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在追求“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語文課的效率?用一句話概括起來,那就是:“教”應求其精。即:教學內(nèi)容要“精”;教學步驟要“精”;教學方法要“精”。
【關鍵詞】課改教學 應求其精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113-01
語文教學這塊園地中,在追求“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語文課的效率?用一句話概括起來,那就是:“教”應求其精。所謂“教”應求其精,就是指教師在吃透大綱,抓住重點,把握難點的前提下,審慎取舍教學內(nèi)容,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課堂教學的有效工作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在“精”字上下功夫。
一、教學內(nèi)容要“精”
語文課文中的知識信息,可謂兼容并蓄,包羅萬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的。所以,師首先應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恰當?shù)娜∩?,選準精講的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教的重點、學的難點、答的疑點。為此,在課堂操作中,決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點撥重點問題,盡量不搞重復勞動,加快教學的節(jié)奏。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教學效率的高低,常常取決于對話過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在選擇精講點時,應立足于學生的思維層次,去捕捉學生的難點,對癥下藥,以提高對話交流的有效率。
二、教學步驟要“精”
優(yōu)化精講的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在明確教學情景和精講目的、任務以后,為了在最少時間內(nèi)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優(yōu)化組合“定式”為三步:初讀→精讀→總結。
1.初 讀
略讀就是讓學生直接接觸課文,使所學課文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覺整體,為后面的重點品讀鋪路。它的一般任務是: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或文章的基本結構;②感性了解文章的主體特色;③初步或部分解決生字詞。初讀是一種輪廓式的閱讀,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這快速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感性認識,到了品讀階段,其本身也會變得真切而具體,感知階段心靈瞬間的感受也會變得更為深刻而準確。
2.精 讀
精讀就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所選精講點進行局部的重點突破,邊讀邊細細品味、揣摩,以達到落實必備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積累文化底蘊的目的。指導學生精讀,一要指導他們掌握一些必要的精讀方法,如逐字認讀,不能錯認或漏認,會辨析詞句的表面含義與深層含意以及感情與特點,會對讀物做出客觀評價等;二要指導他們自我培養(yǎng)細讀精思的態(tài)度和習慣,培養(yǎng)對讀物的敏銳語感;三要指導他們把精讀學習和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zhì)緊密結合起來。決不能就事論事。“閱讀就是思維”,抓住思維品質(zhì),閱讀與深究才成為可能,同時也促進自身思維品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包括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流暢性、新穎性等);四要指導他們盡可能從讀物中汲取豐富的知識、思想和語言營養(yǎng);五要指導他們在精讀過程中學會圈、劃、評、記等閱讀本領,這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學問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3.總 結
這一層次,主要是在品讀課文后,再統(tǒng)覽全文,對文章精華,在更高的層次上再度概括、總結。因為在初讀、精讀過程中涉及的內(nèi)容還是較廣的,有教學的重點、學習的難點、答題的疑點,也有非重點的內(nèi)容,通過重點的歸納、梳理,使重點更明確,知識更精要,印象更深刻,進入認識的更高層次,以求精讀教學的成效。
三、教學方法要“精”
要達成真正意義上的精講,必定要借助確有成效的方法。下面僅談微觀操作中采用的三點。
1.聽記預習法
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有其長處,可就時代性,可讀性而言,雖然比較新,但自覺預習閱讀的學生并不多,興趣也不大,學生課前不預習閱讀,內(nèi)容都不熟悉,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架空了,整個教學過程是難以上檔次的。為此在學生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要變單打一為多功能,力求預習的收效,同時又一舉多得。我的方法是:有的課文以聽促讀。設計一些題目,用于上課前的檢查,要求學生聽記,相互檢查、評分。因聽記答題實行閉卷,如果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不熟悉,聽記能力再強也無法進行。有的課文以說促讀。讓學生復述、改編故事,上課前讓學生即席表演。有的課文以寫促讀。讓學生設計預習題目,教師挑選其中出色的作為全班共同的預習題。
2.講解簡化法
要實施課堂教學的“輕負擔、高質(zhì)量”,亟需糾正的是事無巨細滿堂灌,盡量減少師生的無效勞動。簡化教師的講解,要求教師以簡練、簡要的教學內(nèi)容和手段,讓學生掌握所學的重點、難點,騰出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去深入,去推敲,以達到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之目的。
3.多媒體運用法
語言文字是描繪客觀事物的符號,這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有時很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給理解課文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電教多媒體可提供“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表象,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的東西,使學生將文字符號與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理解,化難為易。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得建立“大語文”的思想,要有“一切皆可為語文所用”的意識,從而在視、聽、讀所接觸到的五彩斑斕的世界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積累文學底蘊,提高運用語文這門工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