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之所以能夠一往無前地穿越歷史時空發(fā)展至今,無疑源自其存在價值所獲得的強大生命力。但是,和所有人類精神文明形態(tài)的構建一樣,具有工具屬性的傳承方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外部條件。今天,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音樂的傳承的形式和手段不斷積累、豐富,形成了多元化的傳承格局。如何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中認識和把握各種傳承基本方式的特征,使之在當前多元文化交融的態(tài)勢下更好地發(fā)揮協同互補效應,以尋求音樂藝術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無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千年萬載的口頭傳承
音樂從遠古沿著人類的歷史長河而來,歷時千年萬載。其豐厚的藝術積淀廣泛存在于各種體裁、風格的作品中,民歌、民樂、戲曲、曲藝、歌舞……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盡管它們的大多數原始作者和原始演唱、演奏者已無從查證,但是保存下來的音樂神韻卻使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音樂的藝術生命卻是無限的。是什么賦予了音樂藝術能夠代代相傳,獲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其內在的基因蘊涵著豐厚的美學哲理,而其外在的實踐性操作卻主要依靠口頭傳承。
在以聽覺為基本傳播、感受途徑的音樂藝術中,具有審美魅力使歌聲、樂曲聲在傳遞旋律美的同時,喚起了人們內心的共鳴,從而在模仿中得到傳授,從傳授中得到繼承。這種樸素的自然傳授、傳播現象,既驗證了文化生態(tài)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也說明了口頭傳承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但是,當人們在長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意識到音樂對個人和整個社會所蘊涵的巨大潛在功能時,口頭傳授就從無意識傳授轉化為意識傳授,提升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手段。于是,出現了“口傳心授”這樣經典性的音樂教授法,在音樂藝術的傳播和傳承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誠然,口傳心授并非源于音樂,也不是音樂教育所特有。明代解縉《春雨雜述·評書》中有“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的文字記載,實際上,民間舞蹈、曲藝、戲曲的師徒傳授技藝中,一直承襲著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但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來說,口傳心授卻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其一,音樂是通過音響傳播的聽覺藝術,人們不僅能夠以口頭歌唱來表達美感并產生“口口相傳”的歌唱效應,而且也可以通過口頭唱出音樂的曲調,為樂器演奏提供直觀的依據,并能夠以口頭傳授一些方法和技巧。當這些實踐構成有目的的主體行為時,其模仿效應就會轉化為傳授動能。其二,音樂是心靈的藝術,通過口頭傳授的音樂必然要觸動心靈,激發(fā)情感,乃至轉化為表現音樂、理解音樂的精神力量,進一步提升了口傳的效果。因此,口傳心授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得以繼承和發(fā)展的法寶,而且在今天的音樂教育活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學習借鑒和應用價值。
此外,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發(fā)性的口頭傳播也具有某些傳承的因素。盡管這種傳播大多是一種娛樂性的社會文化現象,但是其蔓延擴展效應卻無比強大。諸如社會上長期存在對音樂的“剽學”現象,就是另一種口頭傳承形式。它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并帶有濃重的自娛色彩,但是這種自由模仿習樂方式的傳承功效顯著,不僅成就了許多自學成才的藝人、歌手,也為民間、宗教等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和口傳心授相比,“剽學”具有自發(fā)性、自由性,其動力資源來自音樂藝術的審美魅力對心靈的感染和呼喚。當我們回顧許多民歌的流傳,環(huán)顧當今社會許多流行歌曲的流行,乃至某些借助于“剽學”入門、成名的歌手,自然必須承認口頭傳承今天還有價值,還在延續(xù)。
但是,從整個音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口頭傳承方式只是一種原始而樸素的手段,它那“樂人合一,樂隨人移”的品格,難免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局限性。伴隨著時代的前進,伴隨著音樂藝術體系的完整構建,樂譜傳承方式應運而生,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傳播、傳承手段,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藝術地位。
科學規(guī)范的樂譜傳承
應該說,記譜法的出現不僅是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和研究提供了可以轉化的符號認知體系和工具,進一步完善了音樂藝術的人文品格,而且拓寬了音樂傳承的途徑,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飛躍。當然,從樂譜的萌芽、發(fā)展到完善的時間表來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紐姆譜、工尺譜等不精確的記譜發(fā)展到精確的記譜法,其間經歷了長期視覺與聽覺相互轉換合理定位的磨合。不論當今國際上通用的五線譜、局部地區(qū)使用的簡譜,還是各種有著固定記錄對象的特殊樂譜(如鑼鼓譜、古琴譜及其它專用譜等),都凝聚著音樂人長期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但是從共性特征方面來看,它們都是以音樂音響為依據,通過各種符號、文字的記錄,為音樂的“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視覺依據,是一個從有聲到無聲,再由無聲到有聲的存在形式上的轉換過程。
從技術層面來看,樂譜較好地解決了音高、音長、音強等音樂基本要素的記錄,并通過一整套完備的符號系統(tǒng),使旋律、節(jié)奏、調式、調性、曲式、和聲、復調等音樂表現手段的記譜方法全部得到解決。而且在歌唱作品中,還解決了詞與曲的結合記錄方法問題。迄今為止,人類的記譜能力覆蓋了所有的音樂品類和形式,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從聲樂到器樂、從音樂小品到大型管弦樂……,都可以通過記譜得到完滿的記錄和保存。在需要時,又可以根據樂譜原原本本地使音樂再現。由于樂譜是人類社會通用的音樂記錄工具,又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完善,因此,它的記錄和再現都有著嚴格的操作規(guī)則和要求,而不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是科學而規(guī)范的應用工具。
記譜法存在的首要意義在于它是音樂傳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不僅給了作曲家以得心應手的工具,可以忠實地記錄下創(chuàng)造的成果,而且使所產生的樂譜能夠為音樂表演提供二度創(chuàng)作演唱、演奏依據,歌唱者和演奏者無需作曲家面授,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獲得所要表演的音樂。由于樂譜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又沒有語言和國界的障礙,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局限,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繁榮,因此,不僅傳播的效率高,更具有傳承價值。和口頭傳承相比,它更準確、更客觀,也更具有保存、再現的傳承優(yōu)勢。今天,人們能夠不分國家民族、不分時間空間,都可以通過樂譜再現當時記錄下來的音樂。假如沒有樂譜的幫助,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特別是那些無法用口頭傳承的交響樂等多聲部器樂曲)就有失傳的可能,這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當然,樂譜的傳承價值不是其本身的物質價值,而是樂譜具有轉化為音樂音響的精神文化價值,其過程是始于視覺,經過視唱、視奏,完成于聽覺的感受。應該說這是一個復雜的學習心理過程,其中,記譜能力是先決條件,讀譜能力是傳授的必要手段,是決定能否準確接受和表達音樂信息的基本能力。從這些方面來看,樂譜的傳承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和專業(yè)性。
更為重要的是:樂譜傳承并不是簡單地將樂譜所記載的音樂視唱、視奏出來就完成任務了,而是一項由精神變物質,再由物質變精神的系統(tǒng)工程。由于音樂作品(特別是那些有藝術價值的傳世之作)蘊涵著豐厚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底蘊,在對音樂的傳授和演繹過程中,必須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品的風格,然后才有可能將音樂的內涵深刻而準確地再現出來。由此可見,音樂的傳承不是單純技術的傳承,而是對整個作品藝術神韻的追求與效仿。只有將樂譜的音樂演繹與作品的人文精神體現融為一體,進行分析、理解和表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現代科技的多媒體傳承①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不斷地進步,它改變了社會的面貌,也為音樂傳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形式。
留聲機作為十九世紀奇跡的出現,開創(chuàng)了音樂音響可以保存再現的先河,盡管它對音響的仿真程度要大打折扣,但是畢竟結束了口頭傳承“人在樂在,人亡樂亡”的歷史。錄音機、收音機、電影、電視的出現,進一步突破了音樂傳播在時空方面的局限。加上音像制品CD、VCD、DVD的紛至沓來,電腦音樂的出現,在客觀上已經構筑起一個全方位多元化的音樂傳媒世界,今天,高保真的錄音、高清晰的錄像不僅強化了再現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為音樂的傳承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和手段。
各種多媒體在音樂傳承中的優(yōu)勢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們都能以精確的科技手段將音樂的復制、保存和再現“克隆”得惟妙惟肖,十分準確,絕對忠于原作。而且這些音樂制品便于保存,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以為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標準的范本。特別是以計算機為工具、以互聯網為中介的遠程音樂教育,可以將優(yōu)質音樂教育資源的能量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這種音樂傳授方式師資質量有保證,學生數量不受限制,打破了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即使在正規(guī)學校音樂教育中,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技能,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形象生動,而且便于學生參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通過錄音、錄像將那些頻于滅絕的民歌、民樂和戲曲保存下來,將一些有影響的民間歌手、樂手、藝人的代表曲目錄制下來,具有搶救民間音樂遺產的價值。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已經通過唱片、錄音保留下來有流派風格的代表作品進行整理加工出版,使其更具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如國家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利用現代音響、音像技術,將已故的一些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唱片音響復制還原,配以現代演員的表演,予以合成為音像制品,既“推陳”又“出新”,將視聽覺感受有機融合,為京劇藝術的傳承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由于現代多媒體技術全面溝通了人類的視覺、聽覺等主要感官,同時又有超越時空的本領,因此,運用多媒體為音樂傳承服務還有許多潛力可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文化活動,音樂傳承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傳授、繼承和發(fā)揚,因此必須以人為本,以音樂為主體,避免在傳承過程中以技術替代藝術,避免非音樂因素淡化甚至扭曲了音樂的原本面貌。在今天以多媒體作為音樂載體的文化市場中,并非所有的曲目都具有傳承價值。此外,就音樂的基本傳承方式而言,多媒體可以作為口頭傳承和樂譜傳承的重要補充手段,但是絕不能完全替代口頭傳承和樂譜傳承。
結 語
在人類構建音樂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口頭傳承、樂譜傳承和多媒體傳承的先后出現,標志著傳承工具的積累和豐富、方法的完善和齊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音樂尋求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成果。經過長期音樂活動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三種音樂傳承的基本方式不是棄舊圖新式的淘汰和替代的關系,而是長期并存的相輔相成、協同互補關系。它們在音樂的傳授與繼承過程中,既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也都存在著自身的某些局限與不足。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人在音樂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善于將三者優(yōu)勢互補,揚長避短,從而才能促使整個音樂藝術在傳播和傳承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3]劉富琳《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音樂研究》Ⅱ,1999
[4]蒲亨強《“剽學”——值得注意的民間音樂傳承方式》,《中國音樂》Ⅲ,2002
[5]臧藝兵《記譜法的變更對中國音樂傳承傳播的影響》,《中國音樂》Ⅲ,2000
①“多媒體”的概念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詮釋。這里主要泛指多種媒體所具有的音響、圖像、文字存儲、傳播和表現的載體。
陳自勤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