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涵
【摘要】對音樂審美主體意識的關注和培養(yǎng)是音樂理論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往音樂教育專業(yè)中的音樂理論課程,片面地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使音樂課教學逐漸脫離了藝術范疇。本文分析了音樂理論課程在本質上所具有的審美意義和藝術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突出音樂美感和加強培養(yǎng)音樂審美主體意識的多種方式。
【關鍵詞】音樂審美 主體意識 個體感受 個性
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huán)節(jié)的意識活動,這是從審美意識形成過程的角度對于審美意識所做的較為簡潔的概括。但是,就審美意識本身的結構來說,相對主觀的個體審美感受、相對客觀的審美理想以及作為審美對象的音樂作品才是審美意識的最為基本的層面。
審美意識是人所獨有的社會意識。它以人是否從對象中發(fā)現(xiàn)、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為轉移,并由此確定審美意識的性質。由于人的實踐既有差異性,又有共同性,因此,審美意識也既有時代、民族、階級乃至個人的獨特性、差異性,又有普遍性、共同性。
審美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了解音樂表現(xiàn)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fā)現(xiàn)、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lián)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 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于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屬于審美想象。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直接感受對象時,并不以機械消極的感受為滿足,而總是積極地調動和改造由于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再現(xiàn)出來的過去記憶中的表象,按照主體的審美理想進行新的結合,從而充實和豐富審美形象,或創(chuàng)造新的審美形象。由于音樂是非語義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賦予聽眾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傳遞感染和刺激情緒去激發(fā)想象。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象和聯(lián)想。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音樂的感染,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所以,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其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對音樂的共鳴。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獲得的情感體驗聯(lián)想到自己以往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而獲得審美享受。
三、用心探究,學會評價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審美評價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審美評價在審美活動中屬于較高的層次。學會評價、具有音樂評價的能力涉及到審美主體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對音樂要素知識的綜合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音樂欣賞的個人趣味、音樂審美價值觀等。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能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同時,關鍵是要使他們有能力去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而學會這些,就要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xiàn)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xiàn)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tài)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fā)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同時,要學生參與音樂評價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處于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動中,交流各自的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tài)。
在音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顯得尤為重要。一自由想象張揚個性主體的個性情感在音樂的流動中是無所拘泥的,充粉個性色彩,它彰顯出音樂審美之于人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個性情感的自由品格。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的頒布,實驗教材的出版,對音樂教學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的教材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音樂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生活背景,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chuàng)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趣味,尊重學生的個性,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個性在藝術教學中閃光。
參考文獻:
[1]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三環(huán)出版社出版,1990.55.
[2]王次昭.音樂美學新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