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藝術是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晶,它具有最能夠直接表達人類情感并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品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②
一、歌唱的情感體驗
首先,歌唱的情感內容來源于聲樂作品。音樂家感物生情,形之于聲,聲樂作品作為歌唱的源頭,其創(chuàng)作過程是詞曲作家的情感在歷經生活的千錘百煉后被激發(fā),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使情感得以體現(xiàn)和升華的實踐過程。作曲家張寒暉創(chuàng)作的《松花江上》,運用北方婦女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訴音調表現(xiàn)東北人民的喪家亡國之痛,它激勵著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線,拿起武器為民族解放不畏流血犧牲而英勇奮斗;《我愛你,中國》的歌詞通過一連串排比性的語言、明朗而高昂的曲調,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祖國山川秀麗,抒發(fā)了對中國的無比深厚的愛戀;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則是通過敘述者、父親、兒子及魔王四個角色,講述了在黑夜中,父親懷抱病兒策馬飛奔、待穿過森林回到家中時,兒子已經死在了他的懷中的悲慘故事。……所以,一度創(chuàng)作出來的聲樂作品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信息,它們?yōu)楦璩叩亩葎?chuàng)作(即歌唱)提供了所需要的情感內容。而歌唱者通過二度創(chuàng)作將聲樂作品所賦予的情感內容傳達給觀眾或聽眾,所以歌唱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歌唱者對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演唱者自己的情感和聲樂作品中表現(xiàn)的情感(也可以說是詞曲作家的情感)相互交融、發(fā)生共鳴的過程。
其次,現(xiàn)實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歌唱是以歌聲為藝術語言對現(xiàn)實生活作出的審美反映。因此,歌唱者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歌唱技巧外,其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和對音樂內涵感知的深刻程度都來自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F(xiàn)實世界的滄海桑田、人類的生老病死、親人的悲歡離合等等都是歌唱者精神世界的情感來源。歌唱者必須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細節(jié)的點點滴滴,注重生活體驗的積累和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切感受用飽含情感的美妙聲音傳達給聽眾。
歌唱的情感體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清末張怡庵在其所編輯的《六也曲譜》中論述道,“風度曲者之能體貼也, 不僅從劇本揣摩之, 必熟悉古人之歷史及當時之情形, 設身處地, 摹仿其人之情性、氣象。于是離、合、悲、歡無不中節(jié), 喜、笑、怒、罵盡是文章。超之象外,得其環(huán)中, 不求其神似而自有神似之一境矣?!雹垡压事晿方逃?、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沈湘先生說:“音樂是表演藝術,一個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內容和體驗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會用歌聲去表達作品的內容、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應當具備的表現(xiàn)能力”④。沈湘教授所說的表現(xiàn)能力包括:對音樂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態(tài)和事物的內涵有觀察、分析、理解能力;對音樂語言、音樂表現(xiàn)手段所表現(xiàn)的感情有感受、體驗和認識能力;善于運用歌唱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內容,感受的情感用歌聲表現(xiàn)出來的表達能力等。聲樂作品的感情體驗,一般從作品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再到聲樂作品整體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認識,又有理性的邏輯綜合,并在反復的藝術實踐中加深認識而不斷完善。只有在對聲樂作品情感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深刻、準確地領會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進行聲樂藝術審美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
歌唱時的情感體驗必須準確而深刻。所謂準確就是歌唱者所捕捉和感悟的情感不僅要和聲樂作品本身所蘊涵的情感相吻合,而且還要能夠感受到其本質屬性的特征。歌唱者只有準確把握了作品所蘊涵的內在情感,才能準確詮釋詞曲作者所賦予作品的深刻內涵。所謂深刻性就是要深層次地感悟和領略聲樂作品的情感力量。人們對聲樂作品的心理感受有兩種性質,一種是對單純的喜、怒、憂、思、悲等情緒進行感受表述性心理,表述性心理屬于人的第一感覺,它比較容易刻畫和表述。而另一種是對交織在一起的多種復雜情緒進行感受的隱喻性心理,它屬于人的第二感覺。體驗這種深層次的情感內涵時不能從歌譜前面的情感提示上膚淺地了解情感,更不能“顧名思義”、“望文生義”,而是必須通過對作品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深層次地挖掘其所蘊藏情感和深遠意境。
比如創(chuàng)作于20世紀20年代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作曲)是一首較有代表性的中國聲樂作品,歌詞部分來源于“劉氏三杰”(劉半農、劉天華和劉北茂)之劉半農于1920年留學歐洲期間所創(chuàng)詩作《情歌》,不久劉半農將詩名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后經反復推敲最終定名為《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首作品中的“他”指代祖國,表現(xiàn)的是當時詩人對“千瘡百孔”的祖國的依戀和關注,它表現(xiàn)的是一種“大愛”,而不能把這首作品狹隘地理解成為一首純粹的愛情歌曲。由此可見,藝術創(chuàng)造的情感來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比生活中的情感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和概括力,更富于形象的美感特征。
歌唱者對聲樂作品情緒及情感的感受和體驗,必須是真摯而誠懇的,準確而深刻的,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聲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是聲樂演唱中情感體驗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歌唱的情感表達
歌唱的目的在于激起符合思想內容的情感,從歌唱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來看,情感體驗是歌唱藝術的基礎。歌唱的情感表達是將聲樂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內容通過歌聲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審美情感的表現(xiàn)雖不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全部,但是它卻賦予歌聲以魅力和靈魂,只有聲情并茂地歌唱,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因此,歌唱時的情感表達的狀況也決定著藝術美的質量和水平。
聲樂作品中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質及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傾向性和張弛感的豐富變化,而歌詞的語言邏輯、語義概念的信息又傳遞思維概念或對事物的形象進行具體的描繪。因此,音樂的表情性質與文學的表意功能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為人們更好地表達、傳遞、交流、感知、領悟歌唱聲響信號中的思維信息、思想情感和情感內涵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而上述音樂與文學諸要素的表達離不開歌唱情感表達的物質基礎——歌唱者的嗓音,歌唱技能技巧中呼吸、發(fā)聲、共鳴與咬字等要素的全面而均衡的駕馭是歌唱情感表達最基本的表現(xiàn)工具,是表達審美情感、進行聲樂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說,在準確、深刻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良好而嫻熟的歌唱,才能把聲樂作品轉化成富有審美感染力的歌聲。
不同的聲樂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審美情感需要表達,所以,歌唱者就必須要“進入角色”,要設身處地體驗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才能賦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在歌唱過程中,對聲樂作品情感體驗得越深刻、越豐富,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就愈富有藝術感染力,歌唱者和聽眾也才真正獲得藝術美的愉悅和熏陶。反之,如果在歌唱時只注意音準、節(jié)奏等純音樂要素,只注意呼吸、發(fā)聲等聲樂技巧,而忽略了對聲樂作品內容的了解,忽略了對所要表達情感的把握,那就不可能唱出感人的歌聲。我國清朝戲曲音樂論著《顧誤錄》中就指出“口中有曲,心中無‘曲’者,縱令字正音和,終未能登峰造極?!雹?/p>
縱觀古今中外聲樂藝術領域,藝術造詣深的歌唱家無不在具有精熟演唱技藝及表現(xiàn)方法的同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情感,使自己的表演從內心體驗到形體表現(xiàn),從聲音造型到情感處理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我國女高音歌唱家張權在談論其演唱青主作品《我住長江頭》時說:“演唱時關鍵是個‘情’字,不管是哪一首聲樂作品,即使是最簡單的短篇,我必須考慮詩意、曲情,我總是在‘唱心’‘唱意’‘唱情’不只是‘唱聲’”⑥。已故聲樂大師溫可錚先生在演唱《跳蚤之歌》時,把其中的各種“笑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譏笑國王的昏庸無能、嘲笑跳蚤的裝腔作勢;有表現(xiàn)講故事者輕蔑的冷笑,有表現(xiàn)人民大眾勇于抗暴大喊“捏死它(跳蚤)!”的縱情大笑。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其獨唱音樂會上面對恩師周小燕先生演唱《老師,我總是想起您》時的感人場景無不蘊藏著濃濃的師生情誼,叫人為之動容?!羞@些,都是建立在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修養(yǎng)、精湛的演唱技藝和對作品深刻的理解等基礎之上的。
由此可見,歌唱的情感表達是豐富的、多樣的、動態(tài)的,既有音的高低、強弱、長短、音色、音質等音樂的語義表情,又有體態(tài)、神情、動作等非音語義表達。徐行效教授將歌唱情感表達的各種因素概括為“表情動作”,并將其歸納為面部表情、形體表情、語言表情和聲音表情四大類。指出:“一首聲樂作品演唱的好壞除了聲音、方法等因素外,表情動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雹?/p>
結語
歌唱作為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人們常常將其表現(xiàn)歸納為“聲”與“情”兩大基本要素,其中“聲”是通過歌喉發(fā)出的流動音響,它是歌唱的工具、是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而“情”則是通過歌唱情感體驗和表達后表現(xiàn)出來的“血與肉”,是歌唱藝術的鮮活生命。只有注重歌唱的情感體驗與表達,把“聲”與“情”有機融合共同承載起聲樂藝術實踐的審美使命,才能構筑出聲樂藝術大廈的真善美?!肮湃顺杓娉椋袢顺栉ǔ暋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句所折射出的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們今天歌唱藝術實踐無疑仍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①《毛詩序》,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所言義理最早由孔子傳受給子夏,子夏則將其精心整理成文
②《樂記》,作者一曰先秦公孫尼子(南朝沈約、唐朝張守節(jié)、郭沫若等);二曰西漢中期以前儒家論樂的綜合著作,主要為荀子學派的作品(孫堯年、蔣孔陽等)
③《六也曲譜》,清末張怡庵輯,初刊于光緒三十四年,收昆曲劇目三十余折,詳載曲詞、科白、工尺、板眼,是學習和研究昆曲的重要曲譜之一
④《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李晉瑋、李晉瑗編著,華樂出版社,2003年2月北京第一版
⑤《顧誤錄》,古典戲曲音樂論著,清王德暉、徐沅澄合著,有1851年北京篆云齋刻本,1959年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⑥《情感——歌唱的靈魂》,王志春,科技信息?穴學術研究?雪, 2007年 14期
⑦《聲樂心理學》徐行效著,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⑧《問楊瓊》,白居易,選自〈全唐詩〉卷四百四十四
孫來法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