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迅猛發(fā)展中,“招生難、分配難”的現實困境已經為不少高校所面臨。文章通過探討基督教倫理與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沿襲關系,認為在沒有基督教倫理作為民族文化底蘊的中國,開展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必須另辟蹊徑,走出一條艱難、漫長的探索之路。
〔關鍵詞〕基督教倫理;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2689(2007)03-0001-05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大陸迅猛發(fā)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1999年前,經教育部批準或備案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yè)的院校有28所,2000年達到55所,2001年達到91所,2002年達到126所,截至2003年底,全國開設社會工作本科專業(yè)的院校已經有152所。[1]
中國大陸專業(yè)社會工作的迅猛發(fā)展是政府和多方共同選擇的結果。倡導這一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和新辦這一專業(yè)的院校系所在論證中多曾認為,當舊的社會制度(社區(qū)、家庭及單位)功能正在削弱,而新的社會制度又未能穩(wěn)固地建立起來的時候,社會問題的出現及惡化是理所當然的,而社會工作那被喻為“減震器”及“社會緩沖器”的穩(wěn)定社會的功能及機制,照理來說,是亟待推展的。[2]通過社會工作教育,培養(yǎng)各個層次的社會工作人才,是我國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和長遠要求。[3]
然而,就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呈燎原之勢迅猛發(fā)展的同時,一個更為嚴峻在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一方面,不少新辦社會工作專業(yè)的院校都反映,本專業(yè)招生困難。盡管每年的招生計劃都能完成,但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高考填報志愿時“服從調劑”而從其他專業(yè)“調劑”過來的,專業(yè)思想嚴重,難以認可本專業(yè),不少人入學時即抱定信念,將來轉專業(yè)或者通過考研換專業(yè),甚至出現接到入學通知書不報到、入學以后再退學的情況。另一方面,不少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學生反映,本專業(yè)畢業(yè)生在本專業(yè)很難找到工作,多數人都選擇了與自己的專業(yè)關系不大的工作。比如,在國內較早開辦社會工作本科專業(yè)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2年共有本專業(yè)畢業(yè)生58人,14人考研,4人出國,27人留在北京,11人回家鄉(xiāng)工作,2人沒有簽約。在工作的38人中,16人從事與社工相關的工作,但多數都是在大專院校作社工系的老師或到醫(yī)院作義工等,到民政部門和街道居委會以及NGO組織的少之又少。[4]其他一些學校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在北京科技大學首屆(2004年)社工專業(yè)畢業(yè)生中,除1人到北京某街道辦事處工作外,其他竟無一人從事與社工直接相關的工作。
問題的癥結何在?已有學者進行了深入思考。比如,王思斌認為, 這都緣于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是在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教育作為一個產業(yè)的發(fā)展、政府主導與非營利部門孱弱、專業(yè)取向與非專業(yè)取向等多種因素作用之下的非均衡發(fā)展。[5]關信平認為, 合格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學的規(guī)范性程度不高,人才培養(yǎng)的層次不高,社會工作實踐的專業(yè)化水平不高,從根本上制約了社會工作專業(yè)建設的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6]史柏年認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后發(fā)快生”、“教育先行”、“師資滯后”、“拿來即用”等,使其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極有可能在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7]
從理論層面看,這些分析都很切中實際,但通過比較中西社會工作教育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背景、思想淵源可以發(fā)現,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能否為接受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的人所接受,是社會工作者能否安心本職工作,社會福利機構能否接納專業(yè)社工的關鍵所在。在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基督教倫理之上的,正是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倫理滋潤了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使社會工作者能夠出于一種神圣的使命開展社會工作。在中國,沒有基督教倫理作為民族文化的底蘊,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社會工作失掉了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觀基礎。在此背景下,社會工作教育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最終能否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適應中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為社會工作價值觀所導引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隊伍?這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中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之一。
二、社會工作價值觀: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理念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利他主義為宗旨的“關愛”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治療和政策來改變個人和社群的福祉。作為社會工作者,要在理性和情感互相交織的狀態(tài)中,在資源和制度的限制下,努力去完成一樁樁在理性“經濟人”看來“意義不大”或“沒有意義”的事情,對于受助者沒有一份“真愛”和持續(xù)的熱情、理解、尊重是不可能的。所以,社會工作者必須真誠領受并切實踐履本專業(yè)獨有的價值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透過關懷、治療和其他救助活動,幫助有需要的弱勢人群,完善他們的社會功能和自立能力,實現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目標。正因為此,在西方及我國港臺地區(qū)的社會工作教育中,價值觀教育一直居于核心地位。用Aptekar的話說:“社會工作的基本框架就是一套價值觀所組成?!盵8](20)許莉婭也認為:“社會工作教育從其內容上看,……核心是價值觀教育。社會工作價值觀是社會工作的靈魂,決定著社會工作理論的構建、方法的選擇和具體的技術操作,決定著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心理態(tài)度以及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性質?!盵9]
對于社會工作價值觀,畢仁(Z. T. Butrym)在《社會工作本質》一書中指出,社會工作的哲學思想主要源自三個假設:一是對人的尊重;二是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三是堅守人有自我改變、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10]巴特利(Baretlett,H.M.)更明確地提出了應為社會工作者所接受的六項基本價值觀:一是個人應受到社會的關懷;二是個人與社會是互相依賴的;三是個人對他人負有社會責任;四是個人有人類共同的需求,但也有個人的獨特性;五是要使個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并透過社會參與來盡其社會職責;六是社會應有職責提供機會,讓每一個人克服困難,達成自我實現?!盵11](66)莫雷李斯(Morales,Armando)和雪佛(Sheafor, Bradford W.)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一是對人的價值觀,即每個人不論貧富貴賤都有與生俱來的價值與尊嚴,都有能力與動機去追求更美滿的生活。二是對社會的價值觀,即社會必須提供機會讓每個人發(fā)揮潛能,充實精神與物質生活。三是對工作的價值觀,即相信所有的人均應受到關懷與尊重,協助每個人與他人互助,共同建立符合他們需求的社會。[12](75-78)
正是這些價值觀,構成了社會工作者生命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乃至全部,它不僅影響著不同時期社會工作對象的確定,也決定著不同情況下社會工作方法的選擇。無論在專業(yè)發(fā)展初期,通過慈善服務、睦鄰運動等,幫助那些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個人無法抵御的自然、社會原因而陷入生活極度困難的人,還是在后現代的今天,通過改善福利設置、增加社會資本等,幫助社會上所有因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而陷入危機狀態(tài)的人,都要受到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支配和導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人進入社會工作領域的最初動機也許是復雜的,但能夠抵御住物化社會的各種誘惑,長期堅守這個職業(yè),甚至為之付出畢生努力,如果不把社會工作價值觀內化為個人的信念和行為導引,是不可能的。恰如高登斯坦(H. Goldstein)認為,社會工作者必須是“價值注滿的個人”。[13](63)
三、基督教倫理: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yè)產生于西方,是在回應個人與社會需求的過程中發(fā)育起來的,是無處不在的基督教文化成就了社會工作。正如周永新指出,社會工作既源于西方工業(yè)革命,顯然是西方文化的產品。以文化而言,西方社會長時問受到基督教義的熏陶,一向以來,從事福利工作的人士又以教徒居多,他們對人和事的看法,便很自然地以所信的道理為出發(fā)點。[14](5)考察社會工作價值觀發(fā)展、演化的歷程可以發(fā)現,基督教倫理在其每一階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決定作用。在專業(yè)社會工作出現以前,從事慈善救濟或社會服務的多是教會人士。按照他們的信仰,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所以人生來平等,且擁有天賦的尊嚴。于是,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為需要者提供飯食,為有勞動能力者提供就業(yè)服務,既是強烈的宗教使命感使然,也是服膺上帝的一種榮耀。正是這樣的理念,導引著當時的地方教區(qū)開展援助與改良貧民生活的志愿活動,奠定了現代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推動專業(yè)社會工作漸成雛形并逐步發(fā)展的,依然是基督教會。1868年,英國牧師索里(Reverend H. Solly)建議成立了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招募受宗教理念影響的中產階級婦女為“友善訪問員”,以志愿者的身份訪問生活在貧困狀況中的家庭,發(fā)現他們的需要,向他們提供物質援助,直接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提出建議。由此,不僅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的濟貧方式,開啟了個案工作的先河,也為形成以基督教倫理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專業(yè)社會工作的初步形成。1884年,另一位英國牧師巴涅特(Samuel A. Barnett)因目睹教區(qū)居民的貧苦生活,為改變教區(qū)面貌,不僅自己舉家遷入教區(qū)居住,而且在社會上奔走呼號,動員貴族子弟住在教區(qū)與貧民共同生活,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著名的睦鄰組織運動(The Settlement Movement)。該運動同樣以基督教倫理為思想基礎,明確提出“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相親相愛”,要求救助者具有強烈的愛心,親身感受受助者的處境。后來,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社區(qū)工作,就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進入20世紀以后,以里士滿(Mary Richmond)的《社會診斷》一書的出版為標志,社會工作者開始對長期濟貧活動中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升出了一套可以傳播的專業(yè)知識,使專業(yè)教育成為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價值觀在基督教倫理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吸納了人道主義、烏托邦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把幫助人放到人與人,而非完全人與神的天平上衡量。與此同時,社會工作也被作為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制度化手段,越來越受到世俗化的國家和社會的重視,相比之下,宗教組織開展的社會工作漸居次要地位。即使如此,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受薪人員為主體的社會工作者,在運用專業(yè)方法為受助者提供專業(yè)服務時,其所秉承的價值觀,還是早已歷史地融入了基督教倫理。沒有對基督教倫理的認可或接受,社會工作者是很難與受助者建立起良好的專業(yè)關系的,是很難長期堅守這個崗位的。所以直到今天,在西方社會福利領域的很多社會工作者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很多福利機構也是有宗教淵源的。
那么,基督教倫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工作價值觀?通過對二者的比較可以發(fā)現,作為基督教倫理核心的“愛”、“施”、“救贖”等,都已內在地融入了社會工作價值觀,并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工作的內容和方向。
“愛”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就職業(yè)特質而言,社會工作者就是助人者。助人,必須有一顆愛人之心?;浇绦麚P的“愛”的精神,直接塑造了社會工作者的愛人之心。在《圣經》里,“愛”是信仰的核心內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神是慈愛的天父,愛來自上帝;有愛心的人是上帝的兒女,能夠認識上帝;只有愛,才能維系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帝的愛是無差等的,無論稅吏、婦人、罪人,還是那些冒犯了自己的人,無時不在上帝光輝的照耀下。正是從這種最高形式的“愛”出發(fā),在社會工作領域里,人們強烈地感受到了窮人和弱者的需要,樹立起了“利他主義”的思想,通過捐贈和其他利他行為,不求回報地關心他們的疾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使他們恢復社會功能。
“施”即給予。社會工作是一種利他主義的活動,從本質上強調的是對受助者的給予。在實踐中,社會工作者透過理解、關懷、治療和其他救助活動,幫助有需要的弱勢人群,完善他們的社會功能和自立能力,這是一種在特定倫理原則指導下的道德行為。這里的倫理原則,即是基督教義反復強調的并推崇的“施”。在《圣經》里,“施”比“受”更有意義。耶酥和他的門徒們不求回報地奉獻,致力于他人的福利,不僅是一種善舉和美德,更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手段。正是受這種觀念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助人活動并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行為,而是一個互惠過程。通過利他主義的專業(yè)行為,社會工作者和受助者一起經歷和成長,既獲得了新的知識和能力,也促進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救贖”是基督教的主要教義之一。根據《圣經》,人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本來具有上帝的本性,能夠與自然萬物和其他人和諧相處,但由于人的始祖犯了“原罪”,人一生下來就有“罪”,就需要“救贖”。為此,人必須勤勉于上帝,為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公正、有序的世界而努力工作。這樣的倫理原則反映到社會工作中,倡導人人都存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都能通過自己的意志行動戰(zhàn)勝人性的罪惡;人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艱苦工作來實現物質繁榮,社會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使物質繁榮成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社會應激發(fā)不成功者或越軌者為了自己而更努力地工作。
四、中國經驗:基督教倫理導引下的社會工作實踐
社會工作源于基督教的助人實踐,同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考察可以發(fā)現,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中間的出現和發(fā)展,也同基督教倫理有著重要關聯。
19世紀中期,外國傳教士大量涌入中國,他們在文化侵略中國的同時,也在醫(yī)療、慈幼、災荒救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興辦了不少福利機構,成為了中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肇始。正是由于外國傳教士的促進和推動,清政府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重視社會救助事業(yè),一時間中國形成了政府、民間和外國教會等多種力量共同舉辦多種救助形式的社會救助網絡。[15](44)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在中國真正萌生,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16]1917年,滬江大學社會學系在上海楊樹浦一帶創(chuàng)辦實踐教學基地——滬東公社,面向滬東工廠區(qū)和市中心商業(yè)區(qū)的貧民和戰(zhàn)爭中流離失所的難民,開展教育、醫(yī)療、娛樂等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盡管在具體實踐中,滬東公社沒有特別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其創(chuàng)辦者和主持者一直秉持的宗旨是“將基督教的宣教事業(yè)與慈善事業(yè)、文化教育事業(yè)結合起來,實踐基督教社會福音思想”。[17]
民國時期,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民間社會救助機構的大量設立。比如,僅在北京就有貧民教養(yǎng)院、游民習藝所、外城教養(yǎng)局、首善貧民教養(yǎng)院、資善堂、公善養(yǎng)濟院、行善養(yǎng)濟院、育善教養(yǎng)工廠、崇善女教養(yǎng)院、龍泉寺孤兒院、香山慈幼院等。二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普遍開展,先后有燕京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復旦大學、齊魯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開設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社會工作專門人才。這些福利機構和教育機構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大都有宗教背景,其主持者、參與者或遠或近地都和基督教有一定關聯。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基督教在城鄉(xiāng)社會的影響迅速擴大。絕大多數基督教團體在宣揚教義、發(fā)展信徒的同時,也在積極地開展形式各異的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從事著實際上的社會工作。這種情況在2002年5月中國基督教“兩會”成立“社會服務部”以后更為明顯?,F在,各地教會有為弱智兒童開辦的康復中心,如河南許昌的基督教誠德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有為老人辦的敬老院,如杭州基督教敬老院、徐州愛德老人公寓等;有為市民服務的醫(yī)院,如淮南廣濟醫(yī)院等;有為滿足社會需要開辦的有關學校,如湖北方舟英語培訓學校;有為社區(qū)民眾開辦的集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場所,如上?;浇糖嗄炅_山市民會館等等。更有甚者,福建省教會還積極支持配合公安部門在閩候監(jiān)獄,為犯人創(chuàng)辦新生學校。[18]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的基督教青年會和女青年會也本著基督精神,關心社會文化塵活,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比如,成立于1909年的北京基督教育年會,近百年來一直遵循著“服務社會,造福人群,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圣經教訓,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服務事業(yè)。盡管它的成員并非全是基督徒,但正是由于他們全部或部分認可了基督教倫理,堅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價值理念,才有可能有足夠的動力和持久的耐性,通過教育、娛樂、救濟等實體活動,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的社會工作。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教會融入社會,盡心竭力地服務社會,讓更多的人在接受服務中了解教會。北京基督教女青年會也是同樣,多年來一直根據社會的需要,積極開展文化教育,爭取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為老人和兒童提供服務,不僅使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培養(yǎng)了他們奮發(fā)向上、團結友愛的精神。[19]
五、基本結論
第一,社會工作價值觀在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活動中具有基礎性的指導意義。它不僅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導引著實務工作的操作方式,而且決定著社會工作者能否安心本職工作,長期堅守之,甚至為之付出畢生的努力。
第二,價值觀教育在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要使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教師、學生始終堅持利他主義的價值選擇,就必須將“愛人如己”的專業(yè)精神貫穿到師資培訓、人才培養(yǎng)的整個過程中,喚醒人們對價值觀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學習和掌握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并將這一體系融入到社會工作的實踐中,最后植入到教育者、學習者的頭腦中。
第三,在沒有基督教倫理作為民族文化底蘊的中國,開展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必須另辟奚徑,走出一條艱難、漫長的探索道路。為此,要在正視社會工作價值觀源于基督教倫理的基礎上,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根本,融合西方價值觀念中的合理成分,提煉出切合中國人心靈、性格與文化特點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并在社會工作教育中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通訊[J]. 第21期,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4,6.
[2]梁祖彬. 濟濟及社會變遷中的社會工作教育[A]. 發(fā)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qū)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3]盧謀華.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跨世紀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A]. 發(fā)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qū)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l996.
[4]我的青春年華獻給誰——社工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堪憂[N]. 中國社會報,2002-06-29.
[5]王思斌. 非協調轉型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fā)展[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6]關信子.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的形勢及任務分析[A].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1年會論文集[C].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7]史柏年. 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8]Frederic G. Reamer. 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M].香港: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0.
[9]許莉婭. 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之我見[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社會工作教育???
[10]Z. T. Butrym,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London: Macmillan, 1976, Chapter 3.
[11]Baretlett, H. M. Working Defini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75.
[12]Morales, Armando and Sgeafor, Bradford W.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977.
[13]李迎生. 社會工作概論[Ml.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4]周永新. 社會工作學新論[M].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4.
[15]王思斌. 社會工作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張敏杰.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的學科發(fā)展進程[J]. 浙江學刊,2001,(2).
[17]馬長林. 基督教社會福音思想在中國的實踐和演化——以滬江大學所辦滬東公社為中心[J]. 學術月刊,2004(3).
[18]段琦. 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基督教會[J]. 社會,2004(2).
[19]楊靖筠. 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和女青年會[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9).
(責任編輯:一劍)
Christian Ethics and Social Work Value
——Starting from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ZUO P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work education, 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ace the problem of \"hard enrollment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istian ethics and social work valu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hat China needs to explore a new way to develop social work value education.
Key Words: Christian ethics; social work; valu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