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新生,對新的教學環(huán)境,學習內(nèi)容都充滿著神秘感。其心理主要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等特點,對《科學》更充滿著無限想象。如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因勢利導地組織教學,這對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具有一定的幫助。
一、好奇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先導
好奇是成功的起點。剛?cè)雽W的七年級新生對新的教育環(huán)境、新的老師、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等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作為七年級的科學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是我們首要責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既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又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科學》,探究科學問題的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進行啟發(fā),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提高課堂教育的質(zhì)量,發(fā)揮其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認真組織第一課堂的起始教學。
有的教師認為,對學生第一課堂的教學與平時的上課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其實不然,精心設計好第一堂課的起始教學,爭取給學生留下一個新鮮好奇的印象,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躍躍欲學的感覺,是我們每個科學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許多教師在上第一堂課時往往對中科院朱清時院士寫的前言直接跳過而上新課,也有的教師簡單的做些介紹而一筆帶過,他們認為這個前言沒有什么東西可講。但本人認為你只要認真?zhèn)湔n,積極挖掘前言中所提的內(nèi)容,是一堂很好的科學起始教學課。朱清時院士在文章中一開始就提到了地球的誕生,火山噴發(fā),生命的起源等科普知識。你在課前去認真尋找這方面的科普錄像、圖文資料,然后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就能把學生帶進一個變幻神奇的自然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還可以設計實驗來重復伽利略發(fā)現(xiàn)教堂那盞燈擺動等時性的實驗。取一根適當長度的細繩,一端系在鐵架臺上,另一端系一個金屬小球,當擺角小于五度時放手,同時讓每個學生自己按住手腕,利用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來測量單擺左右擺動所需的時間,來親手證明單擺振動具有等時性,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認真組織每一堂新課的導入。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要認真完成每一堂新課的教育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導入新課很重要。為此,在課前你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積極搜集與教材有關(guān)的素材,然后再有效地利用各種新課的導入方法,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對整堂課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上“體積測量”這一課時,可以用故事導入法先給學生講述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謎的故事。然后留下一個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樣測出皇冠體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再如在上“溫度測量”這課時,可以用實驗引入法先給每個學生發(fā)三只小燒杯,然后分別倒入熱水、溫水和冷水,讓學生右手指浸入熱水中,左手指浸入冷水中,一段時間后,把兩個手指同時浸入溫水中。讓每個學生體驗一下水的冷熱程度,從而引出什么叫溫度。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兩個手指在溫水中的不同感覺,從而得出憑人的感覺來判斷溫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測量物體的溫度必須要有可靠的測量工具,從而引出測溫度的儀器——溫度計。諸如此類的新課引入方法,可以設下懸念,引發(fā)好奇,刺激學生繼續(xù)探究的愿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也點燃了他們好學的火花。
3.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認真設計每一個問題。
用提問來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在課前要認真設計好每一個所提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新穎有趣,要與七年級新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相近,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二、好動是活躍學生思維的源泉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是他們進行積極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剛跨進中學校們的七年級新生,更加具有這種好動的心理特征。當你拿著實驗儀器跨進教室的時候,馬上會有一大群學生涌到你身邊,看看這個,摸摸那個,你一不留心,他們已在那里動手了。當你告訴他們今天到實驗室做實驗時,他們個個歡呼雀躍,爭先恐后地向?qū)嶒炇遗苋?。在實驗室里,他們有時即使拿個燒杯在手也能觀察個半天,可見學生對實驗的向往,對動手做實驗的渴望是多么強烈。所以,我們在科學教學中要結(jié)合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動手、動眼、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1.精心設計科學實驗,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動的空間和機會。
《科學》課本中有許多學生探究的實驗,這些實驗教師必須保證百分之百的開出率。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實驗過程的仔細觀察,并告訴學生要不斷的自問,你看到了什么?實驗結(jié)果是什么?實驗成敗的關(guān)鍵在哪里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投入到實驗的全過程中。如做“溫度計的使用”實驗時,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其次要學生學會對不同物體溫度的估計,然后能選擇量程合適的溫度計。并且能正確使用溫度計,能了解體溫計與其他溫度計的區(qū)別等等。這樣的實驗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素養(yǎng)。
《科學》課本中還有許多在課堂上進行的探究實驗,這些實驗活動能組織學生獨立完成的,教師就盡量少動手,能夠讓每個同學參與的,教師也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如我在上“日食”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為了形象地說明日食現(xiàn)象,讓四位同學來完成,一位同學手拿充電電筒代表太陽,一位同學拿一個棒球代表月亮,一位同學拿一個籃球代表地球,當這三位同學分別代表的日月地在同一直線上時,閉合手電筒開關(guān),然后請第四位同學用黑色記號把籃球上的陰影部分涂黑,再向全體學生展示這一實驗現(xiàn)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日食形成原因的理解。
2.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適應學生的好動心理
通過成立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小組,搞小制作,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學知識的競賽等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搬到操場、搬到大自然中去,使學生好動的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釋放。如探究“怎么根據(jù)人腳印的長度來判斷人的身高”實驗,可以帶領(lǐng)學生到操場上的沙坑中去完成;探究“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實驗可以到校園花壇或公園里去做。當然,在安排這些課外活動時,要給學生留足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針對探究的問題,在猜想與假設的基礎上,制訂計劃,設計方案。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
當然,好問是七年級新生的又一心理特征,也是開拓學生思維的途經(jīng)。俗話說:學問,就是一學二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能提出問題,不能進行思考,那對知識的認識一定是膚淺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大腦積極思考,認真開展討論,才能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升華,實現(xiàn)思維的進步。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在如何保持學生好問的心理特征上下工夫,教師要善于設問,要善于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fā)問。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是片面的或者是錯誤觀點也要以鼓勵為主,要善于激發(fā)他們好問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要改變課堂教學中師生不平等的地位,要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民主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說,有問題要問,能夠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