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研究者對第二語言獲得年齡所引發(fā)的早晚期雙語記憶系統(tǒng)的差異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文章從早晚期雙語記憶系統(tǒng)是否存在差異、差異在何處及差異的理論解釋三個方面對當前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未來研究應深入探討差異的發(fā)生機制,并注意研究方法的相互補充。
關鍵詞:第二語言獲得年齡早晚期雙語者雙語記憶差異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08)02-0093-03
第二語言學習是學習者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在心理學領域,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廣泛意義上被統(tǒng)稱為雙語者。基于研究的需要,研究者根據雙語者第二語言的相對熟練水平,將其分為熟練雙語者和非熟練雙語者;根據雙語者兩種語言獲得的相對時間,將其分為早期雙語者和晚期雙語者,前者指在6—7歲之前獲得第二語言的雙語者,后者指在6—7歲之后獲得第二語言的雙語者。
先前大量研究者指出,第二語言熟練水平是影響雙語表征和加工兩種語言的重要影響因素。最近幾年,一些研究者發(fā)現,第二語言的獲得年齡也是影響雙語記憶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早期雙語者和晚期雙語者表征和加工兩種語言的系統(tǒng)可能存在著差異,但是,另外一些研究者卻認為兩者之間并沒有差異,由此便引發(fā)了雙語研究領域的一場熱烈的討論,同時也為我們研究第二語言學習及雙語表征和加工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就有關這些爭論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并提出相應的理論思考,以期對未來雙語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發(fā)。
一、是否存在差異:早晚期雙語差異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1 持差異觀的典型研究
持差異觀最權威的研究是Kim等人1997年發(fā)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報告,他們運用功能磁共振技術(fMRI)探討了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存儲在大腦皮層的空間位置關系,主要研究布洛卡區(qū)和威爾尼克區(qū)兩個主要的語言功能區(qū)。被試分為早期雙語者和晚期雙語者,任務是要求被試者不出聲描述前一天某一特定時間發(fā)生的事情。Kim等人(1997)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在威爾尼克區(qū),早晚期雙語者母語和二語激活的中心點空間位置分離都很小,甚至沒有分離;但在布洛卡區(qū),晚期雙語者的二語和母語激活的中心點空間位置有明顯的分離,而早期雙語者的二語和母語激活位置相同。根據上述結果,Kim等人便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雙語者第二語言的獲得年齡是影響兩種語言在腦皮層區(qū)空間位置的重要因素。此外,Neville等人(1997)通過電生理技術進行的研究,揭示了由于二語獲得年齡和學習策略可能導致的語言皮層結構的差異。
Wartenburger等人(2003)運用fMRI技術考察了二語獲得年齡和熟練程度對雙語者進行語法和語義判斷的大腦皮層活動的影響。該研究中以意大利語一德語雙語者為被試,并將其分成了早期雙語者、晚期熟練和晚期非熟練雙語者三個小組。結果發(fā)現,二語獲得年齡主要影響了其語法加工的大腦皮層活動,早期雙語者在加工一語和二語語法時的大腦活動沒有顯著差異,而晚期雙語者在加工二語語法比加工一語語法時激活了更多的腦區(qū);二語熟練水平主要影響了語義加工的大腦皮層活動,學習年齡不同但熟練的兩組雙語者在加工二語語義活動時沒有表現出腦區(qū)激活的差異,他們和熟練水平低的被試者有顯著差異。
2 持一致觀的典型研究
Klein等人(1994,1995)運用正電子斷屋掃描技術,考察了熟練的英語一法語雙語者產生一語和二語單詞的時候是否會激活相同的大腦皮層。在第一個研究中,要求被試分別對一語和二語單詞進行復述,發(fā)現了兩種語言相似的大腦激活模式,在左前額葉區(qū)域有重疊。在第二個研究中,使用同義字產生任務和翻譯任務,結果發(fā)現,在大腦前部區(qū)域發(fā)現了大量的激活重疊,包括在左前皮層背外側、特別是布洛卡區(qū)的BA9、BA45、BA46和BA47。在被激活的腦區(qū)當中,除了用二語進行韻律產生的任務之外,在兩種語言條件和不同的任務條件下,BA20、BA37和BA7這三個區(qū)域都得到了激活。根據上述結果,Klein等人認為,晚期獲得與早期獲得的語言具有相同的大腦皮層。
Chee等人(1999)使用fMRI技術嘗試探討二語獲得年齡對雙語者兩種語言的表征是否存在影響,被試為早期和晚期漢一英雙語者,任務是根據視覺呈現的兩種語言的詞干產生單詞。他們發(fā)現,被試的兩種語言都激活了相同的腦區(qū),包括喙中區(qū)和額下回、輔助運動區(qū)和雙側枕骨區(qū)和雙側頂骨區(qū)。對此,他們認為,早晚期雙語者兩種語言在大腦皮層的宏觀表征區(qū)是相同的。
Cheryl等人(2005)同樣運用fMRI技術考察了早晚期雙語者發(fā)音的腦皮層和皮層下腦區(qū)。被試為熟練的英語一法語雙語者,同樣包括早期和晚期兩組。結果發(fā)現,無論運用哪一種語言,被試的發(fā)音行為都明顯地引起了運動神經皮層兩側、基底節(jié)、小腦以及運動神經輔助區(qū)域的激活。并且,兩種雙語者參與發(fā)音的神經網絡的界限和范圍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晚期雙語者在左側殼核表現出了更多的變化。
二、差異在何處:對早晚期雙語差異的研究
Silverberg等人(2004)運用語義啟動實驗,以西班牙語一英語雙語者為被試,考察了早期熟練、晚期非熟練和晚期熟練雙語者的表征情況,并依據實驗結果提出了早晚期熟練雙語者的表征模型,(見圖1)。
實驗中,同一個目標詞與啟動詞之間存在語義相關、中介形式相關、形式相關和無關四種水平的聯系。其中,語義相關是指目標詞和啟動詞存在著意義上的關聯,中介形式相關是指目標詞和啟動詞的翻譯對等詞存在著形式上的相似性,形式相關是指目標詞和啟動詞存在著形式上的相似性。實驗結果重點比較了早期熟練雙語者和晚期熟練雙語者,發(fā)現早期熟練雙語者存在著顯著的語義啟動效應和中介形式啟動效應;晚期熟練雙語者語義啟動效應和中介形式啟動效應都不顯著,而在形式相關條件下存在著負啟動效應。他們據此提出,早期熟練和晚期熟練雙語者共同的表征之處在于共享特征表征,而不同之處在于,早期熟練雙語者詞匯表征分離,概念表征共享;而晚期熟練雙語者則詞匯表征共享,概念表征分離。
三、對差異的解釋:三種不同的理論觀點
1 關鍵期理論
關鍵期假說最初是基于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而提出的,其核心意思是。個體在關鍵期能夠實現無意識的語言獲得,而過了這一時期,這種無意識的獲得現象就會消失。第二語言獲得的關鍵期假說的主要觀點是,個體在關鍵期獲得二語,最終能夠達到母語者的水平;而在關鍵期之后或者錯過了關鍵期再獲得二語,最終將不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
關鍵期假說特別關注雙語者二語獲得年齡的差異和決定作用,不可否認,該假說帶有天生決定論的色彩。然而,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語言會隨著外界的輸入、內在的加工而不斷成熟和發(fā)展,獲得年齡這一變量不可能決定雙語者第二語言的最終水平。其次,成人在第二語言獲得初期較兒童具有獲得速度的優(yōu)勢,關鍵期理論對這一現象也不能解釋。
2 語言控制調節(jié)理論
語言控制調節(jié)理論從環(huán)境輸入、社會心理因素、對一語和二語的使用等方面解釋了早晚期雙語者第二語言水平的差異。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正式地、有意識地、明確地獲得語言的方式,而習得則是一種非正式的、無意識的、模糊的方式,它通過真正的交流來獲得語言;其次,語言獲得的關鍵是獲得可理解性輸入;還有,學習者對于可理解性輸入是否都會消化、吸收取決于個體的情感、態(tài)度等主觀因素。
語言控制調節(jié)理論顯然是基于語言學的視角提出的,其側重的是語言的獲得過程和方法,也的確能夠描述兒童和成人獲得第二語言的一些現象。該理論在本質上與關鍵期理論并不沖突,但是,可能由于其范式本身的局限性,這一理論并沒有回答兒童和成人兩種不同獲得方式的機制如何?晚期獲得第二語言的雙語者最終能否達到母語者的水平?
3 競爭模塊理論
競爭模塊理論與關鍵期理論可謂針鋒相對,否認雙語者錯過了二語獲得的關鍵期將對其二語的發(fā)展造成重大影響的觀點,認為二語獲得年齡的早晚只是會導致形成不同的雙語競爭模塊。該理論認為,早期雙語者能夠通過內在的加工形成兩種語言獨立的模塊,而晚期雙語者開始不能形成獨立的模塊,但通過一系列外在的、非認知的影響,其第二語言最終能夠形成獨立的體系。
競爭模塊理論基于認知加工的視角,提出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從二語對一語的附生和一語對二語的固化到共振激活的相互競爭的過程。然而,這種過程的實現機制如何?其并沒有作出回答。另外,該理論否認二語獲得關鍵期的存在,但其所提出的早晚期雙語者在獲得第二語言的初期所形成的詞匯表征模塊的差異也恰恰是二語獲得年齡效應的表現。也即,完全否認關鍵期理論也是有所偏頗的。
四、結語
將第二語言獲得年齡引入到雙語記憶系統(tǒng)問題上來,研究者從本質上探討的是早晚期雙語記憶系統(tǒng)的差異問題。那么,先前研究者所發(fā)現的不同雙語者二語詞匯語義通達的方式不同,這種差異是否與第二語言獲得年齡有關系?此外,研究者之間的爭論足以說明二語獲得年齡是研究雙語記憶系統(tǒng)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早晚期雙語差異的具體表現及差異的發(fā)生機制還需要研究者進行更為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
從研究范式來看,先前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基于認知神經科學的范式,力求準確地定位被試大腦在實驗條件下的激活區(qū)域,清晰發(fā)現不同條件下被試腦區(qū)激活的差異。然而,這一范式對一些基本的作用機理比如雙語者二語詞匯的語義通達等問題,卻顯得無能為力。這種范式的研究結果中也可能隱藏著另外的結果,實驗引發(fā)的不同腦區(qū)激活反映了不同的認知加工,但同一腦區(qū)激活并不表明就是相同的認知加工,也可能是不同的認知加工。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注意研究范式的相互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