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對2008年高考語文試卷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導2009年的高考語文復習備考工作。對文言文部分的考查,2008年高考全國各省市的14份試卷加上新課標實驗區(qū)的4份試卷,共18份試卷。命題人嚴格遵循考試大綱,在要求考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上,設題考查了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翻譯和斷句等,分別測試了識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多種能力。
一、選材與設題特點:桃花依舊笑春風
18份試卷涉及的文言文材料來源豐富,內容多樣。命題者不約而同地遠離了人們最為熟悉的《資治通鑒》《史記》(只有浙江卷的3分斷句題來自《史記·刺客列傳》),10個史傳材料的其他9個分別來自《漢書》《后漢書》《晉書》《宋書》《隋書》《新唐書》《宋史》《明史》等。其余的13個材料有的來自諸子散文,如天津卷來自《墨子》,北京卷斷句材料來自《韓非子》,福建卷斷句材料來自《論語》《孟子》;有的來自其他散文,如福建卷、重慶卷來自《晏子春秋》,湖北卷來自明代宋濂《文憲集》,湖南卷來自《歐陽修全集》,上海卷來自明代譚元春《<秋尋草>自序》等;有的甚至來自古典文言小說,如山東卷來自《聊齋志異》。
在題目的設置上,各省試題和2007年試題基本一致,數(shù)量大多為4-6題,分值在17-22分之間,測試內容基本穩(wěn)定。上海卷文言文閱讀和前兩年一樣,還是采取獨特的命題方式,選用兩個語段,10小題賦分29分,其中主觀題達24分;考查各有側重,第一個語段主要是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以知識立意為主;第二個語段側重能力立意,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江蘇卷語文附加題選自沈括《夢溪筆談》的60余字的一段材料,考查文科學生的斷句能力與文學知識儲備(共10分)。
二、試題透析:問渠那得清如許
1.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18份高考卷都對文言實詞進行了考查(全國卷Ⅱ實詞與虛詞合題考查),其中17份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一般都是要求選出“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只有廣東卷要求選出"iE確的一項”;上海卷以主觀題形式出現(xiàn),要求對四個實詞解釋??疾榈膶嵲~主要有“喻、稽、就、詣、擢、愿、賊、持、累、克、鄙、壁、次、奪、度、許、說、濟”等單音節(jié)詞語,雙音節(jié)詞語有“相與、欺負、過法、受業(yè)、艱難”。
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以考試大綱所規(guī)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和初高中課本和讀本中經常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為主,注重考查考生根據(jù)具體語境理解常用實詞的能力。例如,如果知道《燭之武退秦師》中“越國以鄙遠”的“鄙”,則不難確定江西卷第9題D項“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的正確。從解題方法上考慮,最直接的莫過于將詞語的各個義項放入具體語境中,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湖北卷的“受業(yè)”明顯不同于《師說》“傳道受業(yè)解惑”(“受”通“授”)中的“受業(yè)”,是“接受學業(yè)”的意思,因為其主語是“陳氏族子之幼者”。
2.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18份試卷中有10份對虛詞進行了考查(與去年的14份相比,有弱化的趨勢),其中8份試卷要求考生選出“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組”,上海卷依舊只考了一個虛詞,要求考生選出“下列句中‘為t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廣東卷還專門考查了虛詞“之”,要求選出“屬于代詞作賓語前置的一項”。在形式上,命題往往采用給出四組8個例句、每組內部兩兩比較來考查異同的方式,檢測考生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題中用來比較的8個例句,4句來自所選材料,4句選自中學課本(山東卷8個例句全都出自所選材料),考查考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2008年考試大綱規(guī)定必須掌握的18個常見文言虛詞在今年的文言虛詞考題中涉及了13個,覆蓋面廣,其中還是“以”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為6次;其次是“之”4次,“而”“因”“與”都是3次,只有北京卷的“微”“相”、天津卷的“所以”不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但也是常見該掌握的。
對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的理解,不僅要對這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歸納、梳理,做到爛熟于心,更要對在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文言虛詞能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準確把握其意義和用法,并能加以解釋。在解題的方法上??梢越柚~性界定法、詞語替代法、語法切入法、標志識別法等。
3.一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綱指的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句和詞類活用。今年的高考試卷中,對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單獨設題的有廣東、浙江、江西3份試卷。
其實,“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作為考點在今年的多套試卷中都有體現(xiàn),只不過更多的是在文言翻譯題中作為“采分點”進行考查,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忌粌H要知道判斷句、被動句、各類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介詞結構后置等)、成分省略旬、文言固定結構的各種形式和標志,熟知各種詞類活用方式(使動、意動、為動等),更需要有結合上下文準確判斷和準確翻譯的本領。
4.理解、翻譯與斷句
今年只有北京卷沒有考主觀翻譯,而是以選擇題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本考點是文言文閱讀中的主要考點。從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譯的考查采用了主觀題的形式,分值從5分逐步增至8-10分,這說明該考點的難度相對提高,對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它往往涉及文言詞語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就是說,一個文言語句,可能既有實詞和虛詞的特殊運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
理解文中的句子,有時又以斷句作為考查的形式。2008年考查文言斷句的有北京卷、浙江卷、廣東卷、重慶卷。
斷句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從能力考查的角度看,它的難度高于閱讀有標點的文言文??疾楣盼牡臄嗑渑c標點,可以達到檢測學生是否能夠真正讀懂的目的。正確的斷句是建立在正確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的,還要有詞匯、語法、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知識。
5.篩選文中信息
篩選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體內容、判斷信息所屬的性質、根據(jù)要求提取相關信息。該考點要求考生在理解詞句、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把握文中相關的人物形象及事情發(fā)生發(fā)展信息,根據(jù)測試要求對文本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對接整合加以正確的判斷。
該考點最常見的考查方式是:命題人挑選若干文句(往往是六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排除干擾因素,選出全部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2008年海南寧夏卷、北京卷、遼寧卷等7份試卷都采取了這種命題方式。根據(jù)閱讀材料的不同,命題形式也可出現(xiàn)變化。有的采用選
擇分別說明某兩個方面的項,如全國卷Ⅰ著重表現(xiàn)了廖剛直言不阿、愛撫百姓,要求考生選出分別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江西卷對《左傳》的閱讀,要求從八句中篩選出“分別表現(xiàn)子產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組”。
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應當是:將六個句子或八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運用排除法來判斷選擇。如遼寧卷要求篩選出“全都表明韓擒戰(zhàn)功顯赫的一組”,所提供的幾個句子表達的是:①說他文武全才,一直有好名聲;②說他使敵人懼怕;③說他具體的戰(zhàn)績奪取采石;④說他深為江南父老景仰;⑤說敵人見他望風而逃;⑥說他平定金陵。對照題干,答案自然而出了。
6.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該考點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的綜合能力。要求他們在準確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梳理句與句的內在聯(lián)系,依據(jù)情理辨清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從而明確文章主旨。它要求考生能就文本判斷出某個觀點的成立有哪些根據(jù),某個事件的發(fā)生有哪些原因.某種趨勢的發(fā)展會導致哪些結果等。考查時或提取原文信息分為四個小部分,往往表述為“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或指定的局部內容),分別列出四種不同的概括,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
設計此類試題中的干擾項,常常是在大體準確的文意概括與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考生能夠正確識別。解答這類試題要特別關注人物錯位、時序錯位、品行錯位等常見陷阱,借助文本分析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系,理清孰主孰次,誰善誰惡,分析事情的原因結局,分析人物的命運歸宿,從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如廣東卷選自《晉書·周訪傳》的一段材料主要寫了周訪平定江州、討伐杜田、生性謙虛、讓王敦不敢有不軌行為等,對照文本可知,A項表述錯位(“厲武將軍”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封給周訪的官名),B項因果關系錯誤(“深受皇帝賞識”的原因不是“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而是請罪態(tài)度與戰(zhàn)功卓著),D項詞語理解錯誤(誤將“采納”理解為“勤于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7.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分析概括和評價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態(tài)度,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作者在敘述某一件事,說明某一個道理時的看法??忌ㄟ^作者對人物的言行描寫、對人物的主次安排、對詳略的布局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還是憎,寫作意圖是贊揚還是諷刺;對議論性文本除選文內容外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時代和身世,弄清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表現(xiàn)得含蓄、分散、多樣,這就要求考生能從閱讀材料中認真篩選,準確地分析和概括,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相應的大一些,直接考查也較少。
天津卷要求考生選出“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墨子采用事例進行論證,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地說理,考生要能讀懂文本的主旨在于闡述“兼愛”的益處和施行“兼愛”的可行性。福建卷以主觀題的形式,要求考生就出自《論語》《孟子》的兩個小語段,簡要談談孔孟二人的處世態(tài)度;上海卷要求考生就第2段的畫線語句“用不同的形象對應一年四季”,分析其好處,不僅考查了作者的態(tài)度(對秋的喜愛),還涉及了對語言的賞析。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等也是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內容,由于題量的限制和文本材料的體裁特點等原因,命題時往往不單獨設題,只是以一兩個選擇肢出現(xiàn),偶爾露崢嶸。今年天津卷涉及文本的表達方式,重慶卷、浙江卷涉及寫作技法,上海卷以主觀題的形式涉及文章結構、修辭效果的理解,用考查現(xiàn)代文的方式來考查文言文。
三、并非閑話:學詩功夫在詩外
高考中無論是對詞句的理解還是對文意的理解、分析、綜合、賞析,都不能沒有扎實的文言文基礎知識,考生自然要重點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辨別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能夠針對題干要求準確篩選信息,重視文言文翻譯,講究解題技巧,但是,整天沉浸于書山題海,除了做題還是做題,即使有分數(shù)的暫時誘惑,也會味同嚼蠟,興趣索然。跳出來,方知別有洞天。
1.于生活現(xiàn)象中掌握文言知識。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樣適用于文言知識的把握??吹健昂倩⑼?,就會想到“君子生(通“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的主要實詞“假”;看到“非常周末”,就會想到“非?!钡墓沤癞惲x;看到“萬家樂,樂萬家”“生命一號,聰明你孩子的大腦”,就會想到“樂”“聰明”的使動用法;看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游戲人生”,就會想到“急”“游戲”的意動用法;看到“服務百姓,服務社會”,就會想到“服務”的為動用法;看到“歡呼雀躍”“機械收割”,就想到名詞作狀語;看到“優(yōu)秀教師任教薄弱學?!?,就想到省略介詞“于”和介詞結構后置……陜西王婕老師巧妙地利用漢中方言口語進行文言文實詞的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5)也不失為聰明之舉。文言知識無處不在。
2.于質疑求解時獲得文言學問。言簡意賅、優(yōu)美別致的語句,往往離不開文言現(xiàn)象,很多時候,語言的理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品味的關鍵。婦孺皆知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古詩名句,“相”是不是“互相”的意思,“坐”作何解釋,“渠”指的是溝渠嗎,確切知曉的人并不很多。難怪有相當部分學生在鑒賞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時以為“抒寫了一種凄涼傷感的愁緒”,因為他們不僅看到“殘陽”而想當然,更不知道詩中“可憐”的意思是“可愛”,自然與“陶醉于美麗自然的欣喜之情”相去甚遠;《木蘭詩》中有“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幾句,“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怎么可能“無所思”“無所憶”呢?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在《古典詩詞札叢·序》中告訴我們,這里的“思”“憶”指的是狹義的男女或夫婦的互相思憶,既解決了疑竇,又從一問一答中看出少女木蘭的形象高尚,不同于一般只想著找婆家生孩子的女性。釋疑解惑,處處皆學問。
3.于課文變通中體味人物性格。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本身時焦慮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時,學起來就比較輕松。有一位老師在指導《鴻門宴》閱讀時,出示了他自己用毛筆抄錄的去掉標點的文字“日吾人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臣之不敢背德也”,師生共同完成:(1)句讀、誦讀、翻譯;(2)這段話是誰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3)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要求引用課文原句加以闡釋;(4)對方有何反應?(5)可見對立雙方各自怎樣的個性?(6)體會司馬遷寫人物的高超技巧。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入時代的活水,既使之具有了現(xiàn)代教育品格,又使其效果遠高于枯燥的“全都表現(xiàn)人物某種性格的一項”的信息篩選。
4.于寫作練習中提升文言功底。盡管《赤兔之死》的個案不值得提倡,但2006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語文試題中有一道讓學生寫一篇50字以內的文言文,要求用到“之”的三種用法的題目也從某種角度說明用淺近文言寫作并非一無是處。用淺近文言寫作確實是一種在當今中學生中實踐著的言語形式,如果能夠設置好讓學生用淺近文言寫作的情境,把握好用淺近文言寫作的度,就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借鑒《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的借事明理的結構方式,《伶官傳序》的議論技巧,而且可以增強學生作文內容的文化味、語言的書卷氣,使得文言語段的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的賞析成為易事,文言文閱讀豈不是一舉多得?
如此,抗拒心理頓消,疲勞綜合癥去矣,事半而功倍,盍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