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為使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在司法實務中更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派生訴訟前置程序的設定、原告在訴訟中權利和責任、公司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被告中“他人”等問題嘗試作了一些有益、必要的探討。
[關鍵詞] 股東派生訴訟 前置程序 緊急情況 他人
股東派生訴訟又稱股東代表訴訟或股東衍生訴訟,它是指公司利益受到損害,公司不能或怠于提起訴訟,股東為了公司利益而提起的訴訟。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在《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構建,有利于彌補公司治理結(jié)構不足,健全對公司經(jīng)營管理層的監(jiān)督機制;股東通過派生訴訟的司法救濟,在彌補公司遭受損失的同時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構建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但該制度設計過于原則,給股東代表公司提起訴訟設置一定的障礙。下面筆者從現(xiàn)有的法律條文和法律實務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中作一些探討。
一、關于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設計上一些問題的疑惑
1.《公司法》152條所指“情況緊急”如何界定
對于“緊急情況”的具體標準目前尚未做出認定,因而造成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案件認定不一的情形,導致司法適用上的混亂。實踐中的“緊急情況”可能千差萬別,但可提煉其具有的共同特性,為法院的認定提供一些參考。筆者認為,“緊急情況”應包括:①相關權利行使期間或者訴訟時效即將超過;②有關財產(chǎn)面臨被轉(zhuǎn)移的風險;③其他緊急情況,如可能出現(xiàn)被告逃逸等妨礙追究其責任嫌疑的情形。④能讓公司面臨破產(chǎn)的危險境地;⑤若不立即提起派生訴訟訴,公司財產(chǎn)將無法追回。
2.股東作為原告提起派生訴訟的資格問題
根據(jù)我國《公司法》152條和《證券法》47條對股東持股時間或者數(shù)額的限制性規(guī)定,目的是為了避免股東濫訴。但筆者認為在移植派生訴訟制度上關于持股時間和持股數(shù)額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相比而言,不符合我國的國情。以美國為例,美國是移民國家,人際關系不復雜;另外美國律師可能會為高額收入而鼓動或慫恿中小股東惡意提起股東派生訴訟,造成濫訴,影響公司正常運行,給公司造成損失,所以才會對股東持股時間和數(shù)額作出限制性規(guī)定。但我國是一個熟人社會,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股東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強調(diào)的是以和為貴,糾紛大多通過調(diào)解解決;再加上商人的追逐利益最大化、追求高額的利益回報。因而那些處于劣勢的中小股東在公司還能為他們帶來利益回報的同時,即便對公司的管理者頗有微詞也不至于提起股東派生訴訟,只有在涉及公司面臨絕境或股東本身面臨破產(chǎn)的情形下才會提起股東派生訴訟。所以筆者認為不應對公司股東持股時間和數(shù)額作出限制性的規(guī)定,即便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一)中對持股時間和持股數(shù)額作出司法解釋,依然認為在股東提起派生訴的前置程序設計上關于股東持股時間和數(shù)額的設定不妥,我們?nèi)魹榱吮苊夤蓶|濫訴只需要求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提供擔保即可解決問題。
二、股東派生訴訟的司法管轄和股東訴訟地位
1.股東派生訴訟中的受理管轄問題
《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案件審理通常是“原告就被告”,由公司所在地法院受理。但如果《公司法》規(guī)定的“他人”侵犯了公司利益時,應根據(jù)股東代表訴訟的類型分別確定管轄:①當內(nèi)部人員侵犯公司利益時,由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②當公司外部人員侵害公司利益時,應采用民事訴訟法的一般管轄原則。目前當事人在案件中爭奪管轄權的情形較為普遍,若一律采用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可能造成惡意爭奪管轄權。不過公司與第三人發(fā)生糾紛時,公司提起訴訟若按一般“原告就被告”的管轄原則,公司就要到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訴訟,而公司為了規(guī)避這一管轄,會采取“迂回戰(zhàn)術”,操縱股東以公司的名義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從而將管轄法院定位在公司住所地法院。因而為了遏制公司這種行為的發(fā)生,應當根據(jù)股東代表訴訟的類型分別確定管轄。[4]
2.公司在股東派生訴訟中的法律地位
《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雖無獨立請求權,但與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有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人,他的參與直接與當事人雙方的利害關系密切相關。通說認為公司在派生訴訟中沒有獨立請求權是因為公司不能或怠于向侵權人提起訴訟,股東窮盡內(nèi)部救濟機制之后不得已而提起派生訴訟。筆者贊同此觀點,認為應借鑒《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一》中將債權人代位訴訟中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方法引入股東派生訴訟中,將公司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其原因是從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目的以及訴訟的利益歸屬來看,公司都是案件的利害關系人,而將公司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利于法官查清案件事實、進一步分清是非責任、方便訴訟和執(zhí)行。
三、原告在訴訟中的權利、責任
1.原告勝訴享有的權利
(1)合理的賠償或補償請求權
提起股東派生訴訟的侵權之訴如果勝訴,公司的合法利益將依判決之執(zhí)行而得到恢復,起訴之股東和其他股東均從其中間接受益。侵權人除了賠償公司的損失外,還應當對代表公司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所支出的其它合理費用進行賠償。其理由是原告作為公司派生訴訟的代表,在訴訟中支付甚巨,勞心勞力,如果不能給予賠償就會丟失公平,進而會毀掉派生訴訟制度。況且,在派生訴訟中,被告如果是公司的大股東,公司利益的恢復使他(它)又成了最大的受惠者,派生訴訟幾乎就變成了“訴訟游戲”。因此,各國法律都規(guī)定要對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給予合理的賠償或補償。
(2)原告應有個別請求權
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要求他人為特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的權利人不能對權利客體直接支配,必須通過義務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才能實現(xiàn)其權利。[7]在“一股獨大”公司運轉(zhuǎn)中,公司的經(jīng)營、交易通常是大股東決定的,大股東的侵權行為在直接損害公司利益的同時也間接損害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或者大部分股東在控股股東的威逼利誘下成為侵害公司利益的教唆和幫助者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中小股東不得以而提起股東派生訴訟,但無論輸贏與否大股東能獲利,為維護或彌補提起派生訴訟股東的合法利益,筆者認為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的股東應有權向侵權人提起個別請求賠償權。
(3)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有權獲得獎勵,避免搭便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公司股東在公司利益受到侵犯而公司不能或怠于提起訴訟時,并不是每個股東都會積極主動的代表公司向侵權人提起訴訟,只有那些在公司所占股份雖小而對自己來說幾乎是全部資產(chǎn)的股東才會在窮盡所有內(nèi)部救濟手段之后代表公司提起訴訟,此時的其他股東對公司利益的維護根本就不會關心或很淡漠。但在派生訴訟中若勝訴所獲得的利益則歸公司所有,實際上間接的其他股東業(yè)則會從中獲利;如果敗訴,代公司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他股東則不會有所損失。鑒于此,通常就會出現(xiàn)所謂的“搭便車”現(xiàn)象,即股東不積極主動的在公司利益受損而不能或怠于提起訴訟時代公司提起派生訴訟,等待其他股東提起訴訟,這樣造成的惡果是股東明知公司利益受到侵犯而不加以維護,更為嚴重致使公司合法利益得不到賠償甚至破產(chǎn)。所以在股東派生訴訟中勝訴的情形下,從公司所獲得的賠償數(shù)額中按比例的方式應給代表公司訴訟的股東給予獎勵,并在公司章程中加以明確規(guī)定,形成激勵、獎勵機制,不然股東會明顯缺乏動力而不積極提起派生訴訟,導致公司的利益受損而無法獲得賠償。
2.原告敗訴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關于股東派生訴訟中代表公司提起訴訟敗訴情形下股東應承擔什么后果,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的股東承擔所有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對公司的責任和其他被告的責任。認為只要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的股東敗訴,具備對公司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不論是否提供擔保,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一種是由公司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認為原告股東只要不是惡意提起訴訟,則其不應當對公司承擔任何責任,原告股東只有惡意提取訴訟時,對公司造成了損害,才能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筆者認為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的股東在敗訴的情形下應區(qū)別對待:
(1)“惡意”情形的界定及承擔的法律責任
如果惡意提起訴訟的時候應由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賠償造成的直接損失,不過此時的問題是如何來界定“惡意”這種情形,因為稍不慎重就會給代表公司訴訟的股東帶入破產(chǎn)的深淵。筆者認為起碼“惡意”提起訴訟的情形是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故意希望或放任公司利益受損或給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或其他高層管人員制造事端或障礙,使之由于無法正常履行職務導致公司利益受損。
(2)為公司利益善意而敗訴法律后果的承擔
如果要求善意維護公司利益提起股東派生訴訟的股東承擔敗訴引發(fā)的所有法律后果,可能沒有任何股東敢于代公司提起派生訴訟。也許只有一種情形,那就是不提起股東派生訴訟間接受損的股東將面臨破產(chǎn)可能會提起股東派生訴訟,此時的局面是不是“魚死就是網(wǎng)破”。筆者認為既然股東是善意代公司提起的派生訴訟,勝訴受益的是整個公司,那敗訴的法律后果理應由公司承擔,這是其一;其二如果在《公司法》或《公司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給予善意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在勝訴時有獎勵規(guī)定,股東善意提起派生訴訟可以要求股東以公司股份擔保,敗訴時要求股東以其公司股份承擔有限賠償責任,其他股東以其股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簡而言之,股東若具有惡意,則應向公司和被告作出賠償;如不具有惡意,則不應要求該股東就公司和被告的損失作出全面的賠償,只可允許酌情予以適當賠償,以貫徹傾向鼓勵代表訴訟之立法意旨。
3.訴訟被告中“他人”在訴訟中的認定
我國《公司法》152條明確規(guī)定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只有在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和高層管理人員以及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時才可以提起派生訴訟,但《公司法》對“他人”界定過于模糊,給實際操作帶來的困難。比如出資額占多數(shù)但不在公司任職的實際控制人、公司的其他股東、與公司貿(mào)易往來者以及《破產(chǎn)法》中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是否是可以認定為“他人”未作明確認定。不過筆者認為:對于《公司法》152條中的“他人”應認定為除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的以外,凡對公司利益實施不當行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的應負責人的當事人都可認定為“他人”。
結(jié)束語
《公司法》派生訴訟制度的規(guī)定雖過于原則,但瑕不掩瑜,它的建立為中小股東維護公司的利益提供的法律保障,使得公司在治理結(jié)構上趨于更加完善,是我國立法的一大進步。相應在今后的司法解釋中不但會對如何具體實施派生訴訟制度作出具體詳盡而又符合實際的規(guī)定,還會對《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其他過于原則性的法律條文作出做出詳細的條文,為《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施行提供便利,更加具有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保樹崔勤之:中國公司法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第3版.第218頁
[2]彭真明常健江華:商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第80頁
[3]孟祥剛:公司股東代表訴訟的審理[J].北京:法律適用2007年04期
[4]褚紅軍主編、俞紅雷副主編.公司訴訟原理與實務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第482頁
[5]孟祥剛:公司股東代表訴訟的審理[J].北京:法律適用2007年04期
[6]甘培忠:簡評中國公司法對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借鑒—日本同志社大學[J].北京:北大法寶-《中國法律檢索系統(tǒng)》)
[7]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38頁
[8]褚紅軍主編、俞紅雷副主編.公司訴訟原理與實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第485頁
[9]周友蘇:上市公司法律規(guī)制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第165頁
[10]彭真明常健江華:商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