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德育的目的在于喚醒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覺性,主體德育是當代學校德育發(fā)展的趨勢,認識和處理主客體關系的意識和能力是人的道德智慧,是主體德育的靈魂,生活事件具有情境性、生動性和實踐性,是學生道德智慧生成的源泉。
【關鍵詞】主體德育 道德智慧 生活事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066-02
德育質的規(guī)定性在于它是培養(yǎng)學生“做人”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做人”是德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的歸宿。由于學校德育自身和外部環(huán)境的原因,學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怎樣使學校德育擺脫困境,德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在努力地探索和思考。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應建構起主體德育的模式,以培育學生的道德智慧為核心,以生活事件為源泉來喚醒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覺,使學生理解如何“做人”,然后才能培養(yǎng)他們學會“做人”。
一、主體德育:德育發(fā)展的趨勢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變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保?]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以來,在學校教育中,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主體思想已經逐步確立,人們已經意識到應轉變過去單純將學生視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在學校教育實踐中開始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這一切只存在于學校的教學中,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學生卻仍然被當作接受各種規(guī)范教育的客體,雖然有過一些改革,但還遠遠不夠,還有必要重新認識學校德育工作中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學校主體德育的必要性。
主體德育是與客體德育相對立的,它認為學生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同時又是道德的體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學生對道德的接受過程也是自我主動探索認識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過程。主體德育倡導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把學生看作是有獨立人格、自主意識與選擇愿望的主體。把教師看作是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顧問。教師的職責不是要求學生“做人”,而是幫助他們思考如何“做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的灌輸,盲目地模仿指定的學習榜樣,而是積極地、主動地對現(xiàn)有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道德生活的意義,發(fā)展道德自主行為能力。如果說,客體道德要求的是“教會順從”,那么主體德育追求的是“教會選擇”。
“教會選擇”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在發(fā)生著變化。我們所培養(yǎng)的學生最終都要獨立地面對社會上的各種道德問題,一個不會選擇的人或盲目選擇的人很難在社會上把握自己。
“教會選擇”也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時期,隨著他們生理的成熟,他們產生了成人感,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喜歡獨立思考,不愿輕易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對別人的建議通常要做一番審視。強行的道德灌輸和說教式的道德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是無效的,甚至是反感的。
正因如此,在現(xiàn)代中外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都非常強調對道德主體選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選擇能力已成為當代道德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在現(xiàn)實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學生的主體發(fā)展的未確定性、可能性與學校德育所施加的道德內容的約束性、規(guī)范性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學生既是道德接受者同時又是道德的體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之間的矛盾,怎樣把對學生道德的接受過程同時也變成學生主動探索認識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過程。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二、道德智慧:主體德育的靈魂
道德智慧的理論對于我們解決學校道德教育中的矛盾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考的方向。
什么是道德智慧呢?李桂教授認為:道德智慧是“道德接受主體在各種復雜情感、復合經驗的作用下,對各種道德戒律(概念、規(guī)范)進行判斷、擇取、整合、內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能力。”[2]卞敏教授認為:“道德智慧是對‘善’的追問,是對人生之道,人際之和,人格理想與人生境界等人生哲學問題的思索,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保?]胡曉花、丁錦宏教授認為:“道德智慧是一種對人類社會基本價值把握、理解、踐行的能力?!保?]張茂聰研究員認為“道德智慧也就是人們運用道德知識、道德經驗和能力對自己和他人、社會、自然關系的積極的道德審視、道德覺解、道德洞見,并對他人、社會、自然給予歷史的、未來的多種可能性關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斷和選擇?!保?]
通過對上述道德智慧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道德智慧實際上就是一種知人、知己、知物的綜合意識和能力,是人能恰當?shù)靥幚碜约号c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綜合意識和能力。如果把它用更簡練的語言進行高度概括可以表述為:道德智慧是人認識和處理主客體關系的意識和能力,或者通俗地表述為一個人如何做人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來源于人的理性思考,更發(fā)端于人的情感體驗,是情感和理智的結晶;這種意識和能力依賴于人的認識,更依賴于人的實踐,是實踐和認識的結晶。
道德智慧關注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如何在個體身上經歷一個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并內化為個人經驗的過程。道德智慧來源于人的生活又高于人的生活,最終仍回到人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具有引領作用,有助于學生構建起有意義的精神生活世界。
道德智慧的教育,它尊重了學生生命的內在道德需求,強調從道德生活情境出發(fā),強調從學生的心靈深處出發(fā)去體認如何做人的道理,從而有助于喚醒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覺?!暗赖陆逃闹匦牟辉谟趯崿F(xiàn)工藝學上的某種技術轉型,而是喚醒道德成長主體的內在自覺。”[6]道德智慧的教育是喚醒學生內在自覺的教育,構成了學校主體德育中的靈魂。
三、生活事件:道德智慧的源泉
道德智慧是人認識和處理主客體關系的能力,是一個人如何做人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呢?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談到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指出:“人只有以社會生活為中介才能發(fā)現(xiàn)他自己,才能意識到他的個體性?!保?]在道德智慧培養(yǎng)的具體實踐中,以生活事件為中介,讓學生體認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從而生成道德智慧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事件就是關系,生活事件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其生活事件的范疇而言,有家庭生活中的事件、學校生活中的事件和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就其生活事件的性質而言,有道德的生活事件,也有反道德的生活事件,每一個事件都是對學生的一種教育資源。
生活事件具有情境性,有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果。在生活事件的情境中,學生感受著事件的過程,對學生具有體驗的功能。
生活事件具有生動性,生動能夠引起思考,對學生具有反思的功能。
生活事件具有實踐性,這種實踐既可以是實際的實踐,也可以是模擬性的實踐,對學生具有實踐的功能。
生活事件總是以一定的“善”和“惡”表現(xiàn)出來的,體認事件的過程也是對“善”和“惡”的追問過程,通過對事件的體認和追問,學生逐漸地學會了如何處理人與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學會了如何進行選擇,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生活事件本身雖不具有理論的意義,但它卻有實踐的活力,它把現(xiàn)實中的道德問題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感受、去思考、去實踐,從而使他們獲得了經驗,這種經驗既為他們的理論升華打下了良好的鋪墊,還會彌補理論上的一些不足。
在生活事件中,學生能感受到個體主體的獨特存在,感到自我的價值和力量,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隨著自我道德體驗的深化、內化,道德也就成了學生主動協(xié)調他人、社會和自然的一種需要和生活方式,而非一種別人強加的工具。
利用生活事件這一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事件中體驗、反省、實踐和選擇,從而獲得人生的體認,這種體認有利于學生道德智慧的生成,也有利于道德主體的形成。為此,學校德育應創(chuàng)設生活事件的情境,深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把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生的內心世界緊密結合起來,讓道德智慧生成,讓主體德育形成。
參考文獻
1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0
2 李 桂.道德智慧[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2
3 卞敏著.哲學與道德智慧[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25
4 胡曉花、丁錦宏.道德教育永遠不嫌早[J].道德教育研究,2001.3
5 張茂聰.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揚與飛躍[J].教育研究,2005.11
6 朱小曼、其 東.面臨挑戰(zhàn):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J].教育研究,2005 .5
7 恩斯特#8226;卡西爾著、甘陽譯.《人性》.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