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的城市文化,在元代已然確立的情況下,到明代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城市人民的生活在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背景下增加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多更新,而且城市人民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展開與封建統(tǒng)治者的斗爭。城市藝術文化活動變得愈益豐富多彩,城市文化的平民性、商業(yè)性和娛樂性特征表現(xiàn)得愈益鮮明。
關鍵詞:城市文化;明代;商品經(jīng)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07)06-0033-08
明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城市工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城市文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民觀念的改變,又為城市文化的發(fā)展直接提供動力。中國的城市文化,在元代已然確立的情況下,到明代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一、明代城市和城市人民的生活
明初洪武、永樂、宣德年間,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和人口數(shù)量都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工商業(yè)與農(nóng)業(yè)分離的傾向也愈加明顯,在東南沿海以及長江、大運河沿岸尤甚。在這樣的基礎上,城市日益繁榮發(fā)展起來。明代的城市,不僅在數(shù)量上和規(guī)模上大大超過了前代,而且呈現(xiàn)出種類繁多的特征。根據(jù)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的介紹,綜合性大城市有北京、南京和開封;工商型城市有杭州、蘇州、揚州、臨清、濟寧州、天津、通州、武昌、蕪湖、上海、南昌、吉安、西安、成都、汾州、太原、儀真(征)、常熟和漢陽等;對外貿(mào)易型城市有廣州和海澄(月港)等;邊塞城市有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遼東(今遼寧北鎮(zhèn))、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今甘肅張掖)、蘭州、寧夏(今寧夏銀川)等。除此之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鎮(zhèn)市”,如江西的景德鎮(zhèn)、廣東的佛山鎮(zhèn)、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顏神鎮(zhèn)、湖廣的漢口鎮(zhèn),都是與城市沒有什么兩樣的著名大鎮(zhèn)。
城市里聚集著各色人群,從最顯赫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到最卑微的引車賣漿者之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工商人士,因為“商人是所有人群中最活躍的一群”(馬克思語),他們的喜怒哀樂、榮辱進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1 會館和行會
工商業(yè)者可以說始終生活在重重矛盾之中。對上,他們要應付封建政府和權要人士的限制和勒索;對下,他們要應付傭工們的怨言乃至反抗;平行的,他們更不得不面對同業(yè)者的競爭和傾軋。當時各地土著商人與外來商人(如徽商、晉商)的矛盾很激烈,有時甚至引發(fā)沖突。明代大中城市中出現(xiàn)的會館,就是這種矛盾下的產(chǎn)物。會館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封建地方組織,它既反映了商品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歷史狀況,本身又帶有很強烈的消極意義。
北京是會館出現(xiàn)得最早又比較集中的城市之一。沈德符說:“京師五方所聚,其鄉(xiāng)各有會館?!?《萬歷野獲編》卷二四)據(jù)呂作燮先生的統(tǒng)計,有明一代,北京的會館計有41所之多。(《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175~177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其它不少城市都有建會館的記載。建會館的初衷,是為聯(lián)絡同鄉(xiāng)情誼,求得同鄉(xiāng)人的互相支持。這對出門在外的工商官紳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本有濃厚的鄉(xiāng)土觀念。在商品經(jīng)濟的激烈競爭時代,人們一旦離開家鄉(xiāng)熱土而漂泊異鄉(xiāng),舉目無親,方言和習俗又有巨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一位本鄉(xiāng)本土的人,就倍感親切。因此,同鄉(xiāng)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緊密團結(jié),共同對付異鄉(xiāng)人的排擠,便成了人們的一致要求。
行會在我國也早已出現(xiàn)。這是一種小手工業(yè)者和小商人的封建性組織。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聯(lián)合起來反對勾結(jié)在一起的掠奪成性的貴族的必要性,在實業(yè)家同時又是商人的時期對共同市場的需要,流入當時繁華城市的逃亡農(nóng)奴的競爭的加劇,全國的封建結(jié)構(gòu),——所有這一切產(chǎn)生了行會?!?《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5月)在中國,行會又帶有濃厚的同鄉(xiāng)結(jié)盟排斥外鄉(xiāng)人競爭的色彩,也就是說有些行會的組成,是既按行業(yè),又按地域的,往往在同一個城市中,同一個行業(yè)會出現(xiàn)幾個按地域組成的行幫。他們制定了必須共同遵守的法規(guī),推舉出德高望重又長于經(jīng)營的人士為本行首領,與本行中的異鄉(xiāng)人展開競爭。
2 城市的管理
明代的城市盡管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工商業(yè)相當繁榮,但如果與歐洲中世紀晚期的城市比較,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與歐洲城市基本不住有封建主不同,中國明代的城市是封建貴族豪紳的聚集之所,他們把城市當作其享樂的場所和防范、鎮(zhèn)壓下層人民的據(jù)點和堡壘。因此中國的城市帶有更強烈的封建性和寄生性的特征。
明朝政府為管理城市,特設了專門的機構(gòu),即五城兵馬指揮使司,職責是在京城防察奸宄、禁捕盜賊、疏通溝渠、巡視風火等。(《明史》卷七四,《職官》三)錦衣衛(wèi)的職責之一就是晝夜巡視首都街道。地方上各城市也都駐有數(shù)目不等的軍隊,還要強迫百姓參與巡夜。政府還對城市街道分別按坊廂隅所進行編制,設坊(廂)之長,實行分片管理,坊(廂)長一般要由有“身家”的富戶才能充當。城市管理的內(nèi)容,有防治水火、整頓市容、埋死濟貧、管理市場等等。但是總的來說,明朝政府對城市人民的剝削和掠奪是甚而又甚的,而對城市的管理則是非常不力的。因此造成城市中經(jīng)常是餓殍遍街,妓女成群;糞穢滿地,疾病叢生;房屋奇缺,災害不斷。即如帝都北京,袁宏道說:“京師風霾時作,空牕凈幾之上,每一吹號,飛埃寸余?!?袁宏道《瓶史》)
3 城市人民的斗爭
長期生活在封建剝削和封建壓迫的重壓下、生活環(huán)境又非常惡劣的城市人民,必然要起來抗爭。斗爭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既有反盤剝反迫害的聚眾“鼓噪”打砸斗爭,又有反饑餓的“搶米”風潮等。也有些斗爭發(fā)端于工商業(yè)者,如反錢法、反鋪行(鋪行是一種宮廷或官府的專買專賣制度,事實上構(gòu)成對工商業(yè)的掠奪)、反坊廂(強行叫商民出治安維持費)等,都曾引起過商民罷市的風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城市人民反對礦監(jiān)稅使的斗爭。礦監(jiān)稅使是指朝廷派到地方收稅采買的宦官。他們從永樂時起,到處敲詐勒索、仗勢橫行,民不堪命。萬歷以后,礦監(jiān)稅使肆虐愈盛,城市人民反抗愈烈,規(guī)模動輒千人、數(shù)千人,有時甚至達到萬人乃至數(shù)萬人,是城市日益發(fā)展、城市社會力量日益增長的重要表現(xiàn)。這種斗爭遍及全國的大中城市,參加的人群包括各個社會階層,從匠戶腳夫到士紳商人甚至宗室官僚都有。斗爭方式既有和平的請愿和鼓噪,又有暴力性質(zhì)的打、砸、殺。斗爭的結(jié)果是沉重打擊了礦監(jiān)稅使的囂張氣焰,最后迫使朝廷將這些宦官撤回。但必須指出的是,還不能將這種斗爭與西歐市民的革命斗爭相提并論。這種斗爭的參加者和主要領導者許多都是官僚士紳,斗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正常的”封建法紀,帶有濃厚的“只反宦官不反皇帝”的傾向。事后官府追究起責任來,像葛成、王朝佐等英雄人物,竟然都挺身入獄。王朝佐說:“死,吾分耳?!?《定陵注略》卷五)葛成說:“請戮成以伸國法?!?宋懋澄《九籥別集》卷四《葛道人傳》)可見他們的腦海中還有濃厚的“君君臣臣”的封建思想,而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還很微弱的反映。
二、城市文化人口的增多和著名藝術家的活躍
隨著城市工商業(yè)的日益繁榮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里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于是,形形色色的文化人便應運而生。他們分別以己之所長,在城市里經(jīng)營謀生,同時客觀上也為明代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這些人的出身一般有三種:一是破落士紳子弟,二是科場失意的士子,三是略通文墨的下層市民。他們靠撰寫戲文樂譜、演戲、說書、彈唱、演雜技、繪畫、教書、記帳、行醫(yī)、相面、算命、拆八字、看風水等等以為生計。
1 戲曲作家和演員
從元雜劇以后,一直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戲劇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的審美對象。這種情形在明代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明代戲曲在元雜劇之后又取得了極度的繁榮。首先是種類繁多。雜劇繼續(xù)發(fā)展,不過明代的雜劇是用南方音樂演唱的,稱“南雜劇”,以別于在元代盛極一時的“北雜劇”。而南戲(永嘉戲文)一度在元代受到壓抑之后,到明代獲得了暴發(fā)性的發(fā)展,被稱為“傳奇”。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員不斷涌現(xiàn)。作家作品,雜劇有徐渭及其《四聲猿》,傳奇有湯顯祖及其《牡丹亭》;名演員則有馬錦、彭天餳,還有女演員劉暉吉、朱楚生,都是名滿城市舞臺的藝術家。第三是不斷有創(chuàng)新。最值得稱道的創(chuàng)新可數(shù)太倉魏良輔之改革昆山腔,直接導致了昆曲的誕生,當時人們就給它一個美稱叫“水磨腔”。
徐渭有多方面的才能,文章、書法、繪畫和詩歌俱佳,但我們今天看他貢獻最大的還在戲曲,包括戲曲理論著作《南詞敘錄》和四個雜劇組成的《四聲猿》?!赌显~敘錄》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南戲的理論專著?!端穆曉场分?,《狂鼓吏漁陽三弄》借禰衡罵曹操,來影射當時直臣沈煉、楊繼盛等人與權相嚴嵩的政治斗爭?!队穸U師翠鄉(xiāng)一夢》宣揚縱欲破戒以后照樣可以得道升天,借此來反對宗教禁欲主義。《雌木蘭替父從軍》突出愛國主義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杜疇钤o凰得鳳》專門表彰了女子的才能,為封建社會受壓迫的婦女打抱不平。徐渭是典型的文人藝術家,憑借自己的才能立世。他是晚明進步文學流派公安派的前驅(qū)。他思想激烈,具有樸素民主主義思想,反對復古主義,痛恨陳腐的封建觀念,對權貴們的偽善和卑鄙尤為鄙視,因此被官方罵為狂人。但徐渭得到了人民的贊揚,在浙江紹興一帶至今廣泛流傳著有關他過人才智和高風亮節(jié)的故事。他可以稱為是紹興城的文化名人。
湯顯祖是明代最偉大的劇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湯顯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學問家李贄(卓吾)。李卓吾揭露道學的虛偽和丑惡,主張重視功利,提出“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被朝廷和正統(tǒng)文人罵為狂人、異端,最后被殺,卻對湯顯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文學上,當時的公安派樹起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旗幟,湯顯祖與其代表人物袁宏道有很深的交情。他們都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情”字,反對封建倫理道德中的“義”和“理”。湯顯祖《牡丹亭題詞》說:“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倍披惸镌凇扼@夢》[皂羅袍]中唱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園?……”以“情”為指歸、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雖然現(xiàn)在看來不一定正確,但在當時封建禮教社會卻有偉大的啟蒙意義,是一種新文化的代表?!赌档ねぁ吩诋敃r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鄙踔寥鐘浣佑崛?、杭州女伶商小玲,都因觸景生情、不能自拔而死。也有女“粉絲”因愛劇而慕劇作家本人,雖然千里尋來,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帥哥”如柳夢梅,而是一個頭發(fā)胡子花白的老頭,因而大失所望,但由此足以證明湯顯祖是城市人民心中的偶像。
其他著名劇作家和作品,雜劇方面有王九思及其《沽酒游春》和康海及其《中山狼》;傳奇方面有李開先及其《寶劍記》、王世貞及其《鳴鳳記》、梁辰魚及其《浣紗記》、李玉及其《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和《萬民安》。特別是李玉,被認為是明末清初“蘇州派”的代表人物,可見其在城市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李玉作品的可貴,在于直接反映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呼聲?!肚逯易V》可認為是他的代表作。該劇描寫蘇州人民在顏佩韋等五人的率領下,為解救東林黨人周順昌,打死校尉、抗拒圣旨,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斗爭浪潮。事后,五人被殺,周順昌也被暗害于獄中,但蘇州人民罷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此事充分反映了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市民政治意識的覺醒。明末復社文人張溥還特地撰寫了《五人墓碑記》。李玉的《清忠譜》卓有膽識地描寫了城市民眾有組織的斗爭場面,人群中有手工業(yè)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尚、秀才和酒徒,在幕后還有“人千上萬”齊聲吶喊,是不是有點兒法國大革命或巴黎公社的影子?廣場聚眾鼓噪,本來就是城市文化特有的一道風景線,當然專制統(tǒng)治者不會喜歡?!度f民安>>雖然劇本已經(jīng)不傳,但是其故事梗概還保留在清人黃文暢所編撰的《曲??偰刻嵋防?。它反映的是萬歷二十九年蘇州織布工人在葛成領導下抗繳捐稅、與宦官作斗爭的故事,這是一般封建文人根本不敢寫的犯禁的題材。“一人永占”中,以《一捧雪》和《占花魁》較為突出?!耙慌跹笔且恢粚毐拿?。權相嚴嵩之子嚴世蕃為奪人之傳家寶,害得人家家破人亡。作品揭露專制權力的淫威、人民的毫無人權可言,頗有進步意義。而關于“義仆”莫成形象的塑造,現(xiàn)在被認為是鼓吹奴才道德,但不可否認是當時市民意識的真實反映?!墩蓟犯鶕?jù)話本小說《賣油郎獨占花魁》改編,歌頌賣油郎秦鐘(情重)與風塵女子莘瑤琴的真正愛情,反映了市民對理想的男女關系的理解和評判。
除了劇作家,當時還涌現(xiàn)出一批演技精湛、遠近聞名的演員。明代從事演劇事業(yè)的人數(shù)量很多,人稱“戲子”或“戲文子弟”。利瑪竇說:“我相信這個民族是太愛好戲曲表演了。至少他們在這方面肯定超過我們。這個國家有極大數(shù)目的年輕人從事這種活動。有些人組成旅行戲班,他們的旅程遍及全國各地。另有一些戲班,則經(jīng)常住在大城市,忙于公眾或私家的演出。”(《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卷第四章)當時演員的社會地位很低,而人數(shù)卻很多,各地戲班子也很多,因此競爭非常激烈。這就迫使演員們勤學苦練,務必在演技上精益求精。這樣做的代價是很大的。許多人落下了終身殘疾,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是,真正演技高超的“名角”也就這樣產(chǎn)生了。如南京梨園中最著名者是“興化”和“華林”兩部。一次富商們請兩部會演,列興化于東肆,列華林于西肆,同時搬演《鳴鳳記》。扮演權相嚴嵩者,興化部為馬錦,華林部為李某。結(jié)果馬錦因演技欠佳,輸給了李某,弄得名聲掃地。為了雪恥,馬錦專程去京師某相府任門子三年,“日侍相國于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馬錦回到南京,再與華林部李某同時扮演嚴嵩,馬錦演得惟妙惟肖,李某自嘆弗如,遂“匍匐前稱弟子,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甚?!?張潮《虞初新志》卷三《馬伶?zhèn)鳌?可見名角是用心血造就的。
又有彭天暢,酷愛戲曲,為了提高演技,不惜花重金四出求教,結(jié)果十萬家產(chǎn)花費一空,而演技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張岱評論說:“天暢多扮丑凈,千古之奸雄佞倖,經(jīng)天暢之心肝而愈狠,借天暢之面目而愈刁,出天暢之口角而愈險,設身處地,恐紂之惡不如是之甚也。皺眉胝言,實實腹中有劍,笑里藏刀,鬼氣殺機,陰森可畏。蓋天暢一肚皮書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機械,一肚皮碟珂不平之氣,無地發(fā)泄,特與是發(fā)泄之耳?!?《陶庵夢憶》卷六)
女演員劉暉吉的演唱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她還很注意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舞臺布景燈光方面。張岱說:“劉暉吉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陶庵夢憶》卷五)又明末調(diào)腔戲女演員朱楚生,在江浙一帶也很有名。張岱說:“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同上)
2 說書彈唱藝人
比之戲曲演員,說書彈唱藝人是更加貼近城市平民的藝術家。當時大城市中專事說書彈唱的藝人很多,有許多還是“瞽者”(盲人)。說書人有的講史,有的講小說。他們所用的底本,有的是宋元時的創(chuàng)作,叫“話本”;有的則為明人的“擬話本”。他們?yōu)閺V泛招攬聽眾,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的長期藝術實踐,對底本反復加工,使之不斷充實完善。著名長篇小說如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嘉靖、萬歷時成書的《西游記》,以及明末成書的短篇小說集《三言》和《兩拍》,都是集中了眾多說書藝人的聰明才智,最后再經(jīng)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馮夢龍和凌濛初等文學大家潤色加工而成的。話本小說與戲曲一樣,是通俗文學的豐碩成果,是城市人民共同的審美對象。
另一方面,在“出書”的同時又“出人”。經(jīng)過藝術上的反復揣摩和不斷錘煉,涌現(xiàn)出來一批轟動一時的說書名家,其中柳敬亭是最杰出的一位。張岱說:“南京柳麻子……善說書。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嗦犉湔f《景陽崗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人毫發(fā),然又找截干凈,并不嘮叨?!?《陶庵夢憶》卷五)柳敬亭可以說是近世在揚州和上海說武松紅透半邊天的王少堂的老前輩。
也有人是以善于演奏樂器馳名,如嘉靖時先后“名播京師”的李東垣、江對峰和蔣山人,以及因善于彈琵琶而擅名大梁(開封)、人稱之“湯琵琶”的湯應曾。人說湯“所彈古調(diào)百十余曲,大而風雨雷霆,與夫愁人思婦,百蟲之號,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聲中傳之,而尤得意于《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躪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張潮《虞初新志》卷一《湯琵琶傳》)今日傳有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應與其有淵源關系。到隆慶、萬歷時,又有李近樓因善彈琵琶而名動京師。沈德符說:“京師絕藝所萃,惟琵琶以李近樓為第一。其聲能一人兼數(shù)人,以一音兼數(shù)音?!?《萬歷野獲編》卷二四)
當時又有口技,更是出神入化。如林嗣環(huán)描述京師某擅口技者,表演一家夫婦和兩個兒子深夜入睡的情景。始則遙聞街巷犬吠聲,婦人驚覺欠伸聲,兒啼聲,婦手拍兒聲,咳嗽聲,鼾聲,老鼠行竊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昂鲆蝗舜蠛艋鹌穑蚱鸫蠛?,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救聲,拽屋許許聲,抱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奪走。而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張潮《虞初新志》卷一:林嗣環(huán)《秋聲詩自序》)
3 繪畫書法家
明代書畫方面也是名家輩出,如戴進、沈周、唐寅、周臣、仇英、文征明、祝允明、陸治和董其昌等等,都堪稱大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除戴進和董其昌外,都沒有做官或只做過很小的官,大多是純粹的文人藝術家。他們多活動在蘇州一帶,有“吳門派”之稱,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書畫是他們的人生追求,相當程度上也是有些人的生活來源。他們大多深得城市人民的喜愛,至今江南一帶仍然廣泛流傳著有關他們的奇聞逸事,如“唐伯虎點秋香”之類。故事當然多出自編造,但透露著這樣的信息:明代的文人墨客更多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更多地與市民意識和市民趣味打成一片了。
三、市民意識和市民趣味
城市文化說到底是市民文化,是世俗文化。在明代,隨著城市的繁榮、工商人口的增多、生活競爭的加劇,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等都不能不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還只是微弱的、局部的,還不足以動搖整個封建文化,但卻是一切的開始。
1 不諱言物質(zhì)追求
中國歷來有所謂重義輕利的文化傳統(tǒng),統(tǒng)治者總是鼓吹要以仁義道德治國。但這一傳統(tǒng)在明代城市工商經(jīng)濟發(fā)展的情況下受到了沖擊。馬克思說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265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是伴隨著舊道德淪喪的代價的,在西方,這叫做“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又叫“惡之花”。
追求物質(zhì)利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資本的本性,這就必然帶來競爭。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中都有競爭,有時還是很殘酷的。于是有人就組成行會組織,千方百計地想阻止競爭,阻斷外來者的發(fā)展之路,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有人則壟斷技術,將關鍵技術或秘方深藏密不示人,“傳子不傳女”。又有人千方百計竊取人家的關鍵技術或秘方,或者干脆仿冒名牌商品??傊还苁枪シ竭€是守方,都是不擇手段的,在這里,謙遜禮讓就意味著倒霉和破產(chǎn)。有時也有些人鼓吹誠信經(jīng)營、信譽為本、“童叟無欺”,有所謂“徽商”或“晉商”的經(jīng)營之道即游戲規(guī)則等等,但歸根結(jié)蒂,標榜這些游戲規(guī)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抬高自己、擠垮同行,因此只不過是一種競爭手段,畢竟,只有成功者才會受到尊敬。
萬歷《歙志》中有一段關于“風土”的描寫。它描述明代初期,人們還安于男耕女織,民風淳樸。至正德、嘉靖始,隨著商業(yè)活動的增多,人們“錙銖共競,互相凌奪,各自張皇。于是詐偽萌矣,訐爭起矣?!倍搅思尉改┞c間,更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起者獨雄,落者辟易?!薄敖鹆钏咎?,錢神卓地,貪婪罔極,骨肉相殘?!?萬歷《歙志》卷五)盡管人們哀嘆這種“風俗薄惡輕義重財”(康熙《龍游縣志》卷八引邑人祝君元《原溺》)的局面,但不知這卻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再如著名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其中反映了在市民中很有市場的“笑貧不笑娼”的思想。題目中的“百寶箱”意味深長。且看作者是如何在小說結(jié)尾高潮部分用濃墨重彩對財富加以渲染的:“十娘取鑰開鎖,內(nèi)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層來看,只見翠羽明擋,瑤簪寶珥,充忉于中,約值數(shù)百金?!置釉俪橐幌?,乃玉簫金管。又抽一箱,盡古玉紫金玩器,約值數(shù)千金?!詈笥殖橐幌?,箱中復有一匣。開匣視之,夜明之珠,約有盈把。其他祖母綠,貓兒眼,諸般異寶,目所未睹,莫能定其價之多少?!弊⒁庾髡咴诿鑼懻鋵毜臅r候的津津樂道的態(tài)度。作者特別關注其價值,也是對應于公子李甲轉(zhuǎn)讓杜十娘的一千兩身價銀子的。且不去追究杜十娘從十三歲到十九歲,操風塵營生六年,是否能掙下這么多的財寶,反正最后這些價值超過一千兩銀子不知多少倍的珍寶最后都隨杜十娘一起被投人大江,讓李甲落了個人財兩空。注意作者奚落、譴責李甲,除了明確點明他的“負心薄幸”之外,還特別點明他“碌碌庸才,無足道者”,單從生意人的角度講,也屬于無眼光、無魄力,竟然分不清孰大孰小,孰賺孰虧,是生意場上最被人看不起的失敗者。這反映的是典型的市民的價值觀。
2 不輕視工商業(yè)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男耕女織的自然經(jīng)濟形態(tài)占統(tǒng)治地位,并且歷來有重農(nóng)輕商的傳統(tǒng)觀念。人們看不起工商業(yè),認為是“末業(yè)”、“賤業(yè)”,并對其加以種種限制。但是歷史的發(fā)展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工商業(yè)的作用也是想抹煞也抹煞不了的。且不說管仲和呂不韋,早在西漢,偉大思想家司馬遷就明確指明了工商業(yè)的優(yōu)點。他說:“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史記·貨殖列傳》)到了明代,人們的認識更加清晰。萬歷時常熟縣令耿橘說:“農(nóng)事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商賈之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之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四冊)當時豪商巨賈迭出,尤以安徽徽州商人和山西商人為最著名。萬歷《歙志》記載:“今之所謂大賈者,莫有甚于吾邑?!?《歙志》卷一0《貨殖》)而謝肇浙說:“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五雜俎》卷四)山西情況亦大體如此:“平陽、澤潞大賈甲天下,非數(shù)十萬不稱富。”(王士性《廣志繹》卷三)至今安徽黟縣西遞、宏村、南屏村和山西平遙的王家大院等明清留下來的宏偉的古建筑,就是這種商賈文化的物質(zhì)凝固。中國歷來有衣錦還鄉(xiāng)、造福桑梓的說法,商人們在外拼搏、賺到了錢,又大多流回了家鄉(xiāng)。商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張岱說明末很多地方“以竹與漆、與銅、與窯名家起家”者,“皆能與縉紳先生列坐抗禮?!?《陶庵夢憶》卷五)小說《拍案驚奇》卷八說:“江湖上做買賣,也是正經(jīng)?!薄抖膛陌阁@奇》卷二十九說:“經(jīng)商亦是善業(yè),不是賤流?!庇滞瑫矶哒f:“徽州風俗,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yè),科第反在次著?!边@不能不說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一種顛覆。
這種情況又不能不在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得到反映。如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一反傳統(tǒng)的做法,充分肯定商業(yè)的作用,認為它與農(nóng)業(yè)相輔相成,應當同受重視而不應偏廢?!吧滩坏猛ㄓ袩o以利農(nóng)則農(nóng)病,農(nóng)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張文忠公全集,文集》八《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天啟時的大官僚趙南星則認為“士農(nóng)工商,生人之本業(yè)。”(《味蘗齋文集》卷七《壽仰雪君七十序》)而被尊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啟蒙家之一的黃宗羲更明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張:“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明夷待訪錄·財計》)
3 改變倫常
中國封建社會歷來重視以等級和血親為主要內(nèi)容的倫常秩序,“無君無父,類同禽獸”。但是從明代中葉開始,隨著城市工商業(yè)的繁榮和城市市民文化的發(fā)展,舊有的秩序和觀念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在不少地方,下犯上、少凌長、卑千尊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比如,本來醫(yī)者、飯館茶樓的侍者等等都是人數(shù)眾多而社會地位底下的城市人群,但要求被人看得起是人的天性,何況他們又自認為比較有一技之長、比較有知識又見過市面,因此他們自稱、對稱為“先生”、“大夫”、“郎中”和“博士”等等。此風今日猶存。這實質(zhì)上是市民要求平等的觀念的曲折流露,但其中又帶有封建意識的尾巴。
當時社會上逐漸形成本事大、銀子多就好辦事的觀念,而不再多問身份出身或者親朋鄉(xiāng)里之情。身為奴婢,也可以用金錢贖身、甚至還可以用錢買官。中國歷來有官貴民賤、官本位的傳統(tǒng)觀念,當官可以享受各種特權,可以光宗耀祖。 自隋唐以來,當官的“正途”是讀書考試。但是,自十五世紀中葉以后,明王朝因為財政拮據(jù)而開始賣官鬻爵,這簡直是自亂陣腳,對原本比較森嚴的貴賤等級制度和等級觀念實際上是一種無情的挑戰(zhàn),不能不導致“斯文掃地”和“世風日下”的后果。而從另一些人的角度講,先爭取經(jīng)濟地位再進而爭取政治地位,構(gòu)成了工商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的一種常態(tài)。
毛澤東同志論述束縛農(nóng)民的四大繩索之一的族權(另三樣是政權、神權和夫權),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血緣親情的部分緊密相聯(lián),在中國古代社會本來勢力非常強大。孔子教導說:“父母在,不遠游。”又有“家鄉(xiāng)熱土”的說法。一個人如果被認為不講孝道、不戀家鄉(xiāng)、不眷顧親戚鄉(xiāng)鄰,就會為眾人指責,淪落到“不恥于人倫的狗屎堆”。但是從明代開始,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貨幣力量的擴張以及城市文化氛圍的開始形成,族權也受到了日益巨大的腐蝕和沖擊。農(nóng)民進城打工是一切的導火索。本來,族權的統(tǒng)治是以同族聚居為前提的,如今日江南山區(qū)殘存的“碉樓”、“堡寨”就是其活化石;而城市的新生活,卻又像磁石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nóng)業(yè)人口向城市工商業(yè)轉(zhuǎn)移。如果說,過去他們中的不少人有終身未入城市者,即使進城也是要么成行于農(nóng)作間隙、要么只限于附近城市,而現(xiàn)在為了謀生賺錢,他們常作較長時間的離家遠行。當他們一旦從狹窄、偏僻、分散的農(nóng)村中脫離出來,與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相接觸,不僅開拓了眼界,而且造成他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種情況,反轉(zhuǎn)過來又必然會刺激外出者進一步增加。農(nóng)民進城的情況最早發(fā)生在江蘇、浙江和江西等地,后來波及到全國許多地區(qū)。有的人十幾歲就外出,“雖老不休”,“有數(shù)年不歸者”,“其父子兄弟夫婦,有自少至白首不相面者”,“有棄妻子老死不歸者”,“有別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者。這些人外出以后,雖然有的還捎錢回家,為本族捐錢修祠堂、辦義學、買族田和義田等等,但總的來說,宗族家鄉(xiāng)觀念是日益淡薄了,族長們也很難對千里之外的外出者像過去那樣實行統(tǒng)治了。農(nóng)民進城,是“城市化”的開始,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
4 崇尚享樂
城市文化作為市民文化,娛樂性是其本質(zhì)屬性之一。明代城市工商經(jīng)濟的發(fā)達為享樂主義文化氛圍的形成和膨脹提供了深厚的物質(zhì)基礎。中國發(fā)達的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和園林文化等等,其要旨,說得高雅點,是追求生活中的美,說得粗俗點,都源于追求刺激、為了尋歡作樂。而所有這些文化內(nèi)容,都是在明代的城市里才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和展現(xiàn)的。明代發(fā)達的戲曲、小說乃至小曲等文藝作品,既是這種享樂文化的構(gòu)成部分(是欣賞對象),同時又是一種記錄,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觀念上的新變化。
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長篇小說《金瓶梅》。關于《金瓶梅》的主題,專家們說了很多很多,至今莫衷一是,有所謂“暴露說”、“批評說”、“欣賞說”等多種。實際上《金瓶梅》出現(xiàn)在明代末年,決不是偶然的,我們應將它放到明代中后期城市發(fā)展的背景下去考察。小說的故事背景據(jù)說是北宋末年的山東鄆城,但它實際展示的生活場景,肯定不是宋代的,也不是鄆城這樣的小地方,而是明代的山東臨清之類的大中城市,也有人說有北京的影子。問題主要不在于蘭陵笑笑生寫了什么,而在于他對這一切都是什么態(tài)度。《金瓶梅》真正是“一篇市井的文字”(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它描寫的雖然是西門慶這類城市上層人士的享樂生活,反映的卻主要是城市中下層人們的想法,他們的欣賞、他們的向往、他們的既恨又羨。你說他們是“受剝削階級思想毒害”也對,但實際上新興的市民向往封建主的生活,在歐洲也有,在今日也不能說絕跡了。今日影視屏幕上《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的作品以及大量熱鬧絢爛的清宮戲,從某種角度上看,不也在迎合著那種“吃不著看看也舒服”的小市民心理嗎?再聯(lián)想到杜麗娘的人生悲嘆、江南市民對唐伯虎等才子的欣賞羨慕,都反映了一種“將今生過得有滋有味才是第一要義”的生活價值觀。這種生活理想在詞曲中反映得最明白、最淋漓盡致。這里只舉大作家馮夢龍的一個《有懷,集賢賓》的例子:“魂驚夢語不自支,倩文章壓倒相思。想遍文章無一字,寫出來依舊是情詞。筆墨硯紙,你何故逼人如是?便博個金共紫,比相思也不償些子?!痹谒未陀辛赖摹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蝶戀花》)在元代又有王實甫《西廂記》崔鶯鶯的唱詞:“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第四本第三折)到了明代的馮夢龍,這種意識表露得更明確、更直截了當。
即如《肉蒲團》等比之《金瓶梅》更露骨放肆的“性文學”和大量流傳于市井的“春宮畫”(據(jù)說唐寅參與畫了不少),說它們“反映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其實并不準確,它們其實更是市民文化、金錢文化、享樂主義文化的產(chǎn)物。市民文化并不全是“高尚”的,它本來就具有粗俗的一面,這甚至是我們今天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
四、清軍入關的災難性后果
明代的城市工商經(jīng)濟和城市文化確實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總的來說,它是在封建社會的泥淖中艱難跋涉。整個社會依然強大的自然經(jīng)濟和封建文化,極大地制約了它的發(fā)展空間;封建國家制定的諸如“海禁”等一系列消極政策,又為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為地制造了種種障礙。由此造成從明代中后期開始,中國的發(fā)展步伐已經(jīng)落后于當時世界發(fā)達國家。更大的打擊來自清軍的人關。
對于清軍入關的實際意義,歷史學專家們已經(jīng)說了很多很多,筆者不會作出全局性的評論。這里只談談它對明代已然形成的城市工商經(jīng)濟和城市文化所造成的極大破壞這一局部。無庸諱言,明末崛起于中國東北的后女真勢力,所代表的文化是比較落后的,只是比起腐朽透頂?shù)拿魍醭头赣兄卮笫д`的李白成農(nóng)民軍,它反而握有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優(yōu)勢。正是憑借著這兩種優(yōu)勢,清朝最終消滅了敵對勢力,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但正因為它代表的是落后的文化,所以在清初的七八十年間,征服者對于被征服者,除了殘酷的鎮(zhèn)壓、掠奪和奴役之外,再沒有帶來其它東西。
要注意反抗清軍最激烈的地方,恰恰正是明代市場經(jīng)濟和城市文化最發(fā)達的江蘇浙江一帶。這決非偶然?!皳P州十日”的悲壯、“嘉定三屠”的慘烈,除了反映了中國人民一貫的不畏強暴的精神之外,還有它特定的文化意義。江南一帶人民自以為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他們不能忍受野蠻民族、落后文化的征服,所以他們必然要拼死反抗。戰(zhàn)國末年,自以為代表先進文化的楚國被他們認為落后的秦國滅掉,也曾經(jīng)哀怨地發(fā)出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雖然清軍實際上倒并沒有像顧炎武所擔心的那樣,要將孔孟文化掃地以盡、給漢族人民帶來比亡國更悲慘的“亡天下”的災禍,但他們用屠殺城市人民、摧殘城市工商業(yè)和城市文化的卑劣手段來削弱反抗的基礎,給江南的工商經(jīng)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給先進的城市文化的苗子帶來扼殺,卻是必須鄭重指明的事實。從康熙開始,清朝統(tǒng)治者注重安撫人心、發(fā)展經(jīng)濟,但相對來說,它“以農(nóng)事為首務”,更關注的是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而非工商經(jīng)濟。由此造成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國的人口突破了四億,但工商經(jīng)濟在整個經(jīng)濟中所占的比重比之明末反而大大縮小了。有一個雖細小但卻很有意義的事實:茅盾的家鄉(xiāng)烏鎮(zhèn),地處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腹地,在明代末年有當鋪十幾家,而到了康乾“盛世”反而只剩下了六家。曾經(jīng)有歷史學家說,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也會緩慢地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這話如果說的是明代末年,可能更為準確。清軍的人關,造成了一個大的頓挫。從明末一直到鴉片戰(zhàn)爭,歷史之河走了一個大的回流,幾乎在原地踏步。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民(包括滿族人民)的悲哀。
明代城市文化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它所具有的承前啟后的地位、它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的某些特質(zhì)、以及它所留下來的諸多教訓和遺憾,對今天我們發(fā)展城市文化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責任編輯:謝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