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節(jié)奏加快,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趨勢。出于各種動機,交通肇事后的逃逸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由于刑法條文對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比較模糊,司法實踐上往往難以操作。因此,深刻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違法性質,嚴厲懲治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對于司法實踐以及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通環(huán)境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將從對相關法律條文的準確理解入手,對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量刑問題予以闡述。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 致人死亡罪 法律定性 法律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08)024)054-02
我國刑法第133條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形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一條文對交通肇事罪規(guī)定了三個量刑檔次,其中在對第三個量刑檔次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上,理論及實務界存在著諸多分歧和爭議。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語義分析
刑法解釋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并闡明法律內在的合理涵義,應以客觀解釋為常規(guī),以主觀解釋為補充,實現(xiàn)主客觀相統(tǒng)一,這是本文對刑法規(guī)范予以解釋的基本前提和出發(fā)點。我認為,對現(xiàn)行刑法第133條第三罪刑檔次的學理解釋應當在遵循罪刑法定的基礎上,首先闡明其可能的語義內容,結合其立法原意,依據(jù)客觀情況、刑法價值及刑法理念探求規(guī)范本身應有的合理內涵。
(一)“人”的含義
現(xiàn)行刑法及司法解釋中對“因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指代不明確,引出了學界上的各種解釋之爭。關于其中“人”的所指,有人認為是指所出現(xiàn)的原交通肇事中的受害人;有人認為應當僅指交通肇事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所致死的其他人;也有人認為既可是前者,也可以是指后者。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5條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庇纱丝闯?,最高人民法院認定的“人”僅指交通肇事原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對于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途中又致使前受害人以外的其他人死亡的情形,應按同種數(shù)罪處理,下文將另做分析。
(二)“逃逸”行為分析
要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涉及的是對“逃逸”行為的理解,致人死亡只是“逃逸”行為的后果而已。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應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否則將導致對逃逸行為的重復評價。在《解釋》第2條第2款第(6)項中,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屬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事實,起到了定罪的作用。如果將這里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認為是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根據(jù)刑法第133條的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則逃逸行為同時又成了量刑情節(jié)。這樣逃逸行為既是犯罪構成事實又是量刑情節(jié),違反了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和第2款第(1)至(5)項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梢姟敖煌ㄕ厥潞筇右荨睉感袨槿嗽跇嫵山煌ㄕ厥伦锖?,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具體含義
據(jù)此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應包括以下含義:第一,因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發(fā)生了交通事故,即行為人的違規(guī)行為與事故的發(fā)生具有因果關系;第二,行為人對于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和被害人因其交通事故受到傷害這一情況有所了解,為了逃避法律追究棄被害人不顧而逃跑;第三,行為人逃逸前已經(jīng)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是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第四,必須出現(xiàn)被害人因行為人逃逸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的危害結果。如果行為人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因及時得到他人的救助而未死亡的,行為人不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第五。行為人的逃逸與被害人的死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被害人當場即被撞死,或者即使得到及時救治也救不活,又或者被害人得到他人的及時救助,但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的,不屬此種情形。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定性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
在對刑法第133條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上,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中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過失論”?!斑^失論”認為,刑法這一規(guī)定只適用于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情況,不包含因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況。
“故意論”。這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適用于由交通肇事罪轉化成的故意犯罪,這里,其主觀罪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過失兼間接故意論”。此觀點認為,刑法上這一規(guī)定既適用于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也適用于因間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況,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人死亡。這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便包含過失和間接故意。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即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而不存在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問題,這不僅符合我國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也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質
認識一個問題,必須要立足于行為的本質或性質。出于對“因逃逸致人死亡”行為主觀方面的認識不一,對此種行為的法律性質便產生了較為復雜的不一,眾說紛紜。這里筆者僅選擇幾個主流觀點加以分析:
結果加重犯說。該說認為,逃逸行為并不具有實行行為性,它只是肇事結果的自然延伸,是一種刑法上的事后行為,只是出于預防的考慮才將此種行為視為加重構成要件,認為過失犯罪也存在結果加重犯,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結果加重犯。結果加重犯是指實施了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發(fā)生了基本構成要件結果以外的加重結果,刑法對加重結果規(guī)定了加重法定刑的犯罪。而重的結果是基本構成犯構成要件中結果以外的結果,它不能包含在基本犯的結果中,而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構成中已經(jīng)包含了死亡結果??梢??!耙蛱右葜氯怂劳觥鼻樾尾]有超越基本犯的犯罪構成,因此也就不能將其視為結果加重犯。
情節(jié)加重犯說。所謂情節(jié)加重犯,是指在基本犯的基礎上,由于具有一定的加重情節(jié),刑法為此規(guī)定了較基本犯法定刑重的犯罪。此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現(xiàn),其情形對于前兩個量刑階段在情節(jié)上更為惡劣,因此法律上規(guī)定了更重的法定刑。
吸收犯說。此說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行為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交通肇事行為可以構成一罪,逃逸致人死亡也可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兩行為都構成犯罪,則應按吸收原則定罪量刑。這種觀點未能看到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獨立性,如果致人死亡便構成故意殺人罪,若未致人死亡便定為交通肇事罪,這顯然存在著漏洞。
獨立罪名說。這一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節(jié)可以獨立構成一個新的罪名,符合獨立犯罪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然看到了逃逸行為的獨立性,是可取的,但卻沒有看到這種獨立性來自于在“肇事后逃逸”時已經(jīng)轉化的心理,將其理解成完全獨立的新罪與立法者的本意不符。
上述觀點中,筆者傾向于情節(jié)加重說。交通肇事后行為人本來可以搶救傷者使其免于死亡,但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責任,置受害人生死于不顧,致使受害人得不到搶救而死亡,此種情節(jié)相對于交通肇事基本犯來說更加惡劣。情節(jié)加重犯不同于結果加重犯,其加重并沒有增加基本犯的構成要件要素,只是相對于受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無法履行救助義務的情形來說,這種加重體現(xiàn)了行為人更大的主觀惡性,即能救助而不救助,所以刑法對其處以比基本犯更重的刑罰。
三、實踐中的法律適用
上文已經(jīng)對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內涵及法律定性作了論述,但在司法實踐中,因交通肇事的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對這種行為的定罪量刑,應根據(jù)逃逸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并結合當時的客觀情況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綜合加以判斷。這樣,司法實踐中應當具體操作的處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交通肇事后,行為人如果有證據(jù)證明自己確實不知道已經(jīng)發(fā)生交通事故(如黑夜中行駛誤以為是樹枝等物)的。這種情況因行為人主觀上并無過失,不能認為是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即使傷者因無人救助而死亡,也不能按“因逃逸致人死亡”處理,而只能根據(jù)交通肇事罪得第一個量刑檔次定罪,即“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二是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傷勢嚴重,生命已經(jīng)垂危,即使能得到及時搶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或者被害人已經(jīng)得到了及時救治,但由于傷勢嚴重或醫(yī)療條件所限等原因身亡。由于被害人死亡和行為人逃逸行為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客觀上也沒有挽救其生命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如果行為人逃逸,則只能按照刑法第133條交通肇事罪第二個量刑檔次定罪,即“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是交通肇事行為人當場致被害人死亡而又逃逸的。在主觀上無論其是否已經(jīng)認識到被害人已死亡,這種情況下被害人的死亡是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所致,而與其逃逸行為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此也只能適用刑法第133條第二個量刑檔次處理,即“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p>
四是行為人交通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又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如前文所述,此種情況也不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使用范圍之內,而應按照刑法第133條第二個量刑檔次處理,即“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p>
五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致人受傷后逃逸,因疏忽大意的過失或者過于自信的過失致被害人死亡的。包括這幾種情形:第一,行為人肇事后誤認為被害人沒有受傷或只受輕傷(或輕微傷),不會有生命危險,從而逃逸,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亡;第二,行為人僅履行部分救助義務,例如把傷者移至醫(yī)院門口、放到人多之處,即行為人認為傷者可以得到及時救助,而被害人卻未能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這類案件中行為人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肇事,仍然逃逸,無論其對被害人的認識如何,應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處理。
六是行為人交通肇事后,為了毀滅罪證,逃避責罰,又故意實施了傷害行為。如在逃逸過程中又故意碾壓被害人致其死亡;故意將被害人轉移到隱蔽區(qū)域后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等等。這幾種情況中,因為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的主觀心態(tài)已發(fā)生變化,又實施了積極的加害行為,在逃逸行為與他人死亡結果之間加入了一個新的因果關系,因此,不應包括在刑法第133條之內,他們或者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持希望追求的直接故意,或對被害人死亡結果持消極放任的間接故意,這些行為均構成故意殺人罪。
七是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駕車逃跑,在逃跑途中又以駕車撞人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這種情況多由于行為人因交通肇事緊張恐懼而失控,為逃避罪責而不顧一切,駕車飛馳撞車撞人,造成多人傷亡,行為人主觀上已由過失轉化為故意,放任大多數(shù)人死傷結果的發(fā)生。這種情況下,其侵犯的客體不再是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權利,而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安全,應按刑法第115條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即對行為人前后兩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對于現(xiàn)行刑法第133條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適用范圍僅局限于上面第5種情形,即行為人持過失心理態(tài)度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形,對其他情形,則應根據(jù)不同情況,或者按交通肇事罪前兩個量刑檔次處理,或者按其他罪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