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健
摘要:當今中國教育,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危機深重。大學的腐敗與大學精神的衰退——大學失魂,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教育是“軟”任務,它出問題,傷害在文化深層,傷害在社會未來。只顧眼前利害得失的人,只會利用而不會真正重視教育。只有重振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現(xiàn)代啟蒙精神,克服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的弊端,大學才會走上正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啟蒙;大學價值;教育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失敗”的本質(zhì)
我在高校從學生到教師,有五十多年,所以應該說對高等教育還是有一些發(fā)言權的。一般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改革很大,30年有很大的變化。最近我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都在評功擺好,什么教育大國的崛起,30年巨變。確實,中國教育外部或者說非本質(zhì)性的變化不少,搞創(chuàng)收啦,搞分校啦,搞量化管理、大評估啦……還有擴招、合并、大學升格等等,師專變師院、師院變師大、師大變綜合大學等等,這種變化、這種折騰是很多也是很大的。但是我認為在中國教育的深層,文化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實際上沒有多大的變化。我們一般說教育改革的失敗,是指這些折騰帶來了很多壞處,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改革失敗了。甚至還有人認為當前高等學校,包括中學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是改革的結果,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從教育的根本改革上,可以說談不上失敗,因為中國教育根本沒有改革。折騰帶來一些結果,造成了大學精神萎縮,使其失去了創(chuàng)新能力,平庸之風大起,甚至學術剽竊成為常見現(xiàn)象。這些不良現(xiàn)象,是多年教育弊端被掩蓋下來,進入市場經(jīng)濟之后出現(xiàn)的惡果。
搞實用主義,權和錢結合很實在,而教育恰恰是這一現(xiàn)實下受害最大的?,F(xiàn)在研究自然科學的同志們說我們把資源破壞了,我們把后輩的資源用掉了,將來他們怎么過日子呢?日本人從中國買煤回去埋在海里不用,留給他們的子孫用;可是我們把我們子孫的資源挖出來用了。但是我們對教育的破壞,是破壞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資源,是更加可怕的問題。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到了50年之后,我肯定不在世了,但是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人還在,那個時候我們今天種出來的苦果他們還要吃。教育看起來是“軟”事情,但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二、大學的價值
現(xiàn)實強迫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學是干什么的?它是一個什么性質(zhì)的機構?
大學不是國家的一個機器,不是國家機器上的螺絲釘。大學是一個研究學術、追求真理、培養(yǎng)人才的獨立的文化教育機構,是提升人格、完善道德的“精神家園”;它是一個國家、民族之文化和精神的最高標志??匆粋€國家的大學如何,就知道這個國家的精神和軟實力如何。據(jù)胡適考證,中國大學最早是興起于公元前124年(西漢)的“太學”,但后來由于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者把這種太學政治化、官僚化,使之直接成為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于是中國大學不復存在,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現(xiàn)代大學的誕生,像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等。西方有上千年、幾百年歷史的大學,中國則無,這與中國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嚴密性、強韌性、長期性有很大關系。
在中國最早講出大學價值的人我認為是黃宗羲,黃宗羲身上有現(xiàn)代啟蒙精神的萌芽。他認為不應僅僅視學校為“養(yǎng)士”之所,而應視之為生產(chǎn)真理的地方。黃宗羲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边@就是說,生產(chǎn)真理的中心不在最高政治權力的所在地——朝廷,而在最高文化的集聚點——大學。西方大學的興起,大致也是這么看的。一個國家真理發(fā)展研究的中心,如果是在最高的權力機構,而不在最高的學府,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蔡元培可以說是現(xiàn)代大學精神之父,他也說得很明白,“大學是研究學術、追求真理的地方,不是拿文憑以謀求官位的場所”。所以他講學術自由、兼容并包。蔡先生當時在北大,聘請新舊中西各派教授,也包括當時的共產(chǎn)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等都被他聘請過來作教授。蔡元培認為,“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按照這句話來看“文化大革命”提出的“大學就是大家來學”,那顯然是不對的。
胡適則多次強調(diào),“大學最具有思想言論的自由,是政治批評的中心”。大學能進行政治批評,這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高度文明。胡適提出大學是政治批評中心,這可不簡單。如果一個國家允許大學的老師、學生批評政治,說明這個國家高度文明,則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少做很多錯事。
上面三個人的觀點概括起來看,我認為大學之“大”,不是什么“大家來學”,而是包括四點:第一是精神空間大,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進行研究;第二是人格為大,以道德養(yǎng)成、人格提升為要務;第三是學術獨立,在這里真理(而不是政治權力)的權威最大;第四是這里集聚著各個學科最大的學術權威——大師。這四“大”的核心是自由與文明。
三、大學教育的理念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用的機器,而應使他們成為和諧發(fā)展的人。
有用機器的培養(yǎng)方法強調(diào)訓練,不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自由、自覺、主動,不把學習看成是完善人格的高尚的事情。在自然科學中,現(xiàn)在機器是受人操縱的,被培養(yǎng)的學生沒有自己的自覺性和主體性,但理科生到了院士的時候就不應該是機器了,而應該有精神價值觀念,大科學家和工匠的區(qū)分就在這里。但是文科比較麻煩,有用中可能就做了無用或者有害的東西,因為文科跟價值觀念的東西聯(lián)系太多。我大學本科畢業(yè),讀了研究生留校教書,從1962到1972年的十年,到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本人基本上是有用的機器,因為我筆頭還可以,能寫一些東西。學校說我們要向教育部匯報工作,我能寫東西,作為工具還是可以的?!拔母铩鼻捌谖沂芘校拔母铩焙笃谖乙彩怯杏玫臋C器。比如說要向毛澤東寫致敬電,文字要非常好,最敬愛毛主席不夠了,要用最最最敬愛毛主席,要用長江水研墨用完長江水也表達不了我對毛主席的感情等等。
工具制作型的教育為一切政治的、經(jīng)濟的實用主義者所歡迎,因為是培養(yǎng)工具嘛,當然很受歡迎。但是人格提升型的教育則與開明、進步、民主的政治有關,也與健康的市場經(jīng)濟的人才需求相聯(lián)系。特別是17-18世紀啟蒙主義思想運動,開啟了“人的覺醒”、“人的現(xiàn)代化”的歷史以來,人格提升型的教育理念便成為了現(xiàn)代大學教育理念的主流,但是一直受到保守勢力的否定。
四、當前教育的癥結
30年高教改革的最大問題,我認為就是違背“以人為本”和科學發(fā)展觀。教育改革以適應市場經(jīng)濟為號召,掩蓋并強化教育長期以來政治化的弊端,結果是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下教育的政治化、官僚化絲毫未被觸動,反而變著花樣加強。浮夸的“大躍進”之風,制造假繁榮,追求“政績”,而市場經(jīng)濟下的商品化大潮帶來的一切污穢,全被教育所沾染,結果是“官”與“商”相勾結、“權”與“錢”結了婚,教育的腐敗和危機由此而生。我總體的看法,通俗的說是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教育改革是拿來了兩者之弊,將計劃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中最壞的東西拿來了,將計劃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兩方的優(yōu)點都放掉了,把兩方的缺點集中在一起搞教育。中國30年高等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政治化、官僚化沒有被觸動,從這個角度來說高等教育根本沒有改革,而所謂的改革是在一些表面上操作、管理層面上瞎折騰,有些已經(jīng)承認失敗,有些還沒有承認失敗。
大學的政治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不是學校自己辦學?!肮ⅰ背闪恕吧塘ⅰ?,“公立”變成了“官辦”,教育撥款單一化,資源配置壟斷化、集權化。二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提升人格”(以人為本,學習的自由、自覺、主動)的理念嚴重異化,變成了“工具制造”型的教育。三是教育變成了強制性的“訓育”與“訓練”。西方研究證明,此種“訓練”式的教育扼殺自由與個性。四是教育管理“官本位”。校領導由官方任命,是官員(副部級、廳級),而不是教育家(有一個時期,甚至要校領導當政治家)。大學機構膨脹,非教學、科研人員過剩。
(本文系根據(jù)董健先生2008年10月18日在廣州“嶺南大講壇·公眾論壇”上的演講要點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