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揚棄和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以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是實現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揚棄和超越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保證,這主要表現為:(1)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深入地回答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2)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顛覆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大拜物教,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超越;(3)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人”,確立了現實的完整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
[關鍵詞] 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 A84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9)03-0004-0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現代市場經濟,更是新形態(tài)的市場經濟;它不僅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更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質的規(guī)定性,它已經揚棄和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以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是實現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揚棄和超越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保證。
一、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深入地回答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經濟體制。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之一。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涵。
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從本質上看是什么關系?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究竟應怎樣結合?這是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搞清楚的問題。
回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探索,一直是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探索的重要內容。盡管歷史上對二者的關系一直有爭論,但在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占主導的觀念是把社會主義實行市場經濟說成是搞資本主義。這對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和發(fā)展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和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現實,也使鄧小平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作為他理論思考的重大問題。他通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深刻認識到過去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真正搞清楚;而對社會主義再認識,最重要的就是要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發(fā)揮出它固有的優(yōu)越性。而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的事實,則促使他提出了用搞市場經濟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偉大構想。他在1979年就向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和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發(fā)出質問:“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薄笆袌鼋洕荒苷f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盵1]他在1985年又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fā)展生產力?!盵2]他還非常精辟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3]他在1987年又強調指出:“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fā)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盵4]他在1992年更有針對性地強調:“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盵5]“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6]可以這樣說,鄧小平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科學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第一人。首先,他作出重大判斷,形成理論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是從社會主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出發(fā),從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實際作用出發(fā),評價和選擇經濟體制的。第二,鄧小平探索到一個極富時代意義的重大思想,那就是社會基本制度如何實現有一個“具體做法”問題,即有個體制問題。他早在1962年就從歷史辯證法角度蘊育了這個重大思想,提出了“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的問題。第三,鄧小平對計劃和市場的屬性作出了科學的判定,即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它們本身沒有姓資姓社的區(qū)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可以運用。第四,一種社會基本制度要通過一定的體制來實現,而體制在運作過程中也總是和一定的社會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從而使不具有社會基本制度屬性的體制,呈現出了與之相結合的那個社會基本制度的特征。第五,鄧小平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探索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的核心點是,社會主義是目的,市場經濟是手段;市場經濟要為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服務,社會主義本質規(guī)定和制約著市場經濟的總體運行方向和目標;而市場經濟的歷史合理性在于它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本質具有正相關性;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優(yōu)越性,還在于社會主義既能為培育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提供制度保證,又能為抑制市場經濟的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負面作用在運行機制上不斷創(chuàng)造具體的制度和政策規(guī)范??傊卩囆∑綄ι鐣髁x與市場經濟關系的理論創(chuàng)新中,作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絕不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兩張皮,而是一個具有新質的大系統(tǒng),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一盤大棋,是新形態(tài)的現代市場經濟。
那么科學發(fā)展觀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進一步深入的回答,又表現在哪里呢?主要表現在,科學發(fā)展觀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關系的理解和把握,既堅持了鄧小平的歷史必然性,歷史合理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具體現實辯證法的維度,又進一步引入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維度,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態(tài)度、人民的價值的維度??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fā)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為誰發(fā)展、靠誰發(fā)展、發(fā)展成果如何分配,這是任何一種發(fā)展觀都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在為誰發(fā)展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一切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靠誰發(fā)展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堅持發(fā)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發(fā)展成果如何分配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堅持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發(fā)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產力和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形式和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果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不能在作為生產力和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形式和體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得到貫徹落實,那么科學發(fā)展觀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領作用就會流于空談。而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維度,有公平正義的維度,從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及其二者的關系。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方面的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币黄饦嫵傻纳鐣髁x本質的結構系統(tǒng),已經內涵著社會主義生產力屬于人民,發(fā)展生產力的成果歸人民所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也就決定了作為系統(tǒng)整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的人民性和人文內涵,即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目標,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長遠的最終目標,則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社會。這與作為系統(tǒng)整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是有本質區(qū)別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從實質上看并不是為人民而生產,并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并不是為了共同富裕,而是資產者為了資本增殖,賺取更多的利潤,占有更多的財富。因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tǒng)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彪m然在當代,世界市場的形成,已經使市場交換成為生產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區(qū)別“為人而生產”與為“市場利潤而生產”仍然帶有根本性。本質區(qū)別在于:以市場利潤為根本目的生產,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占有更多的財富,而不管借以賺錢的商品對于消費者的全面發(fā)展是否有益。而“為人而生產”,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利潤,根本和最終目的是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身心的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因此,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個利益主體,無疑都需要有經營利潤,都有自己正當合法的利益;作為系統(tǒng)整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的價值目標,并不排斥系統(tǒng)內部各個利益主體的合法利益,只是對他們起著制約、引導和統(tǒng)合作用。而且作為系統(tǒng)整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的價值目標與系統(tǒng)內各個經濟利益主體的利益追求具有正相關性:一方面,作為系統(tǒng)整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為人民的價值目標的實現,依賴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利益主體的合法利益實現,即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個利益主體合法利益實現為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利益主體的收益和贏利,恰恰要通過不斷滿足社會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方式來獲取;相反,如果通過損害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手段來獲取,則自身不僅早晚要受到懲罰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種正相關性、良性互動規(guī)律,一方面使社會主義的國家和政府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利益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并為其創(chuàng)造制度和政策、法律和文化的社會條件;另一方面也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熟的各利益主體,把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利益中來考量,并把利己與利社會、利人民的統(tǒng)一轉化為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定性,進而把利己與利社會、利人民的統(tǒng)一作為自身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正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統(tǒng)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系統(tǒng)功能不斷處于優(yōu)化狀態(tài)的主體保證。
二、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顛覆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大拜物教,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超越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的物化,所導致的物對人的支配,商品、貨幣、資本不僅成為目的本身,而且成為一種神秘的主宰力量,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而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產物的社會關系物化和三大拜物教必然造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物為本的市場經濟。
對資本主義三大拜物教,馬克思作了精辟的分析:拜物教的這種神秘的性質,“把各種有財富生產上的各種物質要素作為擔負物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品本身的屬性(商品),并且還更加顯著地把生產關系本身也轉化為一個物品(貨幣)。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態(tài)都不免有這種顛倒。但是,說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tǒng)治的范疇,它的決定的生產關系),這個荒唐的顛倒的世界就會更加厲害得多的發(fā)展起來”。[7]“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guī)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盵8]。
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多重顛倒的、著魔的、以假象遮蔽本質的偽世界中,“所有的東西,無論是不是商品,都要轉化為貨幣。一切東西都成了可以買賣的。流通成了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盵9]貨幣是資本主義社會通向社會現實的唯一道路。在這個偽世界中,人也被折騰得迷魂顛倒,也在鬼使神差地瘋狂追求著一種虛幻的本質,一種異化的本質——金錢。金錢在統(tǒng)治著社會,物在支配著人,個體人也似乎在為金錢而活著,變成了“官能性的人”,成了掙錢——消費的機器?!爱斪髻Y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便是資本的靈魂?!盵10]而工人則成了無生命的勞動力工具。作為資本的人格化的資本家,實際上不是作為真實存在的主體意義上的人,而是作為資本追逐利潤而活躍著?!百Y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盵11]這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邏輯,也就必然賦予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以物(商品、貨幣、資本)為本的本質特征,即以商品、貨幣、資本為本的本質特征。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給人們生存境域所造成的這種物化和異化狀態(tài),正是鄧小平提出要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深層的歷史根據,就是說我們搞的絕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照抄照搬或翻版和克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是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態(tài)的市場經濟。以科學發(fā)展觀來透視這種本質區(qū)別和超越,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物為本的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以人為本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超越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深層的歷史和制度基礎:一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已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性矛盾轉變?yōu)榉菍剐悦?;二是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已由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轉變?yōu)閺V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三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取代了資本統(tǒng)治一切的私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四是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生產目的取代了資產者最終為資本增殖,賺取更多利潤、占有更多財富的生產目的。
然而,勿庸諱言,盡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商品和貨幣關系本質上都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經濟手段,但由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理解不到位,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還不完善,由于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市場秩序還不健全,由于市場規(guī)律作用的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沒有得到有效抑制,也由于市場萬能論的影響,使某些人迷失于馬克思所揭示和批判的拜物教的迷陣,迷失現象而忘記本質,以至于重物輕人,重經濟數字輕人的生活質量,重物質利益輕精神價值,重市場精英輕人民大眾,產生膨脹和神化經濟價值的GDP崇拜,產生神化等價交換原則的市場萬能論,產生物欲膨脹的拜金主義熱,產生以物為本、以錢為本的傾向。這就是說,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需要正視和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果對這些矛盾和問題缺乏清醒的認識,缺乏解決的得力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證,缺乏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精神和文化支撐,那就仍有可能誤入歧途,出現一個背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市場社會。對此,鄧小平有深深的警覺和思考,他反復強調一定要堅持發(fā)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要一起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軟;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猶如一座價值燈塔,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更健康完善地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它進一步明確具體地回答了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為了什么?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力量是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怎樣發(fā)展?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具體的多層次的人文內涵,揭示了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人與物、價值與科學的辯證統(tǒng)一性: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利用好商品貨幣的手段,又要使商品貨幣為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人民幸福服務;既要遵循價值規(guī)律,又要堅持在國計民生、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下利用價值規(guī)律;既要堅持通過市場搞活經濟發(fā)展生產力,又堅持生產力發(fā)展的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不能把人民需要滿足和幸福的指標片面地歸結為經濟價值的實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堅持和落實以人民利益為本,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本,又要關注和考慮每個公民個體利益和需要的差異性以及生活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既要發(fā)揮企業(yè)家、經濟和文化精英、富有階層的積極作用,更要堅定不移地把廣大工人階級和農民群眾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力量。為了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要堅持發(fā)展的人本化、理性化和生態(tài)化,實現發(fā)展的可持續(xù)與環(huán)境保護、資源可持續(xù)的有機統(tǒng)一;為了保證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把效率與公平的和諧統(tǒng)一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guī)則和重要特征。這樣就能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正確處理人與生產、人與物、人與自然、人的需要與發(fā)展、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文化需要、社會群體需要與個體需要、效率與公平等關系,提供了具體的價值和科學有機統(tǒng)一的指針,從而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堅持馬克思對于商品貨幣關系所帶來的物化現象的批判,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以人為本原則,克服以物為本、以錢為本的傾向,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價值與科學的有機統(tǒng)一。
三、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人”,確立了現實的完整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
18世紀英國的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亞當#8226;斯密在《國富論》中,把所謂“經濟人”的人性本惡作為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把個人利己主義的利益追求作為人的經濟行為的基本動機。由此“經濟人”假設,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其實,“經濟人”假設,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人的社會關系的物化,與人的本質異化為商品和貨幣的幻象,與以物為本是正相契合的。由此才能把人的屬性與商品貨幣的屬性統(tǒng)一起來,才能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統(tǒng)治有人的本質根據,才能使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合理化。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什么會出現馬爾庫塞所剖析的單向度的人?為什么會出現物的世界增殖與人的世界的貶值的孿生現象?為什么人們在情感和心理上都有深深的壓抑感、殘缺感,感到精神的失落和生存意義的迷茫?從人的本體存在意義上講,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把人的完整存在抽象為單一的經濟屬性,并把這種單一的經濟屬性賦予商品、貨幣、資本的人格內涵,而商品、貨幣、資本則成了人的異化本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超越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所謂“經濟人”。而科學發(fā)展觀則更明確地回答了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人應是什么樣的人,指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本質關系。
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不是匍匐在商品貨幣腳下的低聲下氣的人,不是被抽象為只有單一經濟屬性的非現實的人,不是在人與經濟之間被顛倒成手段而成為利潤工具的人。以人為本的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以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為本,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人作為物質性存在與精神性存在的統(tǒng)一體、自然性存在與社會性存在的統(tǒng)一體,作為以社會實踐為其生存方式的人,決定了人是現實的完整的社會人,決定了人的需要的全面性,決定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活動的人,不是概念化的人,不是那種在理論上被抽象成只有單一屬性的人;而是現實的人,是既具有物質屬性、又具有精神屬性,既具有經濟屬性、又具有政治和文化屬性的完整的社會人。在他們身上,不僅承載著經濟利益訴求,而且承載著倫理道德訴求、責任義務訴求、心理情感訴求、理想信念訴求。那種對人進行所謂市場領域和非市場領域的“劃界”,主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人只是經濟人,而在政治、文化、倫理、精神等社會生活中的人才是“社會人”,是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所必然形成的表象思維硬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其實,任何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人,就其真實本質和屬性來說,都是現實的完整的社會人,如果硬要把他們抽象為只具有經濟屬性的“經濟人”(單向度的人),那就必然造成人的發(fā)展的片面和扭曲。這也正是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人的最本質最深層的生存處境。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確立了現實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現實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制度經濟,還是道德經濟、人格經濟。法治、制度規(guī)范、道德、人格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它們的有機整合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秩序。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所謂“經濟人”,與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秩序是格格不入的。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確立了現實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同時也賦予了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現實的社會人的實實在在的責任和使命,賦予了每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所應具有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秩序相契合的基本價值和道德準則,那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既是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現實社會人的做人之道,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謀利之道、發(fā)展之道。這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的生財之道與做人之道的統(tǒng)一一脈相承。如《大學》所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币獙崿F現實的社會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真實主體地位,還需要每個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現實社會人都能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則是每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概括地講,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把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矛盾和問題的基本要求;要把統(tǒng)籌兼顧作為處理和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方法。
注釋:
[1][3]鄧小平文選[C].(2):236,250.
[2][4][5][6]鄧小平文選[C].(3):148,203,367,373.
[7]馬克思.資本論[C].人民出版社,1966(3):971.
[8][11]馬克思.資本論[C].人民出版社,1975(3):938,938.
[9][10]馬克思.資本論[C].人民出版社,1975(1):113-114,260.
作者簡介:趙甲明,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責任編輯: 李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