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好翻譯工作的關鍵在于對兩種文化的掌握程度。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中西方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從事商務英語翻譯者必須了解掌握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商務活動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還是一種文化交流。商務翻譯不同于一般的翻譯,譯者需具備語言、社會、文化、民俗、美學、市場經濟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翻譯時也須采用新的策略。
[關鍵詞] 商務英語 直譯 意譯 中西方文化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與美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要理解這些差異,首先要理解中美兩國文化方面的差異”。商業(yè)文化具有明顯的大眾性、商業(yè)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商務翻譯文體上也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翻譯,它需要大膽的想像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使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消失,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
二、直譯與意譯應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層差異
綜觀翻譯歷史,翻譯理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絕對的聲音。特別是西方的翻譯理論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大凡翻譯形式無怪乎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
對直譯和意譯問題,一些翻譯者運用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辦法,即直譯基礎上的意譯法。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要求形式的對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譯成“小額存款,巨額收益”;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形式(即直譯),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 ” 可譯成“機器更新,小巧輕便”。(夏普復印機廣告),只有在直譯的意義不明確,不能再現原文的內容與風格的時候,才可以改變原文的語言形式而采取意譯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應譯為“入鄉(xiāng)隨俗”。但無論哪種方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要時刻考慮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并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消失,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如dragon(龍),從古到今,中國人對龍給予高度贊賞。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等圖樣,都表現出人們對龍的崇拜;但在西方,尤其是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在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我們稱之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人們常說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是指軟文化的差異。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人強調整體
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強調氏族整體。西方則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強調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時間和地點的排列順序上,中國人習慣用年、月、日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地址的排列順序是國、省、(市)縣、鄉(xiāng)、再到村。強調的是整體。西方人與中國人的排列順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時間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強調個體。
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義的影響,他們的道德指向是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他們強調自我,信奉個人本位。這種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買單。再比如,父母進孩子的房間首先敲門問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許后才能進去。孩子到了18歲就遠離父母獨自闖天下。他們強調的是自由發(fā)展,自我奮斗。而中國人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集體主義,中國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這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中國有句諺語是“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彎”。強調的是:團結就是力量。翻譯為英語應該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這句話就不要直譯,因為西方人對筷子沒有充分的認識?!薄?/p>
第二、對人與自然的不同看法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人們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強調“民以食為天”,把中國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國的哲學儒、道、佛學都是講人生哲學,儒學強調“作為”,道學強調的是“生存”, 佛學強調的是“悟覺”,這種哲學思想逐步在人們頭腦中轉變?yōu)橐环N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人的價值觀影響更深。在古代,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在這種思想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便求當圣人;報國無門便求做隱士,吟詩飲酒自得其樂。三國曹操曾有\(zhòng)"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譯為“I can’t forget my sorrow / 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 / Nothing but the wine.” 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來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沒出來。所以外國人似乎明白,但他們并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wine”這個詞最好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聯想到好酒。
西方人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人在與自然的爭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從而把歷史推向前進。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學,憑借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稱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趨勢。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西方人更熱衷于作律師和醫(yī)生。
第三、注意中西方對數字的不同理解
眾所周知13在西方基督教里和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有關,所以13被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數字。美國的大樓沒有13層,美國的飛機上沒有第13排座位等等,都源于這個習俗。
中國人不認為十三有什么不好,甚至古代中國人認為它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中國有十三經注疏,玲瓏寶塔十三層,十三棍僧保唐王等。
數詞“八”在漢語里是當今中國人最喜愛的數字——因為它的發(fā)音與“發(fā)”諧音,暗含發(fā)財致富的意思,但在英語里“eight'’沒有這種意義。由于各個國家在漫長的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特征。
第四、注意顏色詞的文化差異
漢英語言中表示各種不同顏色的詞語很豐富。但各自的民族對顏色有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中紅色是人們禁忌的一種顏色,紅色與血液、暴力、危險連在一起,美國學者阿思海姆在《色彩論》中說:“色彩能有力的表達情感?!t色被認為是令人激動的,因為它能使我們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義。”如英文里的“red flag”是“惹人生氣的事”。又如在英文里“in the red”是“虧損,負債”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紅色來源于太陽,烈日如火,顏色彤紅。紅色的喜慶和吉祥之意由此而生。\"日至而萬物生\"所以紅色在中國卻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顏色,結婚要貼大紅喜字,穿紅色禮服,收紅包;在中國,白色是不吉利的顏色。如長輩去世,子孫要披麻戴孝。沒用的人被罵為“白癡”。在西方,“白癡”是“idiocy”(愚昧)。在西方白色代表著純潔與高雅。人們結婚要披上白色的婚紗,代表純真的愛情。
三、結論
總之,商務翻譯必然會面臨著文化差異的問題。處理英漢語言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理解和把握。商務英語翻譯要涉及多種文體特征和體裁,面對著多種多樣的人群,因此也更能體現出兩種語言及文化之間的差異。在應用直譯與意譯兩種翻譯方法的同時,時刻關注兩種語言及其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助于翻譯質量的提高,更好地做到“信、達、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對兩種語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實時監(jiān)控可以有效地提高譯文的質量,做到忠實、通順。
參考文獻:
[1]蘇偉:《試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流浪者家園 2006.9
[2]任京生:《理解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