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重視面子,而面子的核心本質是權力。在要面子和給面子的過程中產生了人情。中國情理社會的思維方式是以家族和集體利益為重,情理交融,發(fā)乎情,合于禮,至于樂。人們在交換人情的過程中產生了權力分化。
關鍵詞:面子;人情;權力
1 中國人的面子和人情
面子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本義是指人的臉,引申意是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包括他人對其外貌、品行、涵養(yǎng)、社會地位和聲望等因素的綜合評價。面子既是自已努力的結果,也是別人給的,它包括兩方面,一是要面子,即塑造和維護自已的面子,二是給面子,即維護他人的面子。要面子和給面子的互動過程中出現了人情和人情的交換。
人情是指人與人進行社會交易時,可以用來饋贈對方的一種資源。在講究人情的社會里,個人的社會關系是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回贈人情的能力來自其地位和社會聲望,一個人面子的大小也就反映了他可以提供可交易資源的多少。E ·福阿與U ·福阿認為資源是可以通過人際行為傳遞的任何物質的或者符號的東西,它分為六類:愛、地位、服務、貨物、信息以及金錢。而在中國社會中,人情也是一種可供交換的資源。
面子反映了一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狀況,社會關系越多越廣,他可能給予他人面子和人情的機率也就越大,因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權力形象也越大。“因此,在中國社會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許多人用情境背景、服裝儀容和舉止動作來炫耀他的財富、學問、身份、美貌等等權力象征;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人用類似的”前臺行為“來顯示他的人際關系。譬如在客廳里懸掛名人字畫,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裝飾品,或聲稱他和某要人的關系如何如何等等,均是其中之例。”
2情理社會的思維方式
中國社會是一種情理社會。情理社會是指做人、做事和判斷不是單從理性的,邏輯的思維和條文制度規(guī)定的角度來考慮,還從具體的、情境的和個別性來考慮。 日本學者滋賀秀三通過對明清案件的研究,指出所謂情理,是指一種常識性的正義衡平感覺。而中國式的正義衡平感覺實質是中國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它要求社會成員以家族和集體利益為重,情理交融,發(fā)乎情,合于禮,至于樂。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人們主要是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而共同生活和相互聯系,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生產,家庭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場所。在血緣聯系和共同的經濟利益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內團體的、非普遍性的集體主義,楊國樞稱這為“家族集體主義”。在參加家族之外的社會活動時,人們會將家族中的結構形態(tài)、關系模式及處事方式推廣、概化或帶入家庭以外的團體或組織。這種延展到家族以外團體或組織中的家族主義可稱為“泛家族主義”。它意味著在中國社會,即使兩個人彼此之間沒有密切往來,但只要有天然的血緣和地緣關系將他們聯系起來,就可以確保他們之間的親密和信任關系。費孝通先生認為,由于親密的血緣關系和親密的共同生活,各個人互相依賴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和長期的,在授受之間無法一筆一筆地清算往回,相互之間都是欠著人情的,一旦要“算帳”和“清算”就意味著絕交,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無需往來了,這就意味某種社會關系的終結了。家族集體主義和泛家族主義決定了中國社會情理交融的思維方式,也即是發(fā)乎情,合于禮,至于樂。情包括親情、友情和道德感情。情要合于禮,而禮是指家族倫理,也包括超越了家庭的范圍的社會倫理。這種思維方式的最高境界是樂,樂是指在合家歡樂的基礎上形成的眾樂樂,普天同樂。也即是人們在滿足了家族利益、集體利益的基礎上,自身價值也得到了體現。
3情理社會中的人情交換和權力分化
情理社會要求其社會成員以家族和集體利益為重, 在重理的同時也要兼顧人情。因此,情理社會中的權力分配和親屬結構是緊密相聯的,俗話說“一人成仙,雞犬升天”。如果家族中有一成員獲得了權力,那么他會和家人一起分亨權力。如果一個人做的事和家人對他的期望相符合,那么他的家人會為他感到驕傲,并和他一起分享榮譽和資源;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選擇違背了家人對他的期望,那么他就會沒面子,受到家人的排斥??赡軙霈F的更為嚴重的后果是,他會受到與家人有密切利益關系的其他個人或社會群體的排斥,使他因此而丟失了許多潛在的可能的社會資源。因此,如果一個人當了官或發(fā)了財后不給親戚朋友一點面子或人情,那會被認為不懂人情世故,如果被家人或熟人知道,他便很難立足。因此,人情交換實際上成了情理社會中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的社會規(guī)范之一。人們在處理事情時通常會兼顧理法與人情,會盡最大可能地顧全他人的面子,而顧全他人面子的人會獲得更多的社會報酬。
人們在交換人情的過程中,一方面期待社會回報,另一方面以獲得回報為目的而進行人情交換,即期望獲益。布勞認為,在人情交換中,各交換主體都會盡力展示自己的報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換。因此,在社會交換中必然發(fā)生競爭。但是,由于人們擁有的資源在數量、質量、種類、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那些擁有豐富資源或稀缺資源的人在群體中會獲得較高的交換地位。他們作為為數不多的資源提供者,可以自由地選擇交換對象。相反,那些沒有多少資源的其他成員,只能處于較低的交換地位,沒有或很少有自由選擇其他交換對象的余地。當社會地位差距較大的雙方進行社會交換時,處于弱勢的一方會選擇尊敬、服從等作為回報,這就使另一方獲得了權力,群體中就出現了權力分化。在人情的交換中,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個人及其所在的家族,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或群體就擁有或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資源優(yōu)勢會使他們在社會中獲得較高的交換地位,而其他選擇尊敬和服從來換取利益的個人或群體則會處于弱勢地位,通過尊從來獲取所需社會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光國、胡先縉等《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領導文萃,第165頁
[2]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