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詞有“短、矬、矮”?!岸獭敝饕娪谏瞎藕椭泄艥h語;“矬”出現(xiàn)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圍十分有限,并未影響到“短”的主導地位;“矮”在唐代出現(xiàn)后發(fā)展迅速,約在兩宋時期取代“短”、“矬”成為此后漢語中表示“身材不高”之義的常用詞。
關(guān)鍵詞:漢語 常用詞 短矬矮更替考證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08)024)068-03
常用詞是漢語詞匯史研究的重要對象。作為詞匯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它起著保證語言的連續(xù)性和為創(chuàng)造新詞提供基礎(chǔ)的重要作用。對這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詞進行“通史性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典型解剖”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一些詞匯演變的共性問題。
表示“身材不高”之義,漢語史中主要使用的詞有三個:“短”、“矬”、“矮”。清晚期白話小說《鏡花緣》中“公冶三兄弟”分別叫“短”、“矬”、“矮”,就以一種類似文字游戲的方式,透露出了關(guān)于這組常用詞歷時演變的一些信息。這三個詞在使用時間上有比較明晰的承接關(guān)系,但在詞義特點、使用范圍以及發(fā)展路徑上又各有不同。
一、“短”
“短”主要見于上古到中古時期。如:
例1 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秶Z·魯語下》
例2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卷六)
例3 是比丘身短衣長,曳地而行,為世人所譏。(晉佛佗跋陀羅《摩訶僧祗律》卷二十)
例4 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世說新語·崇禮》)
“短”在漢語中一直都是相當活躍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其基本義是“兩端之間距離小”,“身材不高”是由此引申出來的眾多用法之一?!岸獭敝饕米骶渥?或小句)中的謂語(如例2、3)和定語(如例4)。在文獻中也常與“小”、“丑”、“陋”等詞組合使用,形容人物的外貌。如:
例5 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荀子·非相》)
例6 周饒國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山海經(jīng)》卷六)
例7 (偃)常自謂短陋,恐子孫似之,乃為子伉娶長妻。(《東觀漢記》卷十二)
例8 今此比丘,形極短丑。(北魏慧覺等《賢愚經(jīng)》五二)
雖然在中古時期“矬”、“矮”已相繼產(chǎn)生,但由于“短”義域?qū)拸V,地位穩(wěn)固,故其“身材不高”一義得以繼續(xù)保留到近代漢語中,并形成了“五短身材”之類的習慣用法。如:
例9 身相黑短,止長五尺。(唐道宣《續(xù)高僧傳·釋靈?!?
例10 貞觀中游學京邑,有彭亨之譽,形擁(臃)腫而短。(宋贊寧《宋高僧傳·釋元康》)
例11 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西游記》卷八)
例12 這個好漢,祖貫兩淮人氏,姓王,名英,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做矮腳虎。(《水滸傳》卷三二)
二、“矬”
“矬”的出現(xiàn)要晚于“短”。在古代辭書中的較早記載是:
例13 侏儒日矬。(東漢服虔《通俗文》)
例14 矬,短也。(三國魏張揖《廣雅》卷二)
例15 矬,才戈切,短也。(梁顧野王《玉篇》卷十七)
可見,“矬”可能產(chǎn)生于中古前期。但由于辭書在流傳過程中很可能經(jīng)過了后人的改動,因此還有必要另外參考相應(yīng)的文獻用例,才能確定“矬”的初見時代。筆者所見“矬”的較早用例主要有:
例16 兩目黃赤,牙齒疏缺,口氣腥臭,矬短癰腫。(東漢安世高《佛說罪業(yè)應(yīng)報教化地獄經(jīng)》)
例17 其身矬短,咽如針釘。(西晉失譯《玉耶女經(jīng)》)
例18 矬鬼名:胡兜羅(一)阿尼那胡兜羅(二)阿波浮胡兜羅(三)阿波置胡兜羅(四)阿波波呼那胡兜羅(五)耶無多胡兜羅(六)莎呵(七)(東晉失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jīng)>卷四)
例19 或矬陋(兀王)弱,或且黑且丑,或聾盲頑囂,或支離劬蹇。(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二)
例20 士有貌望矬悴,客觀委陋,聲氣雌若,進止質(zhì)澀,然而含英懷寶,經(jīng)明行高,干過元凱,文蔚春林,官則庶績康用,武則克全獨勝,蓋難分之二也。(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卷二)
其中以例16時間最早,但由于學界一般認為該經(jīng)是托名之作,而例17、18也難考著者,都不是非常理想的可靠材料,故僅列出以供參考。但結(jié)合《抱樸子》的用例基本可以推知,“矬”的出現(xiàn)至少是不晚于兩晉的。
南北朝時期?!帮蟆钡挠梅ㄓ兴l(fā)展,主要出現(xiàn)在口語性較強的譯經(jīng)文獻中,但仍不多見,在絕對數(shù)量上并不能對“短”構(gòu)成威脅。如:
例21 亦如矬人名為長者,以是義故,定知無我。(北涼曇無讖《大般涅盤經(jīng)》卷一四)
例22 未見貌丑鑒鏡,有悅目之華;體矬照水,發(fā)溢群之觀。(齊蕭子良《凈住子·皇覺辯德門》)
例23 是時一切人民,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矬小,或二揲手,或三揲手。(陳真諦《佛說立世阿毗曇論》卷九)
例24 以滅沒故,閻浮提人,皮肉脂骨,悉皆減少,一切身骨,矬陋短小。(元魏瞿曇般若流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六七)
例25 情慢則生下賤,自高則矬短。(姚秦鳩摩羅什《成實論》卷八)
例26 形貌相異,矬長端丑,偉瘠健病云云。(隋智凱《摩訶止觀》卷六)
我們注意到,在一些文獻中,“矬”有時也寫作字形相近的“痤”。古代字書并無“痤”表示“矮”義的記載。這些應(yīng)當是同音借用。如:
例27 時只洹中,有一比丘,形極痤陋,音聲異妙。(元魏慧覺譯《賢愚經(jīng)》卷第十一)
例28 菩薩如是學者。不盲不瞎不睞眼。不痤短不聾啞。不頑鈍不形殘。身根具足。(后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第八)
“矬”的用法比較單一,主要用來表示“身材不高”一義。不僅可以與“短”同義連用,如例17、25,而且還在某些雙音組合中代替了語素“短”。可比較例19“矬陋”與例7、8的“短陋”、“短丑”,例22“體矬”與例3“身短”、例23“矬小”與例6、24的“短小”。這說明“矬”的出現(xiàn)打破了“短”一統(tǒng)天下的狀態(tài),開始不斷入侵其領(lǐng)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短”的沖擊,有助于“身材不高”這一義項獲得一定的獨立性,逐漸從“短”的義域范圍中分化出來。大約到唐宋時期,“矬”才稍為多見。如:
例29 矬者化為龜,胡者化為猿。(唐王度《古鏡記》)
例30 (道琦)形貌矬陋而好臧否人物,時論甚疾之。(唐李延壽《北史》卷二六)
例31 垣付勛日:“矬人饒舌,破車饒楔”。(《太平廣記》卷498引《玉泉子》)
例32 胡夫而越婦,其子髯面而矬。(南唐譚峭《化書》卷二)
例33 成以仁為能銓量者,諸方三昧可以詢乎矬師叔。(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七)
例34 居若干日,有物人類蓬首,黑而矬肥,降令舍。(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
例35 既成,嫌其矬弱,復易之。(宋洪邁《夷堅志》甲卷四)
但總的來看,“矬”的使用范圍是很有限的。在東漢至隋的非譯經(jīng)類文獻中,表示“身材不高”一義,大都仍用“短”而不用“矬”。這很可能與“矬”的方言基礎(chǔ)有關(guān)。今東北、西北、山東等地方言有不少是“矬”、“矮”并用的,而南方方言中則很少用到“矬”。據(jù)此推測,“矬”很可能是個北部方言詞。而南北朝時期北方佛經(jīng)翻譯的盛況則為該詞的流傳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從表1可見,“矬”自產(chǎn)生以來一直沒有充分發(fā)展的機會。一方面是“短”捷足先登的頑固盤踞,另一方面是“矮”后來居上的迅速擴張,“矬”在這新舊兩種力量的夾擊之下,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故而只能另尋出路。元代以后文獻中的“矬”大多是用作動詞,表示“(高度)降低”等義。
三、“矮”
根據(jù)目前掌握的材料,“矮”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
例36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進奉,號為道州任土貢。(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三)
例37 若在中國,矬陋短矮,人所凌蔑,當知憍慢,皆緣無義、調(diào)戲不節(jié)故。(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八七)
例38 黃(扁瓜)兒,矮陋機惠。(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二)
“矮”的早期用法也比較簡單,在口語中發(fā)展迅速,并基本于兩宋時期取代“短”、“矬”的主導地位,成為表示“身材不高”一義的常用詞(見表1)?!鞍辈粌H繼承了前兩者的常用組合,而且還構(gòu)成了“矮子”、“矮師叔”、“矮阇黎”等稱謂詞,口語色彩相當濃厚。如:
例39 常于寢帳床前雕矮童二人,捧七寶博山爐。(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二)
例40 鎮(zhèn)中立表以選其魁梧者,晟以矮陋不中選。(宋錢儼《吳越備史》卷二)
例41 昔四明有異僧,身矮而皤腹,負一布囊,中置百物。(宋莊綽《雞肋編》卷中)
例42 看那解厭法師時,身材矮小,又瘸了一只腿。(《三遂平妖傳》卷二七)吩
例43 先于倉內(nèi)畫二矮人,裸形大肚,手執(zhí)栲栳,作瀉谷勢。(宋施護《圣持世陀羅尼經(jīng)》)
例44 師云:“矮子騎馬”。(《古尊宿語錄》卷三十八)
與此同時,“矮”的用法也不斷豐富起來,廣泛用于表示多種事物的“自身高度”,如動物、樹木、墻垣、屋宇、床榻、幾案、紙箋等。其中,有的說法是對“短”的替代,如:
例45 牛臣隱于短墻以射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例46 舊沿河皆矮土墻,乃易以磚石,中貫以木。(宋潛說友《成淳臨安志》卷三五)
但有的則是“矮”的特有用法,是“短”、“矬”所不具備的。如:
例47 橋東舊有施水亭,檐矮壁敗。(宋梅應(yīng)發(fā)、劉錫同《開慶四明續(xù)志》卷二)
例48 然表紙高,詔紙矮,參差不等,問之掌故,并無依據(jù)。(宋周必大《玉堂雜記》卷中)
例49 此等說。如何是矮底禪?豈解更有一般高底禪?(《朱子語類》卷九七)
這些獨立的空間,既是“矮”用法擴張的必然結(jié)果,又是“矮”得以存在并最終發(fā)展為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的重要依據(jù)。 但是,“矮”在口語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短”、“矬”會立即消失。近代白話文獻中,“短”、“矬”還會與“矮”以同義連用的方式出現(xiàn)。這正是表示“身材不高”一義的常用詞在共時平面上新舊重疊情況的反映(見表2)。如:
例50 陛下,這人又矬矮,又會舞旋,留著解悶倒好。(元白樸《梧桐雨》楔子)
例51 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水滸傳》卷二四)
例52 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見。(《水滸傳》卷三三)
例53 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窩里,撲地望后便倒了。(《水滸傳》卷二五)
從表2可見,大約在明代后期,“短”、“矬”的殘余勢力最終退出歷史舞臺,進一步鞏固了“身材不高”一義專用“矮”來表示的格局。
四、結(jié)語
漢語史中,用來表示“身材不高”一義的常用詞有“短”、“矬”、“矮”三個。其中,“短”主要見于上古和中古漢語;“矬”的產(chǎn)生雖不晚于晉,但使用范圍十分有限,表現(xiàn)出一定的地域性,因此并未影響到“短”的主導地位;“矮”在唐代出現(xiàn)后發(fā)展迅速,約在兩宋時期取代“短”、“矬”,并在近代、現(xiàn)代漢語中成為表示“身材不高”義的基本常用詞。
由以上個案分析可知,常用詞的更替是個漸變的過程,新詞的出現(xiàn)及其與舊詞的競爭往往體現(xiàn)為歷史文獻中出現(xiàn)頻次的此消彼長。通過對歷時同義詞替換過程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常用詞的歷時特征,揭示常用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對漢語史、歷史詞匯學研究以及文獻整理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