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追溯
語文是一門內(nèi)涵極豐富、主體感極強的學科,語文課堂教學也當是一門立體式藝術。傳統(tǒng)的語文觀認為語文只是文字的組合,因而只須注解文字,體悟內(nèi)涵即可。后來趨向認同語文綜合學科的宗主地位,賦予語文學科更多更深的工具性、基礎性的內(nèi)涵,于是大語文教學觀便成為語文教學的主導和時尚。
追溯古老中國的國文傳授傳統(tǒng),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乃至今人更注重對文字及文意的體味與鑒賞,從而擯棄單純的文字層面的考據(jù)。其實從諸葛孔明“好為梁父吟”的“吟”,到蘇軾的“味摩詰之詩”的“味”,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本為傳統(tǒng)卻為今人忽視甚或漠視的“吟、味、悟、誦”以及聯(lián)想和想象。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及其與課堂教學手段的日益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時尚,即使條件較差的地區(qū)也能配以畫冊或配樂,運用直觀教學,以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多媒體教學成為時尚自是必然。
新的嘗試必然帶來教學的新氣象,也引來更具現(xiàn)代色彩的評價與認同,來自學生的反饋意見便足為佐證。
二、來自學生的反饋評價
反饋一:《致橡樹》多媒體教學課隨著低沉舒緩的樂曲的響起,我的心也一下子被這種朦朧的場景拉緊了,和著音樂節(jié)拍,我們讀著那首似曾相識的詩篇,淚水也就隨之下來了,不僅僅是因為感動,還在于那份執(zhí)著,那份甜蜜。
多媒體教學很有韻味,在寬大的屏幕上我們認識了攀緣的凌霄花、高聳的木棉,傾聽了潺潺的流水、纏綿的春雨,閃電雷鳴震撼了我們的心靈,也許這才是至深至重的愛情,這才是永恒的天長地久。
反饋二:多媒體教學避開了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三個一”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我們在圖文聲并茂的情境之中理性地去接受知識。相信不久的將來,它將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正規(guī)化、高效化。
這種全新的教學新模式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趣味大增,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可見,立體式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的多媒體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我們也不應忽視更為清醒者的不同感悟。
反饋三:我認為詩本身有一種意境,一種思想,梁?!痘芬欢卫p纏綿綿,令人柔腸寸斷,而《致橡樹》則更側重于表現(xiàn)木棉在橡樹面前表現(xiàn)的從容和自尊,我實在不能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我總覺得那些畫面和音樂有點喧賓奪主的味道。
這是一份極有見解的學生評論,它指出了老師在進行語文多媒體教學時,偏愛于倚重多媒體方式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自身特色,在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作用下單純追求教學方式的現(xiàn)代性,忽視了語文學科自身的人文性,這值得語文老師引以為鑒。我以為這是一個相對清醒并有自己見解的學生向老師提的醒,是極有價值的。
這引發(fā)了我們對多媒體教學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由此,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來重新審視多媒體教學并對之進行一些反思。
三、對多媒體教學的再思考
1. 多媒體教學的可貴探索、全新變革
新嘗試新思維新氣象帶來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方向,必須以順應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并讓多媒體教學服務于教學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盡快掌握多媒體技術,任何對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心存芥蒂、拒之千里的思維,都是不合時代要求的。教師要變傳授型為引導型、導演型,將舞臺藝術的舞美設計、燈光效果、聲像藝術導入課堂,組建成語文課堂教學的舞臺和布景。這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2. 多媒體設境應基于課文
應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品味、寫法增強審美感受為主導,多媒體只是手段而非內(nèi)容,更不是目的。
3. 多媒體的教學并非適應一切
對抒情性畫面感強的作品來說,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借鑒,對科技含量高、學生因科技知識缺乏而產(chǎn)生的認知不足,多媒體教學更是一種彌補。但對一些知識性邏輯性相對突出的文章,則未必合適。
4.多媒體教學的評價系統(tǒng)要更趨科學、更客觀
不應只看教師怎么教,用了什么畫面,配了什么音樂,設計了什么動畫,而應關注學生接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鑰匙。應以課堂教學效果的認定來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東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