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出現(xiàn)兩種藝術家:一種是實驗員,只注重事物新奇的一面,而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會利用所有的素材賦予作品卓越的生命力。這也許使第一種藝術家詫異: 在現(xiàn)實中,他們利用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的虛榮心。而另一種藝術家也許默默無聞,精神世界中,他們帶給那些追求更高境界的完美的人更多的激動與狂喜。就如我們在畢加索的戲劇性油畫,韋伯讓人無法喘息的作品中,卡姆斯執(zhí)著而纏繞不休的氣氛下所創(chuàng)作的看似雜亂的繪畫中所見到的一樣……
我堅信作曲就是活的建筑,在一定的結構下加入順序和準則后再完善為整體。音樂在這個活建筑中加入了時間。當時間流逝,一個作品逐漸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個完美而真實的映像留在腦海中時,這個藝術品呈現(xiàn)了?!?/p>
———金那斯泰拉
1916年4月11日,A. 金那斯泰拉(Alberto Ginastera)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1983年6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去世。他與巴西作曲家維拉·羅伯茨(Heitor Villa- Lobos)及墨西哥作曲家卡洛斯·查維茨(Carlos Chavez)被譽為“二十世紀拉丁美洲三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金那斯泰拉1938年畢業(yè)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國家音樂學院,獲得作曲家文憑。畢業(yè)兩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芭蕾舞劇《高原印象》(Impresiones de la puna),從而強有力地奠定了他在阿根廷作曲界的地位。隨后,他又獲得了阿根廷國家藝術獎與作曲獎。1947年,金那斯泰拉在美國坦格烏德音樂節(jié)(Tanglewood Festival)結識了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由于科普蘭對金那斯泰拉的作品極力推廣,大大提高了他在美國音樂界的知名度。而他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又于1951年在德國法蘭克福ISCM音樂節(jié)中大獲成功,從此世界樂壇的大門為金那斯泰拉敞開了。
除了是一位碩果累累的著名作曲家外,金那斯泰拉還是一位為音樂教育事業(yè)獻身的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他曾是阿根廷、智利和巴西藝術學院的教授,曾獲美國耶魯大學名譽教授,他也是世界音樂協(xié)會的委員。他是La Plata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1963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Institut Di Tella大學內創(chuàng)辦了拉丁美洲音樂進修學院,并擔任院長職務。他的教學風格新穎,涉及面開闊,廣泛傳授各國各派及從古至今的作曲技巧:澤納基斯、達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和科普蘭等偉大作曲家都曾在他創(chuàng)辦的學院中任教。同時金那斯泰拉還在阿根廷國家廣播電臺開創(chuàng)了專門為介紹現(xiàn)代音樂的頻道。
在金那斯泰拉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他的作曲風格是與他本民族音樂緊密相聯(lián)的:他充分地運用了阿根廷民族音樂素材中的節(jié)奏與旋律,又結合了新古典主義和序列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雖然如此,正如對現(xiàn)代繪畫的理解一樣,只有在抓住整個作品傳遞的信息才能真正看懂作品。金那斯泰拉的創(chuàng)作旅程從一開始的插圖式敘事風格伴隨著光彩奪目的和聲與節(jié)奏,逐漸發(fā)展到后來的對淳樸超然的人生觀的體現(xiàn)。他每一首新作品都顯示了這位大膽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特有的綜合性音樂語言,展示他自己超前的作曲技巧但又從不失個性。
《阿根廷之舞》(Op.2,Danzas Argentinas)作于1937年,是為他三個不同的朋友所作:“一個老牛仔的舞蹈”(Danza del Viejo boyero)獻給阿根廷作曲家Pedro Saenz,“一個美麗女孩的舞蹈”(Danza de la moza donosa)獻給Emilia S. Stahlberg,“一個狡猾朋友的舞蹈”(Danza del gaucho matrero)則獻給阿根廷鋼琴家Antonio De.Raco于1937年10月27日在布宜諾斯艾尼斯首演了這套作品。金那斯泰拉在作品中通過現(xiàn)代和聲與倒影手法,充分發(fā)展了典型的阿根廷音樂語言。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在他隨后的作品中又得到了進一步運用。第一首舞曲是個分五部分的回旋曲;第二首舞曲則是帶著深厚熱情、令人難忘的旋律組成的三部曲式舞曲;第三首舞曲也是三部曲式舞曲,卻巧妙地采用了第二首舞曲中纏綿的旋律和阿根廷傳統(tǒng)舞“malambo”的節(jié)奏相結合,形成了狂野粗放、讓人振奮不已的終曲。這部作品是金那斯泰拉最早的鋼琴作品,其中豐富的節(jié)奏型和多重調性已經展示了他后來作品中復雜和多層次的結構,這些都是源自于傳統(tǒng)的阿根廷音樂元素?!癊-A-D-G-B-E”是這一作品的主要音,而這也正是吉它的空弦音名。北美音樂學家Gilbert Chase 把這視為金那斯泰拉的象征性和弦,這個和弦確實也以各種形態(tài)存在于他所有的作品中。
《三首小曲》(Op.6,Tres Piezas)是作曲家的另一首精致玲瓏的作品:第一首Cuyana為阿根廷鋼琴家Lia Cimaglia Espinosa 而作,第二首Nortena 獻給Marisa Regules,第三首則獻給他的第一位妻子Mercedes de Toro。1940 年10月16日在烏拉圭蒙得維的亞由鋼琴家Hugo Balzo首演。這三首樂曲是取材于位于阿根廷東北部的曼多薩和圣胡安及潘帕斯三省的民間音樂素材,是特為三省而作的三幅音樂風景素描畫。
《兒童組曲》(Piezas Infantiles)完成于1942年。全曲共為三段,是根據(jù)阿根廷家喻戶曉的兒童歌曲及舞蹈改寫的:“安東·皮魯勒羅”(Anton Pirulero)、“香腸、米飯和牛奶”(Chacarerita et Arroz con leche)保持了兒歌的天真與清新,同時加入了強烈醒目的阿根廷舞節(jié)奏。
《12首美洲前奏曲》(Op.12 ,Doce Preludios Americanos)創(chuàng)作于1944年,同年8月7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由瓦格納協(xié)會舉辦的音樂節(jié)上首演。在這12首短曲的風格中,我們能體會到作曲家對R.G.摩瑞羅,J`.卡斯特羅、科普蘭及維拉·羅伯茨等四位現(xiàn)代作曲大師的致意。作品中,金那斯泰拉充分展示了鋼琴技巧的魅力,尤其著力于豐富其和聲、調性、節(jié)奏和織體。除了他對同樣音型及旋律在完全不同的情緒中完美的運用外,拉美五聲調式的出現(xiàn)(如第五首前奏曲)也為該曲錦上添花。作曲家本人指出:不在組曲曲式中循規(guī)蹈矩地發(fā)展一組被縮小的素材,同時最大可能去顯示鋼琴演奏技巧的輝煌。
《克里奧人的舞蹈》(Op. 15,De Danzas Criollas)作于1946年,獻給阿根廷鋼琴家Rodolf,由Firkusny本人于翌年7月26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演。這五首舞曲都帶有兩個共同醒目的特征:1. 基于不同舞蹈節(jié)奏類型,高度展開擴大的結束部;2. 充分利用南美音樂民間素材。我們能看到此時的金那斯泰拉對旋律、節(jié)奏與和聲的素材的運用,回到了他早期創(chuàng)作的某些風格,但又大不同于先前的《阿根廷之舞》。他那種獨特的光彩炫技的寫作手法在此曲的某些段落甚至已發(fā)展為狂野暴躁的打擊樂風格。這恰恰又與作品詩意如畫的慢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慢樂章也正蘊含了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鋼琴奏鳴曲的雛形。
《童趣主題回旋曲》(Op.19,Rondo sobre temas infantilesargehtions)完成于1947年,這是一首首尾呼應、曲風清新但并不簡單的小曲,題獻給他的小朋友Alex 和Georgina的。1949年5月3日由阿根廷鋼琴家Lia Cimaglia Espinosa首演。音樂的主題被作曲家精心地編織,以頭尾一致的變奏曲形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金那斯泰拉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一奏鳴曲(Op.22,1952)是為卡耐基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州女子大學而作,由Johanna Harris 于1952 年11月29日在匹茲堡國際音樂節(jié)(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Festival)公演。作品題獻給Johanna 和Roy Harris,作品一經首演立刻引起了業(yè)界轟動。荷蘭作曲家Henk Bandings 為此曲的歐洲首演這樣評論道:“在這里我們終于聽到了由高昂的熱情、強大的對比和無窮的動力組成的鋼琴作品。極具吸引力的、令人驚奇的音色與框架分明的結構恰如其分地銜接在一起,金那斯泰拉是第一位能在同時運用12音體系和多重調性素材的同時從不失去歌唱性、詩意,豐富的情感及力量的作曲家。”
在這首奏鳴曲中,我們不再直接聽到阿根廷民族音樂的聲音,但通過分裂的節(jié)奏素材和稀疏的旋律,阿根廷人的民族性又無所不在地表現(xiàn)出來。這首奏鳴曲是金那斯泰拉展示他令人目眩的天才最好的示例。全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貫穿著強烈的,粗暴的,鮮明的節(jié)奏;第二樂章用12音體系新奇的排列;安排了令人吃驚的接近尾聲之前龐大的發(fā)展,在這時金那斯泰拉的象征性和弦出現(xiàn)了,它被分解并依次逐漸萎縮到難以聽辨的極弱。接下來是深厚濃重的慢板樂章和二樂章的精靈古怪形成鮮明對比。最后,由一首嘈雜喧囂的五部回旋曲加以托卡塔形式構成了強有力的終曲。
第二鋼琴奏鳴曲(Op. 53,1981年)是應Dorothy 和Mario Di Bonaventura 的委約而作,由Anthony Di Bonaventura 1982年1月29日在美國密歇根Ann Arbor大學首演。共三個樂章:1. Allegramente 興致勃勃的;2.Adagio serenoScorrevole- ripresa dell’Adagio 安詳?shù)穆濉鲿车摹氐铰?.Ostinato aymara 保持固定的艾馬拉人的旋律。和他同時期所作的大提琴奏鳴曲相對比,這首新奏鳴曲展現(xiàn)了一個更多修飾性的金那斯泰拉:他并沒有忽視他獨有的風格,而是再增加了更復雜的和聲、更龐大的發(fā)展部和更突出的節(jié)奏。這也正與他“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會利用所有的素材賦予作品卓越的生命力”的論點相符。一個創(chuàng)造者的真正的創(chuàng)新演變是超越自己。
第三鋼琴奏鳴曲(Op. 55,1982年)是金那斯泰拉最后一部作品。作品受美國Ann Arbor 音樂學院委約而作,被看作是作曲家對自己創(chuàng)作之路的總結和自畫肖像。由鋼琴家Barbara Nissman 于1992 年11月17日在紐約林肯中心Alice Tully Hall首演。這是一首單樂章奏鳴曲,作品將高難度的鋼琴技巧和音樂形象相結合的可能性發(fā)展到了極致。只有具有輝煌鋼琴技巧的鋼琴家才能完全把握和詮釋大師這首最后的杰作。
阿根廷音樂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金那斯泰拉的去世而受到損失,但是,他的卓識遠見,他對音樂事業(yè)的推動和貢獻,他音樂中的生機勃勃,熱情流露,大膽豪放將永遠留在世界音樂史中。
參考文獻
[1]F.E. Kirby. Music for Piano A short history. Amadeus Press
[2]張式谷、潘一飛編著. 西方鋼琴音樂概論.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http://www.boosey.com/pages/cr/composer/composer_main.asp?composerid=2699ttitle=In%20Focusttype=INTRODUCTION
[4]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Strasse/9981/ginastera.html
[5]http://www.classical.et/music/recs/reviews/p/pie00005a.php
[6]http://www.arkivmusic.com/classical/Catalog?catalog_num=8557911x=14y=14
由熹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