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的《道德經(jīng)》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從治國用兵到為人處事。本文從對老子思想的宏觀認識出發(fā),著重介紹了《道德經(jīng)》中體現(xiàn)的老子的哲學辯證思想,進而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最后指出老子給予我的最大的人生感悟。
【關鍵詞】老子 辯證法 自然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072-02
大至治國用兵得天下,小至個人的家庭、事業(yè)、用人、為人處事、游藝等,人們所希望實現(xiàn)的一切,老子全部都能為你實現(xiàn),又似乎什么也沒有給,全靠自身的悟性去讀他,這就是老子。
一、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多少字?答:五千四百多字。兩千多年以來,就是這五千言,有人將其看成武學兵書,有人將其看成政治秘籍,有人將其看成養(yǎng)生之法,還有人將其看成修道成仙的要訣,同一書,竟能讀出完全相異的道道,真是曠世罕見。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注道德經(jīng)》中指出,老子的真經(jīng)在于隱,若虛若實,初看只能看到他的表面,只有透過它的文字才能識得他的寶貴思想。老子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保ㄆ呤拢┮馑际钦f,我所說得很容易學到,很容易實行;然而人們卻不易學到,不易實行。
老子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哲學家,是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典型的哲學著作,它首先介紹了人的認識與物與自然的關系,并且創(chuàng)立了系統(tǒng)的概念,比如道、名、無、有、始、異、同、玄、妙、虛、靜、德、無為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兜赖陆?jīng)》分為《道經(jīng)》、《德經(jīng)》兩部分,《道經(jīng)》主要闡發(fā)的是老子無名的恒道,給萬物運動以本質(zhì)的根據(jù),《德經(jīng)》是解決人與道、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探討人在認識中如何認識道、體現(xiàn)道、踐行道,是道和人的自然無為,道的實現(xiàn)和完成。其中的處世觀念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部分,這些處世觀念也成為中華民族行為習慣和思想定勢的主要部分。
二、老子的辯證思想
老子的辯證思想貫穿于《道德經(jīng)》的始終?!皟烧咄?,異名同謂?!保?]這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異名是指相異的對立的兩項事物,有無同出于道,名字不同但統(tǒng)一稱謂。老子還用了相生、相成、相較、相傾、相合等詞說明同一關系,“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后相隨?!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事物內(nèi)部及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相互滲透的關系,世上不存在絕對孤立的事物。
老子反對片面的觀點。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保?]意思是說,有部分才會有整體,有曲妄才會有正直,有低洼才會有滿盈,有陳舊才會有新鮮,有少才有得多,僅僅是多則會有惑,以上這些相對而生的現(xiàn)象實質(zhì)上是一體的,圣人就是憑著掌握這個法則來治理天下的。他又說:“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保?]意思是,古人所說的偏與全的道理,哪里是說說而已?。≌嬲腔貧w到道之根本上了。
由此可見,老子堅持自然的辯證法則,反對片面的思想,不懂老子的辯證法就讀不懂老子。很多人認為,老子《道德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無為而治”,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無可奈何,逃避現(xiàn)實的沖突和矛盾,缺乏斗爭進取精神,體現(xiàn)一種消極的避世態(tài)度,這就沒有領悟到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通過研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可以體會到老子的貴柔守雌、以弱勝強以及以退為進?!拔液阌腥龑?,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4]意思是,我一直有三件寶物并堅持保持它。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貴柔守雌(慈悲為懷)就能勇往直前;儉約惜物就能豐而廣;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成為萬物的首長。老子的這段話集中體現(xiàn)出他以退為進的精神。當然,老子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貴柔守雌,對于個別違抗者,他也絕不會手軟:“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夫孰敢矣。”[5]老子的三寶是統(tǒng)治者鞏固權力之道。而當處于弱勢的時候,老子又主張以弱勝強的道理?!疤煜履崛跖c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保?]意思是,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凡是能攻克堅強的,沒有什么能超過水,因此水是不可替代的,柔能勝剛,若能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卻不能遵照它而行。老子講得很清楚,“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保?]他的貴柔守雌,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這就是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法的真正威力所在,老子是積極入世、斗爭進取的。
老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明確提出辯證思想的哲學家、思想家,然而,他的辯證法并非完美無缺,歷史的局限使他只看到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但沒有看到事物是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的。
三、老子的“人與自然”
1.人與自然的對立性
老子認為,人區(qū)別于他物的特點是“欲”,老子說:“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保?]意思是,圣人以不欲為欲,不以難得的東西為貴,學眾人學不到的東西,而糾正眾人的過失,能輔助萬物順其自然,而不敢妄為。這里的欲不僅指物欲,還包含順從自然的方面。老子的無欲也不是杜絕一切欲望,而是指人對欲望的節(jié)制?!耙娝乇悖偎蕉延?。”[8]意思是要恪守樸素,少有私念,少生欲望。老子的無欲和無為在用詞方法上是相同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克服自私之為,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為,無欲也不是杜絕一切欲望,而是節(jié)制私欲,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欲,這就是老子說的“是以圣人欲不欲”。
老子在欲與道中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對立,重要的是,老子認為自然是主要的,是不可動搖的起決定作用的,無論人表現(xiàn)得如何獨立歸根結(jié)底是被動的,人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然。人的行為是自然本身的運動之必然結(jié)果,那些對行為結(jié)果的判斷標準都是人定的,人所欲望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是會改變的。
2.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
老子更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對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怎樣才能正確的認識道、利用道,老子都有他獨到的見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意思是說,世間的萬物并無所謂仁與不仁的區(qū)別,因為萬物和祭祀時用草編成的小狗一樣,都服從自然規(guī)律,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同樣,圣人和百姓也沒有仁與不仁的區(qū)別,因為圣人、百姓和芻狗一樣,也都遵循自然規(guī)律,同樣沒有善惡、美丑、貴賤之分。在老子看來,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種,人與萬物沒有什么不同,他沒有給人以任何超然的地位,反而認為人作為物,一定要服從物的基本規(guī)律。“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0]老子把萬物概括為道、天、地、王四類,王就是人,是四類之一。作為物的四類是同一的,人和法和地、地和法和天、天和法和道不過是自然法則而已。人只不過是自然界中萬物的一類而已。
老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是自然之性,是無欲無求,老子的社會理想就是希望人能回歸其自然之性。“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4]意思是,國要小民要少,千百人共用的器具不使用,使民懼死而疏遠遷徙。有舟車但無所可乘,有軍隊但無需陳列,使民回歸到結(jié)繩記事的生活中去。以簡單的食物為甜美,以樸素的衣服為美服,以純樸的民俗生活為樂趣,以無華的居室為安逸,鄰邦相望,雞犬之聲互相都聽得見,人與人到死都不相往來。人克服對立的出路就是復歸自然,要想不違背道,就要認識道,進而遵從道?!胺蛭镌圃疲鲝蜌w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保?1]
四、老子給予我最大的人生啟示
老子認為人的本質(zhì)就在于人具有欲,能認識,有思想,在一定意義上說,強調(diào)欲就是強調(diào)人,說欲就是說人,解決欲就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12]罪沒有比貪欲更大的了,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過錯沒有比貪得無厭更慘的了,所以以知足為足,就會永遠得到滿足而無罪?!俺种蝗羝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3]意思是,抓太多了就要溢出來,不如算了。懷里揣著利器,必定先傷害自己。就算你有很多錢,金玉滿堂,你也受不住它的流失。如果你因為自己有錢有勢看不起人、欺負人,就會惹禍上門,自食其果。
老子給予我的最大人生啟示就是人在名利面前應有節(jié)制,在欲望面前應有節(jié)制?,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會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過度的追求享樂,日益膨脹的欲望搞亂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甚至自傷其身。想想這是多么的不值得??!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克制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把握好適度原則,那么我們的人生將會更有價值,也會更幸福。
〖注 釋〗
1 《道德經(jīng)#8226;第一章》
2 《道德經(jīng)#8226;第二章》
3 《道德經(jīng)#8226;第二十二章》
4 《道德經(jīng)#8226;第六十七章》
5 《道德經(jīng)#8226;第七十四章》
6 《道德經(jīng)#8226;第七十八章》
7 《道德經(jīng)#8226;第六十四章》
8 《道德經(jīng)#8226;第十九章》
9 《道德經(jīng)#8226;第五章》
10 《道德經(jīng)#8226;第二十五章》
11 《道德經(jīng)#8226;第十六章》
12 《道德經(jīng)#8226;第四十六章》
13 《道德經(jīng)#8226;第九章》
參考文獻
1 宇文速.感悟老子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1
2 董子竹.老子我說[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10
3 王少農(nóng).老子說人生[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10
4 聞 章.中國人的老經(jīng)驗 老子講生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