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麥克馬洪線”問題是中印邊界爭端中的重要問題。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對中印關系起到極大的破壞性作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政府堅持所謂的地理原則能論證“麥克馬洪線”的有效性。本文詳細分析了所謂地理原則的內涵,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明:所謂的地理原則論不但不能論證“麥克馬洪線”的有效性,而且是導致中印邊界沖突和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
[關鍵詞]中印邊界 麥克馬洪線 地理原則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和印度因邊界問題發(fā)生邊界沖突和戰(zhàn)爭。這些事件的發(fā)生有復雜的原因,但當時印度政府堅持地理原則能先天決定“麥克馬洪線”是有效邊界,無疑起到極壞的作用——不但引發(fā)了中印之間的第一次武裝沖突,而且直接導致了1962年的邊界戰(zhàn)爭。
本文對當時印度政府的上述觀點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從歷史的借鑒中找到并吸取一些有益于中印兩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經(jīng)驗和教訓。
一、印度政府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所謂地理原則的提出及內涵
中印邊界是否早已確定,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印邊界爭端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中印之間的一個根本分歧。
在中印邊界爭端中,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是:“中印邊界是從未經(jīng)過正式劃定的。在歷史上,中國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間從未訂立過有關中印邊界的任何條約或協(xié)定。從實際情況看,雙方在邊界問題上也存在著某些分歧。”但當時的印度政府卻不這樣認為。
印度政府曾長期主張:包括“麥克馬洪線”在內的中印邊界,是“人所共知和確定了的界線”;印度“出版的地圖上所劃的邊界是具有基于地理、傳統(tǒng)和條約的充分權威性的”;“鑒于所有這些事實,印度政府不能同意必須舉行談判,達成新的協(xié)議,來重新確定中印邊界”。
從表面看似乎印度認為,包括“麥克馬洪線”在內的中印邊界,既有條約依據(jù),又有地理和傳統(tǒng)依據(jù),因而才是確定了的。而事實并非如此。印度又說,其主張的中印邊界是“以習慣和傳統(tǒng)為基礎的”,“并且多少世紀來一直是眾所周知的”,而“眾所周知的……習慣邊界,就是規(guī)定了的,不需要進一步的或正式的規(guī)定”。“這條傳統(tǒng)邊界本身就是有效的,無需進一步或正式規(guī)定?!?/p>
這樣,印度政府為堅持“麥克馬洪線”是已定邊界,至少設下了兩道防線——只要能論證“麥克馬洪線”有條約依據(jù)或是眾所周知的習慣邊界,就可以論證其有效。但印度政府事實上仍不得不去尋求地理方面的依據(jù),并為此提出了地理原則可以先天決定“麥克馬洪線”是一條正式邊界的觀點。
印度政府所謂的地理原則,是指以分水嶺或山脊等地理特征為界的原則,有時又被稱為分水嶺原則。印度認為:根據(jù)這一原則,中印邊界是可以先天決定的。印度政府的這一原則,是在其同中國政府關于“何謂劃定的邊界”的爭論中明確提出的。
中印關于何謂劃定的邊界是有分歧的。印方在1960年的官員會談中提到:“印度方面不能接受中國的論點:只有經(jīng)過外交交涉加以規(guī)定并且在地面上共同標定的邊界,才能認為是劃定的邊界?!庇《日J為:“劃定是一個關于形成被承認是分開兩個國家的精確邊界線的一般名詞。劃定的過程和方法,因歷史情況而各異??梢允窃诘貓D上劃定,可以是在地面上標定,可以在敘述性發(fā)言中指出沿邊界線各轉折點的經(jīng)緯度或明顯特征的形式精確地定界,也可以由一項經(jīng)談判達成的體現(xiàn)協(xié)議規(guī)定邊界的雙邊文件加以正式劃定。但是除所有這些之外,邊界也可以通過歷史過程劃定,而同印度和中國之間這類傳統(tǒng)邊界有關的,正是這種歷史劃定的過程?!边@里印度提到五種劃定邊界的方法,但認為和中印邊界有關的只有一種,即通過歷史過程劃定的方法。印度認為:通過歷史過程劃定的邊界,就是正式邊界。
印度認為:通過歷史過程劃定的邊界,是指“根據(jù)一個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后來又經(jīng)過數(shù)世紀的習慣、傳統(tǒng)的承認過程而加以認可的”邊界;這種邊界并不依賴正式的協(xié)定,因為“正式的協(xié)定,對人為的邊界來說雖是重要的,但對于一條基于自然特征并且已在傳統(tǒng)上得到承認的邊界則是可有可無的”。印度認為:在歷史劃定的過程中,鮮明的地理特征可以先天決定兩國間的邊界?!爸袊矫鎲栍》绞欠裾J為邊界是先天決定的。在某種意義上,答復是肯定的?!薄凹热坏乩砩系膶嶋H情況在有人類居住之前就存在著,那么邊界就只是在那些地理特征清楚并在兩國間提供出一條自然分界線的地方,才是先天決定的?!痹谟《日磥?,最鮮明的地理特征是分水嶺或山脊,而“麥克馬洪線”就是沿分水嶺或山脊的。
尼赫魯1959年3月22日給周恩來的信說:“傳統(tǒng)的疆界是遵循以喜馬拉雅山脈峰頂?shù)姆炙畮X為界的地理原則的”,“麥克馬洪線”是沿“天然分界線喜馬拉雅山脈的峰頂走的”。在1960年的會談中,印方又說:“地理特點通過歷史過程來決定傳統(tǒng)習慣邊界的形成,歷史的證據(jù)傾向于確認而不是否定山區(qū)的傳統(tǒng)邊界中顯而易見的地理原則?!薄胺炙畮X往往是決定其兩側居民定居的界限,并形成兩國人民間的邊界?!薄坝《鹊倪吔缇€是基本上統(tǒng)一,絕大部分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由分水嶺原則所提供”;“中國的邊界線是不能根據(jù)任何地理原則予以說明的,而地理事實和原則卻確定了印度的邊界線”。⑥然而印度也不得不說,“他們并沒有聲稱分水嶺的觀念是一個劃定邊界的既定原則,更不是唯一的原則”。而且印度也知道中國的觀點是:“邊界是通過數(shù)千年歷史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并不是由抽象的地理原則構成的?!挥性谝獙吔缇€進行劃定或標定的時候,印度所提的問題(指按分水嶺劃界)才會是有關的。”但印度實際上仍認為地理原則是劃定中印邊界的既定原則,是劃定邊界的首要原因,認為“在其他各項討論題目下提出的證據(jù),確實必須十分有力,才能說明這種罕見的違反基本地理原則的情況”。
印度政府的邏輯是:眾所周知的傳統(tǒng)邊界就是正式的邊界;在歷史劃定的過程中,鮮明的地理特征,如分水嶺或山脊,往往會先天決定傳統(tǒng)邊界的形成;于是鮮明的地理特征就往往會通過歷史過程劃定兩國間的正式邊界;“麥克馬洪線”剛好在“往往”的范圍內而被鮮明的地理特征決定為中印之間的正式邊界。
為什么鮮明的地理特征往往會通過歷史過程劃定一條傳統(tǒng)邊界,從而使之能按印度的邏輯最終決定一條正式的邊界呢?印度1960年2月12日的照會是這樣解釋的:“在山區(qū)的傳統(tǒng)邊界總是傾向于沿著主要的分水嶺,而不是依照任何其他的天然地形。這是因為,在所有可能的天然邊界中,分水嶺是最好的,它不會改變,而且易于辨認。在有一系列山脈的地方,往往是分水嶺,而不是別的東西,成為傳統(tǒng)的邊界,因為山兩邊的人民在定居時傾向于上溯到河流發(fā)源地為止,而不會越過它們。”印度在1960年的官員會談中又說:“當兩國為山脈所分隔而又沒有邊界條約或具體的協(xié)定時,傳統(tǒng)邊界往往傾向于沿著分隔流入兩國河流的主要流量的山脊而形成,這在目前已經(jīng)是國際習慣法中一條公認的原則。這一原則的內在邏輯是不言自明的。兩邊地區(qū)的居民不但傾向于定居在直到橫亙于當中的屏障為止的地帶,而且希望和求取保有對該流域的控制?!?/p>
二、地理原則不能論證“麥克馬洪線”的有效性
能先天決定一條正式邊界的地理原則,如能得到公認,必將成為國際法上的創(chuàng)舉。但本文并非要致力于國際法研究,而只是想澄清一些事實。而事實是,“麥克馬洪線”并非沿分水嶺或喜馬拉雅山脈峰頂走的,因為喜馬拉雅山并非分水嶺,而喜馬拉雅山脈峰頂則難以精確認定,并與“麥克馬洪線”的走向多有不同。
(一)喜馬拉雅山不是分水嶺
喜馬拉雅山位于青藏高原南側,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50公里。它由一些平行山脈組成,從南到北主要分為西瓦利克山、小喜馬拉雅山和大喜馬拉雅山。這三條山脈又是由一系列山脈組成。喜馬拉雅山分為西、中、東三段,“麥克馬洪線”地處東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喜馬拉雅山雖山勢雄偉,但并非分水嶺,因為印度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都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以北。眾所周知,分水嶺是指“相鄰兩流域之間的山嶺或高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沿著其兩側斜坡注入不同的河流”;分水線是指“相鄰流域的分界線,通常是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顯然,喜馬拉雅山無法提供一條像印度主張的那樣能精確界定中印邊界的分水線。印度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北面的分水嶺是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如果按照印度所謂地理原則的“內在邏輯”——分水嶺“兩邊地區(qū)的居民不但傾向于定居在直到橫亙于當中的屏障為止的地帶,而且希望和求取保有對該流域的控制”,“分水嶺往往是決定其兩側居民定居的界限,并形成兩國人民間的邊界”——來推論,中印邊界或是到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上去找,不然就得去南亞次大陸上找。這顯然是荒謬的。其實,不但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游為森格藏布)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以北,而且其許多支流也穿越了喜馬拉雅山,“因此,喜馬拉雅山系對于河流水系,即使不考慮位于其北麓的雅魯藏布江,也不能稱之為天然分水嶺”。這一事實在印方描述所謂“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的“麥克馬洪線”時,也是無法回避的:“……穿過南乍布河,然后沿著大喜馬拉雅山脈的山脊,即西藏境內的加玉河和印度境內的卡門河、坎拉河和開魯河之間的分水嶺,向東和東北方向逶迤。此后,邊界穿過蘇班西里河,在馬及墩正南穿過雜日河,……然后邊界往東行,穿過迪亨河,上升到西藏境內的金多河和聾多河同印度境內的丹巴河及其支流之間的分水嶺?!缓筮吔缭诓煊缫阅蠋子⒗锾幙邕^洛希特河……”這里印度五次提到“麥克馬洪線”穿過或跨過某些河流,怎么能說它是沿分水嶺呢?
但印度仍堅持“麥克馬洪線”是沿分水嶺走的,那么印方如何自圓其說呢?印方給分水嶺下了一個新定義,認為:分水嶺是指“分隔流入兩國河流的主要流量的山脊”;這樣,盡管“河流經(jīng)常會切穿分水嶺”,但“這些山脈絲毫不會因此而不成其為分隔兩側大部分水流的分水嶺”。在此基礎上,印度就可以推論說:由于喜馬拉雅山北坡大部分水流流入了中國的雅魯藏布江或森格藏布,只有小部分經(jīng)由切穿喜馬拉雅山的河流,如薩特累季河和蘇班西里河等,流入印度的印度河或布拉馬普特拉河,因而喜馬拉雅山仍因為是“分隔流入兩國河流的主要流量的山脊”而“構成予人印象深刻的分水嶺”。印度對分水嶺的新定義如能獲得公認,無疑會成為地理學上的創(chuàng)舉。然而,這一新定義在現(xiàn)實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森格藏布和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本是同一條河流,而且它們的一些支流,如薩特累季河(在中國境內為朗欽藏布),即使根據(jù)印度主張的中印邊界也源于中國境內,這怎能分清哪一條是中國河流,哪一條是印度河流呢?既然這一點無法做到,又怎能弄清這一地區(qū)的大部分流量是流入中國河流,還是流入印度河流呢?澳大利亞地理學教授普列斯科特就曾指出:相反的流向是分水嶺的本質屬性,而印度卻給分水嶺下了一個“大部分水量流入兩國”的反科學定義,“這就很難理解,當同一條河流的流域,如蘇班西里河和洛希特河流域,為兩國所共有時,其水量又如何能計算得出來呢”。
印度在描述“麥克馬洪線”的走向時,也提到一些分水嶺。但這些分水嶺是指同一條河流(雅魯藏布江一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各條支流之間,甚至支流的支流之間的分水嶺。當然并非不能論及同一河流各支流間的分水嶺,但說這些支流間的分水嶺能為中印兩國提供一條可作為邊界唯一選擇的界線,則絕非事實。雅魯藏布江一布拉馬普特拉河有許多支流,因而在支流之間以及支流的支流之間,會有許多并行的分水嶺。所以事實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麥克馬洪線……事實上沒有遵循印度一中亞分水嶺。反之,它是遵循著起源于該線以北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的主要河流的河谷之間的一系列分水嶺而劃成的。在麥克馬洪線的若干段,麥克馬洪和他的顧問們不得不在兩個或更多的分水嶺線之間進行選擇。具體確定麥克馬洪線并沒有什么必然性,它是一系列英國決定的結果……”“因此很難避免這樣的結論:麥克馬洪線的走向是一些任意決定的結果,印度政府力圖用一個統(tǒng)一的分水嶺原則把這種任意決定掩蓋起來?!?/p>
事實上印度強調統(tǒng)一的分水嶺原則,不但力圖掩蓋當年英國對分水嶺的“任意決定”,而且也要掩蓋其對中國領土的“任意要求”。這不僅體現(xiàn)在印度對“麥克馬洪線”的態(tài)度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其對中印邊界西段的態(tài)度上。在中印邊界西段,印度根據(jù)這種任意選擇的分水嶺,即同一條河流各支流間的分水嶺,競把邊界劃到南亞印度河和中國塔里木河分水嶺(喀喇昆侖山)北面的昆侖山上,把屬于喀拉喀什河(塔里木河支流)流域的阿克賽欽也說成是印度領土。印度甚至把英國將中印邊界由喀喇昆侖山推進到昆侖山的過程,說成是不斷“發(fā)現(xiàn)邊界”的過程。③如果按照這一邏輯,中印之間根本無法確定一條固定的邊界,因為印度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分水嶺”而發(fā)現(xiàn)新的邊界。
(二)喜馬拉雅山并不存在一條可作為中印邊界唯一選擇的山脊
盡管有給分水嶺下的新定義和對分水嶺的任意決定,印度仍無法在“以分水嶺定界的原則”上自圓其說。因此,印度在提及分水嶺的同時,又用了“峰頂”、“山脊”等更不易界定的地理概念,說“麥克馬洪線”是沿“喜馬拉雅山脈的峰頂走的”,“分界線應當同……山脈的山脊一致”。
相對于山麓的傳統(tǒng)邊界,籠統(tǒng)地說“麥克馬洪線”沿山脊或峰頂并無不妥。但說這條線是被一條完整的山脊精確界定了的天然分界線,則絕非事實,因為喜馬拉雅山并無一條獨一無二、連續(xù)不斷且界限分明的山脊。首先,寬達數(shù)百公里的喜馬拉雅山(大喜馬拉雅山就寬約50~90公里)是由一系列山脈組成的,也就是說有許多條山脊,因而無法說哪一條山脊應成為獨一無二的邊界。其次,雖然從理論上說喜馬拉雅山存在一條主山脊,即海拔最高的山脊,它可以確定一條獨一無二的線,但由于這樣的一條線和地面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也往往會像按分水嶺劃界一樣荒唐。按最高山脊來劃界將會把印度也承認是屬于中國的錯那、墨脫和察隅等地的部分地區(qū)劃歸印度,因為不但東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處在這些地區(qū)的北面,而且當?shù)氐淖罡叻逡苍谒鼈儽泵?。再次,即使按主山脊來劃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一條線在地面上也無法精確認定。雖然喜馬拉雅山是由總體上呈東西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但由于其南坡地區(qū)降水豐富,南北高差懸殊,因而地表被流水或高山冰川切割得非常嚴重,許多河流或冰川切穿喜馬拉雅山,形成大量深邃的河谷或峽谷(較大的河谷或峽谷多呈南北走向)。這使得組成喜馬拉雅山的任何一條山脈都變得支離破碎?!胞溈笋R洪線”所在的東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地表被切割的現(xiàn)象更為明顯,甚至出現(xiàn)了許多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脈。這樣在地面上尋找一條明顯呈東西走向的、連續(xù)的山脊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主山脊也不可能提供一條明顯呈東西走向的、連續(xù)不斷的線。
(三)喜馬拉雅山南麓更具有鮮明的地理特征
印度主張的以地理特征劃界的地理原則,實際上是“自然邊疆”學說的核心內容。而“自然邊疆”學說是侵略者的理論,是希特勒等人慣用的邏輯,無須本文進行批駁。但本文仍要指出一個事實:即使按以鮮明的地理特征為界的地理原則,印度在中印邊界爭端中也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具有鮮明地理特征的并不是“麥克馬洪線”,而是中國主張的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走的傳統(tǒng)邊界。這對不了解當?shù)氐匦蔚娜藖碚f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對了解當?shù)氐匦蔚娜藖碚f則是自然的結論。
致力于中印邊界問題研究的英國學者蘭姆指出:“近年來曾就中印關系中的危機問題發(fā)表文章的作家中,能夠對喜馬拉雅山脈的地形具有一種很清楚的概念的寥寥無幾,結果便對地理詞匯的意義產(chǎn)生了許多混淆?!倍麑τ《却未箨懕辈可絽^(qū)地形的描述是:“目前中國和巴基斯坦邊境上的這條分水線在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的地理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實際上是一道把旁遮普和新疆西部這兩個地勢低伏和人口相對稠密的地方分隔開來的分界墻的墻頂。再向東行,印度北部的山嶺屏障就不再是這種界限分明的分水嶺了,因為它并不像是一道墻,倒像是一個很高的平臺倒塌下來的邊緣。……河流從高原向下流往山下的平原,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恰恰就是穿過這些邊疆山脈的山脊?!边@說明蘭姆也認為喜馬拉雅山不是分水嶺,因而他不會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的”。蘭姆認為,東喜馬拉雅山“山麓一線顯然有最清晰的地理特征?!⑺_姆·喜馬拉雅山‘像是從河谷里’升起的‘一座城墻’”。馬克斯韋爾在談到東喜馬拉雅山時也說:“這些山都自平原突然隆起,陡峭上升直抵西藏高原?!?9世紀70年代,英國在描述當時作為印度東北邊界的“外線”時說:“沿山麓一條可以辨認得出的線直到尼扎姆加特?!边@都說明,東喜馬拉雅山南麓更具有鮮明的地理特征,因為這里有一條輪廓分明的天然分界線。二戰(zhàn)后期,一位英國官員在提到“麥克馬洪線”時也說:“雖然這條線在地圖上看來還不錯……然而事實上它不是天然分界線,而沿著平原的邊界倒是天然的邊界?!?/p>
由此可見,印度一再強調的地理原則并不見得對其有利。
三、地理原則是導致中印邊界沖突和邊界戰(zhàn)爭的一個直接原因
當無法用分水嶺或山脊來解釋其主張的邊界時,印度又用了其他更為模糊的地理概念,如“自然的特點”、“地形”、“地理形勢”等,甚至認為可以據(jù)此對“麥克馬洪線”進行有利于印方的修改。這使中印邊境出現(xiàn)了危險的局勢,盡管中國在邊界問題解決前愿意視“麥克馬洪線”為雙方的實際控制線。
(一)“地理原則”和朗久沖突
在原圖上,“麥克馬洪線”在幾個地區(qū)也偏離了該圖所標的最高山脊,其中就包括朗久所屬的馬及墩地區(qū)。為了把藏族朝拜雜日神山活動的起點馬及墩留在西藏境內,“麥克馬洪線”離開山脊向南拐了一個約三十公里的彎,這一段并沒有沿什么地理特征,然后又同北面的山脊會合。1959年印度軍隊進入該地區(qū)后,他們感到把邊界定在緊靠馬及墩村南側的雜日河,要比該河以南約三公里處的“麥克馬洪線”更為可行。于是印度便把河谷這邊的朗久視為印度領土并在那里設立了哨所。1959年6月22日,中國為此向印度提出抗議。而印度6月27日的照會竟說:“印度政府一向嚴格遵守著印度和中國西藏地方之間的傳統(tǒng)邊界。這段傳統(tǒng)疆界同所謂麥克馬洪線是吻合的?!薄袄示迷隈R及墩以南,位于傳統(tǒng)國際邊界的印度這一邊?!?959年8月25日,印度軍隊在朗久向中國軍隊開槍,從而導致了中印邊界上的第一次武裝沖突事件。中印邊境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朗久沖突發(fā)生后,印度竟指責中國“蓄意侵略印度領土”。中國則力圖向印度澄清事實,指出:“印度政府提出的印度同中國西藏地方東部的所謂傳統(tǒng)邊界,即所謂‘麥克馬洪線’,……從來沒有為中國政府所承認過,當然不能被認為是合法的。但是,即使按照這條英國人提出來的所謂傳統(tǒng)邊界的有關文件和地圖,朗久也毫無疑問地是在中國境內?!薄坝《溶婈牎竭^了英國和西藏地方當局秘密換文的附圖上標明的所謂麥克馬洪線,而且還越過了印度現(xiàn)行出版的地圖上所標明的邊界線,這條線據(jù)說是所謂麥克馬洪線,但是,實際上在許多地方比所謂麥克馬洪線更加深入中國境內?!痹趯χ袊拇饛椭?,印度雖然一再強調“麥克馬洪線肯定地代表著從不丹東部邊界起到緬甸止的印度和中國西藏地方之間的邊界”,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印度地圖上在馬及墩地區(qū)所標的中印邊界同條約附圖稍有不同”。印度對這種差異的解釋是:“印度地圖上劃的實際界線只不過是根據(jù)確實的地形來體現(xiàn)這個地區(qū)的條約附圖。這是符合于既定的國際慣例的?!边@也就是說,即使是由條約規(guī)定了的邊界,印度也可以按照地理原則進行單方面的修改??陀^而言,在兩國進行聯(lián)合標界時,是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條約規(guī)定的邊界進行調整的,但這顯然要雙方同意才能進行。如果有:_方可以依據(jù)某些原則對邊界進行單方面修改,那么任何一條邊界都永遠無法確定。這必將造成更多的糾紛。因而不管朗久沖突中誰先開槍(中印有不同的說法),印度對“麥克馬洪線”的片面修改都是這一不幸事件的直接原因。而這樣的修改,最終又直接引發(fā)了中印邊界戰(zhàn)爭。
(二)“地理原則”和中印邊界戰(zhàn)爭
“麥克馬洪線”西端的一小段也不是沿山脊走的,而是位于克節(jié)朗河南面的山腰上。河北面的塔格拉山脊(塘格拉山嶺)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約五六公里處。印度堅持說“麥克馬洪線”是沿塔格拉山脊走的,但又不說其在此地根據(jù)地理原則對該線進行了修改,試圖以此來混淆視聽,從而達到向中國施加壓力的目的。
1959年8月,印度在塔格拉山脊東南端的兼則馬尼建立了哨所并同中國軍隊發(fā)生接觸。隨后印度向中國抗議說:“中國武裝巡邏隊在位于東經(jīng)91度46分、北緯27度46分的兼則馬尼地方侵犯了印度邊境?!薄案鶕?jù)傳統(tǒng)和條約地圖,邊界是沿著……塘格拉山嶺的。”同時,印度還威脅說,“印度保安部隊奉有指示,將抵抗侵略者,并可為此目的使用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武力”。1960年中印官員會晤時,印方對這段邊界的描述是:“印方邊界從東經(jīng)91°40’,北緯27°48’起沿著塔格拉(塘格拉)山脈的山脊走,并在大約東經(jīng)91°44’,北緯27°46’處穿過塔格拉山口?!比欢聦嵳珩R克斯韋爾所說:“印度聲稱條約地圖表明邊界在塔格拉山脊上,而兼則馬尼在印度境內,這純屬虛構?!薄胞溈笋R洪線”原圖根本就沒有標出塔格拉山脊和兼則馬尼,而且印度說這段邊界的西端在北緯27度48分,塔格拉山口在北緯27度46分,兼則馬尼在北緯27度46分,而原圖上“麥克馬洪線”在這里卻是沿北緯27度44.6分的緯線走的。在印度“陸軍的地圖上,塔格拉山脊和克節(jié)朗河都標明位于麥克馬洪線北”。
中國外交部1959年9月1日的照會批駁了印度對兼則馬尼的無理要求,并指出印度“不惜使用武力來阻止中國部隊進入這個地方”的決定“已在當?shù)卦斐蓸O為危險的局勢”。但鑒于此事發(fā)生在1959年11月8日中國提出維持現(xiàn)狀的建議之前,而印度又曾保證“在所有這些地區(qū)保持現(xiàn)狀”,中國為避免沖突,后來是把印度對兼則馬尼的占領當成現(xiàn)狀來看待的,而且為避免摩擦又撤出了塔格拉山脊南面的中國軍隊。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62年6月。
1962年6月4日,一支印度巡邏隊在兼則馬尼以西克節(jié)朗河南岸的扯冬建立了一個新哨所——多拉哨所⑦,從而擴大了對中國領土的占領,并破壞了其曾經(jīng)承諾予以維持的現(xiàn)狀。因而中國不得不做出反應。9月8日,中國軍隊在塔格拉山脊南面的領土上恢復了巡邏。而印度在9月17日的照會中卻指責中國軍隊“侵人印度領土,在這段邊境地區(qū)制造緊張”。9月20日深夜,印軍襲擊了克節(jié)朗河南面的中國哨所,造成中國軍人一死一傷,迫使中國軍隊退到河北面;中國為穩(wěn)定邊境局勢而沒有還擊。從此克節(jié)朗河又暫時成為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對上述事件,印度9月21日的照會競說“中國軍隊在這個地區(qū)向印度巡邏哨所進行無端侵略和肆意攻擊?!痹?月25目的照會中,印度又多次提到“塘格拉山嶺,即這一地區(qū)的麥克馬洪線”,并再次指責“中國軍隊不僅挑釁地越過麥克馬洪線,……而且肆意攻擊印度軍隊”,要求中國“立即指令它的入侵部隊……退回到邊境那邊即塘格拉山嶺以北的中國境內”。至于印度的軍事行動,印度則認為這“只不過是行使保衛(wèi)印度領土的合法權利”。中國10月6日的照會,一方面駁斥了印度對9月20日武裝沖突的說法,另一方面又指出:無論是根據(jù)“麥克馬洪線”原圖,還是根據(jù)印度現(xiàn)行地圖,扯冬地區(qū)都在印度主張的邊界以北。但印度根本無視這一事實,仍堅持中國必須從塔格拉山脊以南地區(qū)撤出,否則印度就將使用武力。
早在1962年9月9日,印度就決定以武力把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山脊以南地區(qū)趕出去。9月22日,印度又向其陸軍下達了書面命令,指示“一俟準備就緒,就應采取行動趕走……中國部隊”。至1962年10月,印度已在克節(jié)朗河地區(qū)集中了一個旅的兵力,并擺出進攻姿態(tài)。10月9日,印軍越過克節(jié)朗河,再次破壞了20天前剛剛形成的那條沿克節(jié)朗河的實際控制線,從而直接導致雙方軍隊在10月10日發(fā)生激烈沖突。14日,尼赫魯又公開聲稱已下令印軍采取行動驅逐塔格拉山脊以南的中國軍隊。印度不但堅持“麥克馬洪線”合法有效,而且還可以對該線按地理原則進行單方面的修改,并有權以武力驅逐該線以北的中國軍隊,只要印度認為中國軍隊在其主張的中印邊界以南就行。在這種情況下,中印邊境局勢根本無法控制,中國也已忍無可忍,退無可退。10月20日,中國被迫進行自衛(wèi)反擊,中印邊界戰(zhàn)爭爆發(fā)。
總之,印度政府為了堅持“麥克馬洪線”是已定邊界的立場,才求助于所謂的地理原則,提出鮮明的地理特征可以先天決定兩國間的邊界的觀點。但印度政府的這一做法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也經(jīng)受不住理論上的推敲和實踐的考驗。歷史已經(jīng)證明,對于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任何強加于人的做法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許多經(jīng)驗教訓是應該認真吸取的。
(責任編輯 毛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