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介紹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藝,重點介紹污泥脫水處理工藝及脫水機房組成、設備選型,并列舉帶式脫水機房和離心脫水機房的設計實例。
關鍵詞:污泥脫水;帶式脫水機;離心脫水機;污泥處理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09)12-0017-02
1污泥處理概述
在城鎮(zhèn)污水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泥,污泥最終處置前必須進行處理,目的是降低有機質含量并減少水分,使最終處置的污泥便于運輸和處置。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產生的污泥特性不同,主要有初沉池污泥、剩余活性污泥、化學污泥及生物濾池的腐殖污泥。初沉池污泥含水率一般為98%~96%,取決于初沉池排泥的操作,有機質一般在55%~70%;剩余污泥含水率一般為99.5%~99.2%,有機質一般在70%~85%;化學污泥是指混凝沉淀工藝(如化學除磷)中形成的污泥,其性質與采用的絮凝劑有關。
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典型的污泥處理工藝流程為:污泥→污泥濃縮→污泥消化→污泥脫水→泥餅→污泥處置。
各污水處理廠根據(jù)污水處理工藝不同、實際條件不同,采用不同的污泥處理工藝。目前,采用活性污泥處理工藝的城鎮(zhèn)污水處理采用較多的污泥處理工藝是:污泥→污泥濃縮→污泥脫水→泥餅→污泥處置。
污泥濃縮方法常用的重力濃縮、氣浮濃縮和機械濃縮。重力濃縮即設重力式濃縮池,池中設置柵條濃縮機,水力停留時間較長,一般不小于12 h,不宜用于生物除磷的污水處理工藝的剩余污泥處理。機械濃縮不設構筑物,占地小,常用的機械有帶式濃縮機、螺壓式濃縮機、轉筒式濃縮機等。若采用機械濃縮污泥,則在濃縮機械前設貯泥池,一般按30 min泥量設計,緩沖污泥泵和濃縮機械間的流量差值。污泥脫水是采用機械進行脫水。為了便于運輸,要求脫水后的泥餅含水率不大于80%。為了進一步減小占地,發(fā)展出污泥濃縮和脫水一體化的機械。
2污泥脫水機房設計概述
污泥脫水機房一般包括脫水間、泥庫、配電控制室等幾個功能區(qū)。
2.1脫水間
脫水間的布置主要取決于污泥脫水設備的選擇。脫水設備需根據(jù)污水處理工藝的要求、污泥脫水性質和當?shù)氐慕洕?、技術條件進行選擇。與脫水設備配套的設備有污泥進料泵、污泥切割機、泥餅輸送設備、加藥泵、絮凝劑制備系統(tǒng)等。一般的機械脫水系統(tǒng)流程如圖1。
2.1.1脫水機
污泥脫水機種類較多,主要有壓濾機、離心機、疊螺機幾大類,其中壓濾機分有帶式壓濾機和板框式壓濾機兩種類型。幾種脫水機特點如下:
①離心脫水機。離心脫水機目前國內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廠家可以生產小型離心脫水機,大型離心脫水機需進口,價格較高。其優(yōu)點是:脫水污泥餅含水率低,可達65%~80%;污泥回收率高,可達95%以上;沒有濾網,不堵塞;絮凝劑用量較少,沖洗用水量很少;占用空間小,安裝基建費用低;污泥脫水是在全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污泥散發(fā)惡臭氣味很少,衛(wèi)生條件較好;日常維護工作量較少。其的缺點:噪音大;如進泥濃度有變化需及時調節(jié)轉速與速差,受污泥負荷的波動影響較大;對運行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耗電量高,價格較高。
②帶式壓濾脫水機。帶式壓濾脫水機進入國內較早,國內有較多污水處理廠采用,且國內有較多生產企業(yè)。其優(yōu)點是:脫水效果好,出泥含水率70%~80%;國產化高,價格低;受污泥負荷波動的影響小;能耗低;管理控制相對簡單,對運轉人員的素質要求不高。其缺點是:易堵塞,為了防止堵塞,需不斷用水沖洗濾布,耗水量大;與離心機相比絮凝劑投加量較大,須配套沖洗水泵和空壓機,設備維護工作量較大,占用空間大,由于不能全封閉運行,衛(wèi)生條件較差。帶式壓濾機已發(fā)展出濃縮和脫水一體的機型,可節(jié)省污泥濃縮占地面積。
③板框式壓濾脫水機。板框式壓濾機國產化高,其優(yōu)點是:價格便宜,出泥含水率低,可達35%。缺點是:間歇式運行,占地面積大,維修頻率高,設備操作和維護工作量大,不能全封閉運行,衛(wèi)生條件較差。
④疊螺式脫水機。疊螺式脫水機是近年來在國內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設備。其優(yōu)點是:沒有濾布,不易堵塞,;耗電量低,耗水量少;噪音振動小;濃縮脫水一體化,占地面積小。其缺點是:價格偏貴,處理量小。目前,國內使用較多、有較成熟運行經驗的主要是離心脫水機、帶式脫水機和帶式濃縮、脫水一體機。
2.1.2配套污泥輸送設備
如污泥經濃縮池濃縮后,出泥含水率一般為97%~98%,污泥流動性下降,因此污泥進料泵一般選用單螺桿泵。
從脫水機出來的泥餅含水率進一步下降,一般為70%~80%,流動性很差,常用的輸送設備主要有螺旋輸送機、皮帶輸送機和單螺桿泵等。其中螺旋輸送機和皮帶輸送機均為敞開式的,污泥臭味易散發(fā)到周圍環(huán)境中,衛(wèi)生條件較差;若采用螺桿泵通過管道將脫水機出泥輸送到污泥料倉,可盡量減少污泥外露,污泥臭味散發(fā)較少,衛(wèi)生條件較好。若采用離心脫水機,脫水機前須設污泥切割機;若采用壓濾式脫水機,可不設污泥切割機。
2.1.3絮凝劑投加
剩余污泥在脫水前需加絮凝劑進行調理,以提高污泥的脫水效果。目前普遍采用的污泥絮凝劑為聚丙稀酰胺(簡寫PAM),其優(yōu)點是投加量少,污泥量基本不變,調質效果較好。PAM分為陰離子型和陽離子型,污泥調質常用陽離子型,按離子密度的高低又分為弱、中、強陽離子型三種。采用絮凝劑的類型和投加量須通過試驗確定,一般投加量為0.25~5.0 kg/t干固體泥。
由于絮凝劑投加量少,一般可選用成品一體式的溶解、配制系統(tǒng)。由于聚丙稀酰胺溶液粘滯性較大,因此加藥泵一般也選用單螺桿泵。絮凝劑投加點應盡量靠近脫水機,污泥加藥后立即進行混合反應,并進入脫水機,這樣脫水效果較好。
2.2泥庫
由于脫水后污泥的出路和運輸易受條件限制,造成不能及時外運,因此考慮在污水處理廠內設暫時存放場所,通??恐撍g設泥庫。泥庫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就地堆放泥餅,再用裝載車裝到污泥運輸車上;另一種是設污泥料倉,泥餅輸送至料倉,再由料倉自動卸料至污泥運輸車上。污泥料倉可為封閉式,衛(wèi)生條件較好,但存貯量較少;污泥堆場衛(wèi)生條件較差,污泥惡臭影響范圍較大。根據(jù)到污泥出路和運輸條件,考慮在白天運輸,一般可按貯存一天生產的泥餅體積設計污庫。
3帶式脫水機房設計
某污水處理廠帶式脫水機房設計如下:采用污泥帶式濃縮脫水一體機,機房平面尺寸29.4 m×13.9 m(包括泥庫)。在濃縮脫水一體機前設一座貯泥池,分兩格,按水力停留時間30 min設計,平面尺寸L×B=6.75 m×3.5 m,分2格,有效水深1.52 m,池高3.3 m;池內設1臺攪拌機。
3.1設計參數(shù)
剩余污泥量:污泥干重2800 kg/d;含水率為99.2%,流量400 m3/d;工作時間:16 h/d,時流量25 m3/h;脫水后污泥量:泥餅含水率≤80%,體積為14 m3/d;絮凝劑投加量:采用聚丙烯酰胺,投加量3.0~4.0 kg/t干固體。
3.2主要設備
設帶式污泥濃縮、脫水一體機2臺,1用1備,單臺規(guī)格為:帶寬1.5 m,處理能力25 m3/h,N=5.6 kW。
配套輔助設備(1用1備)有:污泥進料泵2臺,單臺流量25 m3/h,出口壓力0.2 MPa,N=5.5 kW;泥餅輸送泵2臺,單臺輸送量1.5 m3/h,出口壓力0.6 MPa,N=2.2 kW;絮凝劑制備系統(tǒng)2套,單套制備能力1000 L/h,溶液濃度0.1%~0.3%;加藥泵2臺,單臺流量2 m3/h,出口壓力0.2 MPa,N=0.55 kW;泥餅貯料倉2座,單座有效容積14 m3,直徑3.0 m。
3.3運行方式
污泥濃縮脫水機與剩余污泥泵協(xié)調運行,污泥濃縮脫水間的其他設備與污泥濃縮脫水機配套運行。
4離心脫水機房設計
某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脫水前設污泥濃縮池濃縮,離心脫水機房設計如下:
4.1設計參數(shù)
剩余污泥干重:7800 kg/d;污泥濃縮池出泥含水率98%,污泥體積為390 m3/d;日工作時間:14 h,時流量27.9m3/h;脫水后污泥量:泥餅含水率≤80%,體積為39m3/d;絮凝劑(聚丙烯酰胺)投加量:2~3.5 kg/t干固體
4.2主要設備
選用離心脫水機2臺,1用1備,單機脫水能力30 m3/h,電機功率35+11 kW。
配套輔助設備(1用1備)有:污泥切割機:2臺,單臺流量30 m3/h,電機功率3.0 kW;污泥進料泵:2臺,單臺流量30 m3/h,電機功率5.5 kW;絮凝劑配制系統(tǒng):2套,配制能力1000 L/h,溶液濃度0.1%~0.3%;加藥泵:2臺,單臺流量600 L/h,電機功率0.55 kW。泥餅輸送泵:2臺,單臺流量3 m3/h,電機功率4.0 kW;泥餅貯料倉:2臺,單座有效容積25 m3/h,直徑3.5 m。
4.3運行方式
離心脫水機與污泥濃縮池協(xié)調運行,其他配套輔助設備與離心脫水機協(xié)調運行。
5結 語
污泥脫水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減量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便于污泥外運和最終處置。污泥脫水機房設計關鍵在于脫水設備的選擇,需根據(jù)污水處理工藝的要求、污泥脫水性質和當?shù)氐慕洕?、技術條件進行選擇。污泥脫水機房設備較多,相應連接管道亦較多,在設計中需注意不同設備的處理能力相協(xié)調,及注意設備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使流程盡量流暢。
參考文獻:
[1] 侯春香.污泥脫水設備選型[J].市政技術,2001,(3):58-60.
[2] 王淦.臥螺離心機與帶式壓濾機的比較[J].工業(yè)用水與廢 水,2002,(1):36-38.
[3] 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給水排水設計手冊:城鎮(zhèn)排 水[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