.2004第3期
8.李林展.《震響之后的真實—北島研究綜論》[Z].《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
9.張愛葉.《走進北島—北島詩歌淺析》[Z].《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
10.王文生,曹帥奇.《論朦朧詩的起源、成就和衰退》[Z].《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6第2期
11.石軍.《北方的孤島—北島詩論》[A].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12.黃菊香.《北島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略論》[A].
作者單位:宿州學院孟二冬文學院;壽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