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東漢中后期游宦之風盛行,文人士子為建功立業(yè)遠游在外。個人的孤獨、漂泊,使他們對生命、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豆旁娛攀住芬鞒诉@種漂泊的孤苦、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功業(yè)無成的失意和及時行樂的感傷之音。
關(guān)鍵詞: 東漢中后期 《古詩十九首》 生命意識
一、游子思婦的生命感悟
“《古詩十九首》反映動亂時代失意之士的羈旅愁懷”,“表現(xiàn)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辭”。[1]
(一)游子的孤寂、思鄉(xiāng)之心。東漢中后期游宦盛行。身為異客尋求不到進身之階,失意彷徨、無助孤寂,便懷人思鄉(xiāng)以慰己心。如《東城高且長》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東城高且長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仫L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詩中寫一位失意孤寂之客,登高望遠,眼前的一切浸染憂傷,建功立業(yè)之心無人能識,苦悶無處宣泄,引起對家人的思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p>
渴望夫妻相守兩情相悅,以求得心靈的慰藉,如《去者日以疏》就抒發(fā)了這種感情。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久居異鄉(xiāng)的詩人面對歲月流逝,世路艱辛,滿地新墳舊墓,滿眼枯松悲楊,不禁悲鳴哀愁。本想衣錦還鄉(xiāng)卻失意落魄。“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失意落魄借思鄉(xiāng)之情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
(二)思婦的惆悵、哀怨之情。與游子詩相對應的是思婦詩,寫得深刻貼切,傳神逼真。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獨守空閨的婦人愁苦難耐,因相思而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思念讓人心力憔悴,不如努力加餐以養(yǎng)容顏,以待他日能以美的一面與君相會,更顯其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游子思婦之詩表現(xiàn)的是離愁別緒的相思之情,貼切地再現(xiàn)了人間一種真情”。[2]《古詩十九首》中游子思婦的感傷是東漢末年社會的真實反映。漂泊在外、落魄無依的游子們借助對家人、友人、意中人的思念,轉(zhuǎn)嫁這種失意、孤獨之感。他們在落魄孤寂、迷惘無助之際,沒有忘卻人間的至性至情。
二、仕途失意的苦悶悲哀
(一)漢末文人的失意與無奈。游子去家萬里,最終追求的是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但往往以失意者居多?!段鞅庇懈邩恰肪褪惆l(fā)了這種失意心情。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這首詩是一位彷徨中的失意人所作。政治上的失意,在意欲傾訴之時,卻幻化成了“高樓”聽曲的凄切一幕。這高樓是那樣堂皇,似乎又很眼熟:“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正是詩人所見過的帝宮氣象。但帝宮又不似這般孤清,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樓影,分明聳入了飄忽的“浮云”之中。
詩人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壯志,但現(xiàn)實黑暗仕途坎坷,知音難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嗟傷的呢?
(二)人生價值的思索?!豆旁娛攀住穼懗隽丝沼幸簧肀ж摰奈氖總兊目鄲灡?,彷徨失意?;蛟S正是由于這種失意,才有了詩文上的成就。有人在失意與彷徨之際,選擇了自我放縱。如《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坷長苦辛。
失意之際的放縱并不是詩人自甘墮落,而是深入骨髓的絕望無奈:苦苦追求的建功立業(yè)帶給他們的只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深切體會,對短暫生命的蹉跎。對現(xiàn)實清醒的認識與根深蒂固的建功立業(yè)的理想的交匯沖突,帶給士人更多的是苦悶、彷徨、失意與無助的低吟淺嘆。
文士們在面對苦悶與失意時,并沒有選擇結(jié)束生命的方式,而是以堅忍與不屈、以另類的及時行樂對抗著生的苦悶。
三、理想破滅的及時行樂
(一)生命苦短的悲哀?!皩飘敻?,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恒相對比是如此渺小,正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詩人對自己的感傷和悲哀,激起了對生命本身的重視。時間帶走生命與人生?!俺龉T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累累墳墓與蕭蕭白楊更是加深了人對于死亡的恐懼。詩人們?yōu)槎虝憾纯嗟挠嗌鷮で笪拷搴徒饷撝??!皶兌炭嘁归L,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且不管是否能樂,至少有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時行樂使痛苦短暫的人生獲得一種暫時的放縱。
(二)生命慰藉的探索?!扮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無望中暫作放縱之態(tài),不能真正消除內(nèi)心的迷惘,因為總有清醒之時。麻痹了肉身卻麻痹不了內(nèi)心。不管怎樣,他們都在試圖解決這種苦悶,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使生命能延續(xù)下去。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憤于現(xiàn)實,以頹廢放蕩來作對抗,及時行樂成為逃避現(xiàn)實的口實。后世選擇這一口實之人,只看到其表象而未達其真髓。因為人生不能一味沉溺放縱,應當在頹廢中反思,在痛苦中覺醒。
人們在動蕩和迷惘中沒有放棄生命的延續(xù),而是堅忍不屈地活著,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可以選擇放縱或者暫時的慰藉,但內(nèi)心要有一個不屈的靈魂,這樣才會自覺尋求生命的真諦,最終尋求到一種“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的人生境界。
四、結(jié)論
《古詩十九首》的文士們處在動蕩的年代,對生命的感觸比在盛世更加深刻通透,彌漫著感傷情懷。其中有對功名的渴求,對及時行樂的無奈,對人生短促、生命無常的哀嘆,對知音難遇、仕途坎坷的感傷,更多的是對個體生命處境的關(guān)注,體現(xiàn)一種人的覺醒。詩歌中所表達的是一種衰世的頹唐之音,但這種對人生的迷惘與痛苦的感受,強烈的生命意識與個體意識的大膽表現(xiàn),使作品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染力。
總之,《古詩十九首》中流露的強烈的生命意識,既是下層文士失意悲傷的反映,又體現(xiàn)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意蘊深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參考文獻:
[1]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21.
[2]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