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買上30本雜志,看那些充滿智慧、預見未來的總編輯和才華橫溢的編輯們勞心勞力為我們精選出來的信息。堅持一年,薪水可以10倍增長。
創(chuàng)意工作者最常有的一個大問題是,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不夠。他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做出這個作品的,殊不知別人以前早就做過了。不知天高地厚,這在創(chuàng)意里是很糟糕的。
不過,這種問題卻很難避免,因為創(chuàng)意不是創(chuàng)造。沒有任何創(chuàng)意是全新的,都是在之前已有事物的基礎上,重新組合、改良、演變而來,就像Walkman只不過是把大收音機縮小放到跑步者的口袋里一樣。正因為如此,為了避免犯不知天高地厚的錯誤,也為了有更多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創(chuàng)意工作者必須要多看、多了解。不僅只是看昨日的報紙,還要看過去50年、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潮流方向。
有什么好辦法做到這些呢?讀雜志。每一本雜志,都是那些極具影響力和獨特視角的總編輯和那些經(jīng)驗老到、從世界各地精英處吸收智慧的編輯們努力精選出的結果。創(chuàng)意人看雜志,應該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帝王——全世界最好看的東西,都變成一本一本“月報”,集中在你手里。只要花幾百塊錢,全世界的編輯和信息就都在取悅你。
我不建議大家去雜志店翻看雜志,也不建議在網(wǎng)絡上看別人摘錄下的雜志內容,因為花錢買知識,知識才會進到腦子里,這是人性特征之一。什么都要免費的,弄不好自己最后也像一個免費的人,人生是可以丟掉的。
況且,雜志并不貴,拿一本美國版的《WALLPAPER》人民幣100塊來計算,一個月買上30本不過3000塊。為什么要30本,而不是只買你感興趣的幾類就可以呢?我覺得創(chuàng)意工作者應該了解每一類的基本趨勢,音樂、美食、車子、商業(yè)、社會研究、藝術、建筑、旅游、電影、政治、攝影等等。像我做編輯。不能不知道金融風暴是怎么來的,不能不知道誰設計了埃菲爾鐵塔,不知道某一種品牌的巧克力;不能不知道人們喜歡什么樣的寵物、流行什么樣的旅館、什么作家喜歡哪種筆記本。即使不做編輯,你懂的東西越多,你在工作上就能有越多的優(yōu)勢可以使用,而且你的競爭者也就更難以追趕上你。我打賭,你專心每月3000塊錢的雜志看一年,第二年的薪水就會10倍增長——至少這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證。《PPAPER》駐巴黎編輯曾和我聊天,談到日本留學生不愿意去法國,因為很難融入當?shù)厣鐣?,我覺得這沒有什么好介意的,想想看,假設今天LV的總裁或薩科齊邀請你晚餐,你知道和他們談些什么嗎?不了解時事、趨勢、沒有自己的見解,也講不出優(yōu)美的詩篇,自然受歧視,這不是民族主義的問題,你看了、積累了、懂了、聰明了、講話不一樣了,別人才欣賞你。
當然,有人擔心讀雜志讀的都是雜亂的資訊,不系統(tǒng);有人苦惱自己也看雜志,但收獲不如人;還有人擔心看太多會擠占大腦空間,變得不單純、不自由。我的看法是,看著蘋果問自己一千遍吃蘋果是不是真的好,不如自己吃吃看。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能吸收,但重在養(yǎng)成了解的習慣;產生的想法不同正是世界有差異的好雜志月讀30本年薪增長10倍
好目標的余香
湯維維
六七年前,我剛剛來到內地的時候,在工作上,給自己私底下定過一些目標。這些目標從來沒對別人說過,所幸現(xiàn)在慢慢實現(xiàn)了,也想和大家講來聽聽。
前一段接受《職場》的采訪,問到我一些關于2009年目標的問題。這不由得激發(fā)我想起自己六七年前剛來內地工作時私底下給自己定下的那些目標,這些目標從來沒對別人說過,所幸現(xiàn)在慢慢實現(xiàn)了,也想和大家講來聽聽。
當時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希望我在位的時候,我們的營業(yè)額要能破百億,我們的投放量要破百億。當年,“我們”指的只是傳立這一家公司,而到2007年這個目標實現(xiàn)的時候,這個“我們”已經(jīng)不再是傳立一家,而是指包括傳立、競力、邁勢、尚揚等4家媒介代理機構和凱帝珂廣告的群邑集團。
第二個目標是,我希望能夠完全用中文來開管理委員會,這個目標,在去年年底的北京管理委員會上實現(xiàn)了。我一直在努力地做本地化。現(xiàn)在,作為高層定時溝通會議,我們的管理委員會里的高層已經(jīng)絕大部分都是用普通話——用母語和我們溝通的人。會議上只有兩個人是“老外”,他們有單獨的翻譯。
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數(shù)年前,我們都是用英文開會,外派人士居多。公司就像聯(lián)合國,越是資深的位子,越都是外派人士。但現(xiàn)在,我們的本土管理人才正在成長上來。這正是我的目標。
當年的目標反映了當年的自己。現(xiàn)在想想,我還是很高興自己當時在這樣一個充滿雄心壯志卻又理智、明確的狀態(tài);當時的目標,也既沒有太多花架子、緊鎖公司效益發(fā)展,同時又包含個人的理想——為“我們”——本土的管理人才做事情。我很高興我始終聚焦在這兩點上,我們從來沒有走彎路,也從來沒有忘記“我們”是誰。
現(xiàn)在,這些目標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作為一家集團的CEO,新的目標又浮現(xiàn)在心里,并且還有老目標的思路和熱度。
現(xiàn)在是我職業(yè)生涯的第19年,我想在職場頂多也就再有15年。我考慮最多的是接班人的問題。實際每做到一個新位置,我都會想這個問題,因為想好“頂替”自己的接班人是誰,才能騰出身來進一步上行。不過,現(xiàn)在我想的更多的除了可以直接接班的同事是誰,還包括下下任的CEO在哪里,這是一個人才梯隊。我們已經(jīng)排好了這個人群,并且一直不斷地培訓他們。
我另一個思考的是公司機制。我們已經(jīng)在中國發(fā)展十年,應該在公司內部設立什么樣的管理機制,讓公司繼續(xù)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都沒有問題?在過去十年,群邑獲得了飛速的成長,在這種速度下,到底什么樣的機制才是適合的?我覺得我們集團的獨特性在于我們是用機制在運作——如果我今天不做CEO的職位,換一個新的CEO,如果他是在這個機制下長大的,那么他會接班接得很順利,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變動而影響整個公司的發(fā)展。
記得在上次采訪最后,對我2009年的目標的回答可能有點兒文不對題,說的是:我的目標是希望群邑能夠在五年之后破兩百億。姑且把這個回答看成是一個CEO回答目標之類問題的代表吧——我們想事情要求很具體,但是每一個目標,都是以五年、十年的跨度去想的。這一點,有點兒像下棋。
開闊胸襟的“斑馬學”
沒學過談判的人,他只會看到白馬(全贏)或黑馬(全輸);學過談判的人,則追求的是“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要的是斑馬。
這十二期的談判專欄希望與大家討論談判的基本概念和藝術。第一篇,就先從很多人心中潛藏的問題開始吧——如何克服談判的心理障礙。
首先,需要了解談判的本質。談判不是打仗,也不是爾虞我詐地勾心斗角,它只是一個共同的決策過程;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解決爭端的藝術。尤其在今天這個多元的社會里,人們愈來愈勇于主張自己的立場、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發(fā)生沖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也就變成人人必須學習的藝術。各階層的主管不必說,采購人員、銷售、客戶服務,甚至研發(fā)部門也需要學談判。
為什么看起來最少跟人打交道的研發(fā)部門也需要學談判呢?一家大公司的副總告訴我:研發(fā)部門往往只會跟儀器打交道,人與人溝通的技巧似乎已逐漸開始退化。尤其研發(fā)人員多是高學歷,誰也不服誰,還有時候,業(yè)務同仁接了訂單回來,希望研發(fā)部門趕一下,研發(fā)部門也有很多理由不配合。副總對此很苦惱。
談判本來就分“對內談判”與“對外談判”。部門之間的談判、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包括上面所舉的研發(fā)部門的例子都屬于對內談判。不要小看對內談判,內部的沖突如果不盡早解決,直接危害的是公司對外的作戰(zhàn)能力。
有人問我可不可以不要用“談判”這兩個字?我說當然可以。如果你覺得用談判兩個字太肅殺,大可用溝通、協(xié)商、咨商,甚至合計合計、研究一下,任何提法都可以,不要受文字束縛,重點是你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前面講過,談判不是打仗,所以也不是“耍詐”,它只是一種和平解決沖突的方式,所以談判是最不自私的學問。它是可以教給你的對手一起學習的。最好大家都來學談判,這樣沖突才能比較快地用文明的方法解決。還有,記得,談判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動作。所以談判的進行,一定有時問的縱深:有的局需要慢慢布,有的互信需要慢慢累積,對方對談判結果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也需要在談判過程中通過提出“對案”的方式,慢慢讓他知道,或慢慢教育他:他原先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只要他回歸現(xiàn)實,談判就比較好談。
沒有學過談判的人,腦子里經(jīng)常想的是全輸或全贏:學過談判的人,腦子想的是中間地帶。也就是沒學過談判的人,他只會看到白馬(全贏)或黑馬(全輸),學過談判的人,則追求的是“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要的是斑馬。贏不全贏、輸不全輸,不只是談判的技巧,更是做人的素養(yǎng)。它的重點,是要讓對方敢輸。這樣談判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那談判可不可能雙贏?當然可能,因為贏的是不一樣的東西。比如我在你家附近開超商,為了招徠顧客,我把開幕期間的價錢定得很低。于是作為顧客,你贏了,贏的是便宜的售價,但作為一個商人,我也贏了你們住戶對我的信任與接受度。這就是雙贏。當然,真正的談判遠比這要復雜,這時要達到雙贏,就必須先造勢,勢造出來后,后面就比較好談了。
也有人問我:談判有沒有理論?還是得全憑機智,隨機應變?談判是有理論的。應該是這樣講,談判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科學講的是“怎么做”(how),藝術講的是“什么時候做”(when)。只有“怎么做”的學問是單薄的,必須加上“時間”的維度,曉得時機的拿捏與談判步伐快慢的掌控,這樣談判才會有厚度,才能在立場上微調,也才能收放自如。
“亂世”出英雄
“亂世”之下,我們該如何優(yōu)雅地過冬?或者索性讓亂世成就我們變成英雄。
有朋友說他們單位元旦放一周的假,語氣中帶著一絲的無奈。在裁員這個“長假”通知單隨時會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近在眼前的各種假期怎么也提不起大家的情緒。在經(jīng)濟危機下,人人自危。難道我們就得“忍辱負重”地過日子。以低調不能再低調的姿態(tài)說明我們在認真地工作。不要裁掉我?
簡單的八要八不要,不是清規(guī)戒律,而是參照條款,或許我們也可以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度過這個寒冬。
對業(yè)務,要真才實學,不要濫竽充數(shù)如果日子太平,南郭先生還可以渾水摸魚,一旦要真刀真槍打拼了,他就只能連夜出逃。我們想要在危機中生存,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我們的職場價值,才能經(jīng)受得住一切考驗,包括金融危機給企業(yè)帶來的裁員壓力?,F(xiàn)在是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可替代的”時候了。
對危機,要冷靜自信,不要悲觀埋怨相信大家都知道半杯水的寓言??鞓返娜撕涂鄲赖娜藢Π氡膽B(tài)度完全不同。結果,快樂的人幸福,苦惱的人“坐以渴斃”。如果聽到金融危機、企業(yè)裁員一些風吹草動的信息就整天緊張兮兮,反過來耽誤工作,效率降低,豈不是正成了裁員的對象?
對調整,要以積極適應為榮,不要怨天尤人企業(yè)在面臨金融危機的時候首先做的并不是斷胳膊斷腿的絕對性裁員,而是健康“瘦身”的相對性措施,包括業(yè)務調整和人員的內部流動,也許會有相應的薪酬下調,短期損失不可避免,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不同崗位的輪換對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還是有好處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對漲薪,要業(yè)績說話,不要盲目攀比現(xiàn)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下,該不該提漲薪?如果你有實力證明漲薪是對公司、對個人雙贏的結果,你就應該去談。不過,在找老板之前先給自己一個理由。你必須向公司證明你值得加薪,而不是你需要加薪。最好的證據(jù)就是做到有備而談,拿數(shù)據(jù)和實例說明自己的業(yè)績,說服老板。
對上級,要領會溝通,不要強詞奪理在裁員危機到來的時候,事要做,人更要做。思考一下,如果在能力業(yè)績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隨時領會領導精神、溝通順暢。一個和你總別著勁,掌握生殺大權的你會先裁誰?職場中人只有與上級領導保持有效的溝通,產生良好的互動,方能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業(yè)績和安全系數(shù)。
對成績,要以適度包裝為榮,不要孤芳自賞俗話說“又練又說才是真把式”,職場人在平時要注意溝通和公關.讓同事和老板了解自己的付出和成績。這本身就是一個樹立個人品牌的過程,一個具有良好口碑的職場人,也是離危機最遠的人。
對能力,要不斷學習,不要吃老本一只會狗叫的老鼠“汪汪”地叫了兩聲。把本來嚇到老鼠的花貓給嚇跑了,可見學門外語是多么重要。在終身學習的時代,10年前的知識,有80%會過時,在企業(yè)裁員之時,知識陳舊、技能單一的人會首先被淘汰。由于業(yè)務萎縮。可能有些企業(yè)已經(jīng)開始減少工作時間,職場人平時盡“放電”忙工作,現(xiàn)在也許是一個充電學習、加強自身競爭力的時候。
對跳槽,要謹慎規(guī)劃,不要倉皇出逃找工作“隨大流”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工作是一個職業(yè)選擇、行業(yè)選擇和企業(yè)選擇的三維結合。其中職業(yè)選擇是基于個人的能力、興趣和性格特點,困人而異;行業(yè)和企業(yè)的選擇看的是發(fā)展?jié)摿Χ皇潜砻娴母∪A,即使現(xiàn)在受到危機影響的行業(yè)也有現(xiàn)金流充足、財報良好、具有“過冬”經(jīng)驗的企業(yè)。其實即使目前受影響比較大的行業(yè),也正是大魚吃小魚、強者愈強、行業(yè)淘汰的過程,企業(yè)在淘汰人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有招聘人才的換血需求。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無論是企業(yè)還是職場人,如果雙方都能做到不拋棄、不放棄,我們堅守的必定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雨天讓獵頭為你送傘
經(jīng)濟形勢不好,又要如何才能讓只在晴天送傘的獵頭可以雪中送炭?
一個周末的陽光午后,我接到Arthur的電話。這個從來視獵頭為“蒼蠅”的家伙,居然跟我這個退休的老獵頭嘮叨上了最近的幾個由獵頭提供的工作機會。嗯,他從來不避諱自己曾經(jīng)對獵頭的看法,他們總是在嗡嗡地騷擾著他和他團隊中的優(yōu)秀組員。
不過,時移事易。這次,蒼蠅似乎有了蒼蠅的用處。
Arthur畢業(yè)之后,在一家公司的研發(fā)部工作了7年,從初級開發(fā)工程師一直做到項目經(jīng)理,過手十幾個大項目,現(xiàn)在帶領8人的研發(fā)團隊。獵頭最近頻頻與他溝通,希望他考慮幾個外企研發(fā)主管的機會。不良經(jīng)濟狀況影響了Arthur公司的贏利,Arthur也想看看新機會,但最近大形勢不好,跳的風險可能比較大。
和以往不同,這次Arthur沒有斷然回絕。畢竟現(xiàn)在這個時候,還能有獵頭提供職位機會,本身就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他們的優(yōu)秀,同時,企業(yè)招聘成功付給獵頭的服務費多為候選人年薪的20%-30%。職位不緊急、不重要,企業(yè)是不會考慮獵頭的。
同時,我建議Arthur在與國際知名獵頭公司接觸時,要特別記下具體的顧問和聯(lián)系方式,以備不時之需。晴天的時候,最好也能為自己多準備幾把雨傘。但這個時候“全方面權衡利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跳之前最好遵循“等一等,再等一等,讓我們再看一下公司大形勢”的原則;走之前對老東家和顏悅色、留個活口——“東家,外面風大、雨大,我有去闖的心,真不成俺還回來繼續(xù)好好干”——也不失為在危機之下的一條自保之策。必要的時候,跟獵頭多溝通,讓他們幫助分析形勢,也是減少風險的保障。大部分時候,候選人入職3個月后,獵頭才能拿到全部服務費。所以,獵頭也希望候選人在新公司、新機會之下,能有個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最近,大家討論的話題都集中在經(jīng)濟形勢不好而導致的職位凍結、裁員、降薪等,那么是不是就沒有好機會了呢?Arthur也問過類似的問題。我與業(yè)內一些朋友也聊過,大家的觀點比較一致,那就是危機下,好的機會還是像以前一樣多,優(yōu)秀的候選人一樣搶手。
要知道,獵頭永遠只是晴天送傘,只會在我們不想“動”的時候提供一個個誘人的機會,讓我們心里總是癢癢。新的經(jīng)濟形勢之下,哪些行業(yè)、職業(yè)、職位、專業(yè)、背景的人仍然是獵頭追捧的對象,哪些又成為雞肋?獵頭們也正在重新定義“好企業(yè)”和“好候選人”。
全球經(jīng)濟形勢下滑的時候,有些靠輸血過日子的行業(yè)會立即受到影響。就互聯(lián)網(wǎng)而言,以前一些找不到實際贏利模式、只有些點子的公司,在金融風暴之下因為失去了VC的支持,日子都不好過。以前此類公司會請獵頭幫忙獵取高端人才給自己充門面以博得VC的好感。與此相對,網(wǎng)站內容實用有效、具高黏合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會挺過風暴并越來越好,這些企業(yè)是獵頭追逐的重點。或許,我們自己跳槽的時候,這個標準可以用來做參考。
“優(yōu)秀的候選人”的定義除了永久不變的學歷(一本名校)、背景出身(外企最好)、工作業(yè)績(干過很多大事),之外最近新增加的兩條“功利”選項是:功能性裁員之中的精兵強將和能幫企業(yè)應對風暴、盡快開創(chuàng)新局面。
“什么人都可以不招,好的銷售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要招進公司。尤其要關注同行業(yè)公司的優(yōu)秀人才。”這是某軟件開發(fā)公司總裁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的發(fā)言,他的話應該也可以代表企業(yè)的一些訴求和取向。當今,能為企業(yè)在短期內迅速創(chuàng)造價值、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人,將在危機之中倍受重視。
Arthur跟獵頭及新的工作機會正在逐步深入接觸中,如果順利的話,春節(jié)之后就能順利跳槽了。祝愿他能工作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