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課程實行“一標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個版本,我們江蘇從2005開始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分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若干個選修專題模塊。其中的必修教材是按照中外史合編、專題史體例來編寫的,這種教材編寫體例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就更加高了,但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從實施的效果來看,確實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氣息,但同時這種編寫體例也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缺陷,尤其是對于現(xiàn)在知識儲備不足的高中學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識有較大的困難。
中國古人對史書的編寫主要有紀傳體例,如《史記》、《漢書》等二十四正史;編年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國別體例,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事本末體例,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等。每一種體例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也存在著某些不足。新課程改革之前,全國的歷史教科書(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按照編年史體例編寫的,這種體例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時間概念清楚,但這種體例也有著明顯的弊端,因為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往往跨歷數(shù)年,事系于年月,就會造成同一史事的材料,分見多處,材料割裂、零碎,不利于整體的認識,這是它嚴重的不足之處。實行新課程改革后,人教本高中歷史教材變成中外史合編、專題史體例。顯而易見,專家們的想法肯定是想彌補多年沿用的編年史體例的缺陷。應該說這種出發(fā)點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恐怕是很難順利實行的。
一、專題史編寫體例讓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茫然無措
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2007年歷史學科才首次進入中考,占50分,且與政治合卷。由于教育主管部門不重視,中考歷史起步較晚,直接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很多農村初中根本就沒有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的專職教師,大部分學校的歷史課都是由語文、政治甚至數(shù)學老師兼任的。即使歷史進入中考,但由于歷史教師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初一、初二歷史教學仍然是以其他非歷史教師兼課為主。而這些老師非常重視自己的學科,在歷史課上匆匆忙忙講完,然后做本學科作業(yè)。試想,在這種初中歷史教學之下的學生,進入高中后他們的歷史基礎知識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呢?這恐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本人曾經(jīng)對自己任教學校的2008級高一新生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當問到圓明園是在哪一次戰(zhàn)爭中被燒毀的時候,竟然有很多同學回答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錯誤率達到了72.49%;當問到辛亥革命是誰領導的時候,正確率僅為24.11%,有些同學回答不知道,更有些同學居然回答拿破侖、列寧等很離譜的答案。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調查統(tǒng)計,我想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了。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之下,再來學習高中的專題史體例,我想大部分同學是無法完全接受的。因此我覺得專題史的學習必須要在已經(jīng)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展開,否則只可能是拔苗助長。
二、按照專題史的體例來編寫教科書造成知識點的重復
2005年版的必修一第二單元第2課“抗日戰(zhàn)爭”專門講述1937~1945年抗戰(zhàn)的相關知識,而到了第三單元第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又花了一半的篇幅講了抗日戰(zhàn)爭的內容,不僅知識點上有重復,而且會讓學生對時間概念產(chǎn)生模糊的感覺。也許是編寫教材的專家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因此到2007年修訂的時候就重新對知識點作了相對比較科學的安排,把原來的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合并為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實際上從這個單元看,仍然是按照編年史體例來編寫的。從專家們對這種專題史編寫體例的修改也足以讓我們看出它存在的弊端已經(jīng)不容忽視了。
三、專題史的縮寫體例造成知識點的孤立
2007年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編寫得非常得體,按照朝代發(fā)展的順序非常清晰地羅列了每個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而且和后面第六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相呼應,連為一體;而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則孤零零地講述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前后沒有連接或者延續(xù),讓老師和學生都覺得這部分內容出現(xiàn)得很突然,知識點與知識點不能很好地銜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四、專題史編寫體例造成教師處理教材的困惑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們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內容多、頭緒多、涉及面廣;課時少、參考資料少。由于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知識點多,造成教學難度大,教學進度緩慢。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非常困惑。盡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guī)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對于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把握,只能靠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的理解和處理了。比如關于古希臘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將遇到四次;關于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等內容我們在必修一和必修三中都有講述,類似這樣的重復有不少。如何處理、合理整合,教師就要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水平了。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后的歷史必修教材按照專題史體例來編寫后確實存在著一些缺陷,專家們編寫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他們對于現(xiàn)在的初中歷史教育顯然不是非常了解,存在著過度拔高的現(xiàn)象。而且就專題史體例而言,也難免存在著一些弊端,因此建議專家們能夠深入到初中一線去了解情況,編寫出真正適合當今時代的高中生所需的歷史教材。
(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