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每年年底都替《譯林》“盤點”法國文壇。年年歲歲書不同,感覺卻相同,而且越來越強烈:法國當代文壇真的要打強心劑了。2006年,由于有較多時間在法國,有機會接觸到法國文壇的一些名人名家,談起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深有同感,著名作家里夏爾·米勒甚至不無危言聳聽地斷言:法國文學已“離死期不遠”。龔古爾獎評委會主席夏┒魯女士在接受我的采訪時也承認法國文壇疲軟,只是,她相信這是暫時的,“法國仍有許多不錯的作家”。但她向我推薦的作家,多為“外籍軍團”。如果說這幾年法國文壇尚有一些佳作,大多出自他們的筆下,移民法國的外國作家和海外的法語作家撐起了法國文壇的一大片天。
利特爾現象
美國作家喬納森·利特爾在法國的崛起,可以說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例子。2006年的
法國文壇,如果沒有利特爾,本會平靜當然也會平淡,因為“文壇殺手”烏勒貝克躲在愛爾蘭不再出來制造熱點。雖然“秋季書潮”的書依然一年比一年多,但似乎沒有脫穎而出的杰作。老作家仍在耕耘,但已力不從心,當紅作家也在努力,卻難再造輝煌。雖然法國各方一直致力于扶持和培養(yǎng)新人,可新人新作的情況跟往年一樣并不容樂觀,往往還沒有浮出水面就已死去?!赌肛i女郎》的傳奇已過去十年,新諾冬讓人望穿雙眼。然而,2006年法國文壇的最大新聞還就出在處女作中,只是,它的作者不是法國人,而是一個用法語寫作的美國人,現在還不住在法國。這個叫利特爾的年輕人轟動法國乃至歐洲的處女作可以說與法國毫無關系,它寫的是二戰(zhàn)中德國人的事,采用的是典型的美國式敘述風格,九十萬字的篇幅把那些往往以七八萬字的小說充當“長篇”的法國作家擠得“無地自容”。法國有記者戲謔說:法國人今年讀書的數量將明顯減少,因為利特爾的《善良者》將以一當十。
讓法國作家望洋興嘆而且很可能心生妒嫉的是,《善良者》罕見地同時入圍法國六大文學獎,最后竟奪得龔古爾獎和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而它的銷量在獲獎之前就已達到二十五萬冊,之后不知還會翻上幾番。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它的版權在德國和美國都賣出了天價,在其他國家包括在中國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競爭。法國評論界對作者及其作品更是贊不絕口,甚至把利特爾與托爾斯泰、福樓拜以及斯丹達爾等大作家相提并論,《費加羅報》認為該書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新觀察家》也說:“在法國當代文學史上,還沒有任何哪位作家剛出山就有如此勃勃向上的雄心壯志,如此爐火純青的寫作技巧,如此入木三分的尖銳洞察力,如此攝人心魄的文字掌控力。”
利特爾現象并不是孤立的,2006年的法國文學大獎有一半多都被外國作家奪得。獲勒諾多獎的是剛果作家阿蘭·馬邦庫,他的《豪豬的回憶》充滿了奇幻色彩,講的是一頭名叫古木巴的豪豬的歷險故事,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人性的世界,那里有爭斗,卻沒有陷害,有殘殺,卻沒有陰謀。加拿大女作家南?!び谒箹|的《斷層線》獲得了菲米娜獎,小說中的故事相繼發(fā)生在美國、德國、以色列和加拿大,作者通過一家四代四個六歲孩子在不同時期的生活回顧了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南希已在巴黎居住了二十多年,《斷層線》是她的第十一部小說,用英語寫完后,她自己譯成了法文。出生于突尼斯的索爾·沙蘭東是法國《解放報》的記者,以采訪北愛爾蘭、阿富汗、黎巴嫩等地而聞名,曾獲新聞大獎,現在獲得美第契獎他尤其感到高興。他的《允諾》寫的是七個不同職業(yè)的朋友信守小時候許下的諾言,幾十年來如一日,每天輪流去村邊看望和照料一對孤獨老人。這是一個有關“博愛”和“許諾”的故事,他們的忠誠和信念在現代社會中顯得格外可貴。
女作家撐起半邊天
如果說外來作家占據了法國半個文壇,女作家則撐起了半邊天。陰盛陽衰在法國文壇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法國的女作家比男作家爭氣得多,阿梅麗·諾冬已連續(xù)十五年走紅文壇,雖已現疲態(tài),但仍未讓讀者失望,她的新著《燕子日記》一如既往地登上了暢銷榜,這本薄薄的小說講述一個三十歲的職員,由于失戀而發(fā)瘋,并因此失去了工作,但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更適合他目前精神狀態(tài)的工作:雇傭殺手。他殺人時毫無感覺,任務每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不是產生了新的殺人沖動,就是渴望完成一項神圣的使命。一天,他受雇謀殺部長一家,竊取公文包。取得公文包后,他在里面發(fā)現了一個女孩的私人日記,那都是愛情的記錄。從此,他的行為變得古怪了,感覺到了以前從未感覺過的幻象。他內心孤獨、憤世嫉俗、沒有善惡觀,但他被愛所感化了——正由于失去了愛他才發(fā)了瘋,才去殺人。
卡米爾·洛朗絲屬于后發(fā)制人的女作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后,《在男人的懷抱里》讓她一舉成名,后漸入佳境。她的新作《不是你,也不是我》講述了一個電影導演無意中在電臺聽到廣播小說《我死后的男人》,奇異的故事讓他立即產生了將其改編成電影的沖動。他設法聯(lián)系到這個女作家,女作家經過再三猶豫之后,終于通過電子郵件向導演講述她的故事。洛朗絲的文筆總是那么細膩,她在緩慢地梳理過去的回憶,敘述中浸透了無盡的憂傷與苦痛。
娜塔麗·蘭斯是一個被我國讀者忽視的女小說家,她當過演員、記者和電視臺的制片人。處女作《相依為命》受到高度好評,被龔古爾獎評委會原主席努里西埃認為是“一本奇異而迷人的書”。薩岡生前也對她鐘愛有加,說:“娜塔麗的小說十分獨特,她的語言非常老道,讓人以為這是個老作家?!碧m斯的許多小說如《最后的天使》、《巴爾塔斯之夢》都很暢銷,她的新作《別人的影子》也不例外,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19世紀末的法國,當時,歐洲科技發(fā)展迅速,種種發(fā)現和發(fā)明使舊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人們開始懷疑理性主義,熱衷于探索超自然現象。小說寫年輕的女醫(yī)學博士泰絲接到舅舅埃彌爾的來信,要她去倫敦給舅媽布朗什看病,但她發(fā)現,面對舅媽的種種奇怪癥狀,她的知識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漸漸地,她陷入了怪異而可怕的氣氛中,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意識到現有的科學技術并不能解答一切。
克里斯蒂娜·安戈是一個敢于闖禁區(qū)的女作家,但《約會》不像以前那么驚世駭俗了。這是一部讓人心跳的愛情小說,書中的許多線索互相糾纏在一起,圍繞著兩個男人而展開,一個是銀行家,他身上有作者的父親的影子,安戈試圖通過這個人物再次探索那種特殊的父女關系。而敘述者與男演員的關系就要明了多了,他們一起生活了五年,他要她用筆記錄下他們的愛情,讓他們成為她小說的主人公,于是生活與寫作齊頭并進了,寫作成了他們生活的本身。
杜拉斯與“O的故事”
杜拉斯似乎與《O的故事》扯不上邊,不過,紀念杜拉斯逝世十周年和法國首次推出《O的故事》的作者多米尼克·奧利的傳記,構成了2006年法國文壇上的兩件大事。杜拉斯去世后,法國出版了不少關于她的傳記,但事實出入較大,矛盾之處頗多,這些矛盾有的是杜拉斯的作品造成的,也有的是杜拉斯本人一手制造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記者和傳記作家不負責任的臆想和猜測。讓·瓦里埃力圖澄清事實,他的《這就是杜拉斯》是至今為止法國最厚也是最權威的一部關于杜拉斯的傳記,上卷六百多頁,從1919年杜拉斯出生寫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下卷從1945年寫到1996年杜拉斯去世,要到2007年年底才能出版。作者追求作品的準確性,甚至不相信杜拉斯自己所說的話,只信事實和自己的研究考證和調查。與此相配套,讓·瓦里埃還出了一本《杜拉斯——一生如同小說》,這是一部大畫冊,文字不多,書中有大量的圖片和杜拉斯作品與書信手稿。作者為了編這本書,整整花了九年時間,調查了九年,修改了九年。瓦里埃曾是法語培訓中心駐紐約的負責人,二十多年前在美國遇到杜拉斯后,兩人便成了朋友,常有來往。同為杜拉斯生前好友的阿蘭·維爾貢德萊現在是法國杜拉斯研究會的會長,他到杜拉斯的家鄉(xiāng)和越南杜拉斯年輕時生活過的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寫了《沿著杜拉斯的足跡》和《有一個叫做杜拉斯的地方》兩本書,完整地勾勒出了杜拉斯一生的軌跡。
“圣伯努瓦路5號,4樓靠左”,這是杜拉斯在巴黎拉丁區(qū)的住址,她在那里住了幾十年,她的許多故事和作品都與那個地方有關,讓-馬克·圖里納以此為書名,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圖里納二十四歲時曾勇敢地寫信給杜拉斯,請求杜拉斯允許他把《勞兒·V.斯泰因》改編成電影劇本,遭到拒絕,但這一封信卻開始了一場長達二十五年的友誼。圖里納不但走進了杜拉斯的生活,而且與她的兒子烏達及其父親馬斯科羅結成了好友,成了圣伯努瓦路5號的??汀!妒ゲ呗罚堤枺礃强孔蟆分v述了作者二十多年中與杜拉斯一家的關系,他們的關系并不是一直都那么和諧。圖里納發(fā)現,他所崇拜的杜拉斯有時是那么乖戾,那么不可思議,那么難以相處。不過,他不像雅恩,不是杜拉斯的情人,受不了的時候他可以逃跑,可以遠離。他在書中展示的是“一個熱愛文學與電影的青年與20世紀下半葉一個神圣的名字之間的真正友誼”,講述的是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的杜拉斯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作為名人的杜拉斯的光輝歷史。
多米尼克·奧利是半個多世紀前法國著名的評論家,也是伽利瑪出版社的審讀委員會委員和《新法蘭西雜志》的主編,但直到幾年前人們才知道,20世紀法國最著名的情色小說《O的故事》竟是她化名所作。安吉·大衛(wèi),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姑娘,現在就在奧利當年工作過的雜志社當編輯,她被奧利的故事所吸引,利用工作之便,收集了關于奧利的大量資料后寫了一部厚達六百多頁的傳記《多米尼克·奧利》。這是法國歷史上關于多米尼克的第一部傳記,作者圍繞著她的文學活動和社會關系,通過信件、文章、序、評論、譯文、選集、回憶錄、資料和她的小說,不但揭示了奧利這個20世紀文學史上最奇特的女人之一的種種秘密,也反映了20世紀法國文壇的一段歷史。正如《世界報》所說,“在這部充滿激情的傳記中,作者勾勒了多米尼克的一生,法國文壇上那個杰出的女人征服了一切。讀這本書,就是潛入20世紀的法國文學世界。” 著名作家索萊爾斯也有同感:“這是一部充滿激情的傳記,一步步揭開了五十年前法國文學和政治的幕后新聞。”《圖書周刊》則認為,“這是一部成功之作。六百多頁,寫得很流暢,資料充實,多米尼克是一個謎一樣的女人,非常神秘。作者以其‘女人的感覺描述了這個女人神奇的命運。” 大衛(wèi)雖然年輕,而且是第一次寫書,但她把握時代和人物的能力讓人吃驚,《新觀察家》贊揚道:“這不是一本傳記,而是一部真正的小說。這本書是一顆鉆石,一顆黑鉆石。”
他們也沒閑著
如果不是利特爾,阿蘭·弗萊舍爾獲2006年龔古爾獎應該是勝券在握。在秋季的文學大獎中,他一直緊跟著利特爾進入各項大獎的提名,直至最后與利特爾角逐龔古爾獎。弗萊舍爾研究的是電影,但他寫的小說和他的電影研究成果一樣多?!洞┒萄澋那槿恕房梢哉f是他至今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這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寫20世紀50年代十六歲的“我”在倫敦學英語時,被住在同一家膳食公寓的二十歲漂亮女孩巴巴拉所吸引,并第一次偷嘗了禁果。這個來自巴黎的“情人”成天穿著短褲,收集歌星的照片,還沒有真正長大,不懂得什么是愛情。作者揭示了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兩個年齡段的沖突中所發(fā)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并帶領讀者去東歐尋根,語言幽默,十分有趣。
雖然米勒多次宣布法國當代文學已經死亡,許多人卻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認為他是“在世的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并預測,法蘭西學院的下一個院士很可能就是他,但他的作品在文學大獎中屢屢落選,尤其是《丑女人的趣味》的失利引起了眾多讀者的憤怒。米勒的新作《吞噬》寫的是一個讓人心痛的愛情故事:孤女埃斯泰爾投奔在外省一個偏僻鄉(xiāng)村開客棧的叔叔,當了三十年女傭,受盡剝削,生活中毫無樂趣可言。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到來改變了她的命運,這個前來尋找清靜與孤獨的巴黎男人不但給她帶來了愛情,也使她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她渴望得到這個男人,這個男人卻愛上了別人。米勒的作品和他的為人一樣深沉,他常常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的極端狀態(tài),作品中充滿了欲望、激情和力量。讀他的作品是愉快的,可以說很痛快,這種快感主要來自他獨特的語言。他的語言幽默而俏皮,但又浸滿了血淚控訴和憤怒。他以前的小說語句很短,現在越寫越長,有點像普魯斯特了,但讀起來并不累。
洛朗·莫維尼埃的《在人群中》是一部以情節(jié)取勝的小說,獲得了Fnac小說獎,這是書商們評出來的獎項,說明了小說的平民化傾向。作品通過一場足球悲劇引發(fā)對人際關系和行為準則的思考:安德森和朋友托尼諾去布魯塞爾看足球大賽,但既沒有票,也沒有地方住,他們偶然遇到一個叫加布里埃爾的人,此人剛剛晉升,心里高興,邀請這兩個陌生人去酒吧跟他的朋友們一起分享他的喜悅。喝酒時,托尼諾得知加布里埃爾和他的朋友有兩張球票,就與安德森偷了球票。第二天,他們與兩個意大利人塔納和弗朗切西科結伴同去球場,加布里埃爾發(fā)現球票被偷,也趕到球場,想到座位上捉拿偷票者。就在這時,看臺塌了,死了二十四個人,其中包括那兩個意大利人。托尼諾和安德森在門口遇到了加布里埃爾,相對無言。經過這場災難,以后的路將怎么走?
尼古拉·法爾格的《我在你后面》是上半年法國文壇最火的小說之一,寫的是一對夫婦互相欺騙的故事:丈夫愛上了一個漂亮的意大利女人,妻子則與一個四肢發(fā)達的黑人偷情。浪漫的懺悔,惡意的報復,喜劇的外表掩飾不住內心的傷痛,愛情保鮮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并不是作家的一部作品所能解決的。
就在本文即將截稿之際,傳來了本年度最后一個大獎聯(lián)合獎的評選結果,米歇爾·施奈德也曾與利特爾角逐龔古爾獎,但比弗萊舍爾幸運,畢竟沒有空手而歸。他寫《夢露的最后一幕》是在冒險,這么多人寫過的題材他還能翻出什么新花樣來?和托比·納唐的《我的病人弗洛伊德》異曲同工,他也把小說和傳記融為一體,這部“虛假的真小說”講述那位著名女星去世前三十個月與心理分析學家拉爾夫·格里松的神秘關系。作者本人就是一個心理分析學家,對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準。他寫傳記有經驗,出版過波德萊爾傳和普魯斯特傳。
(胡小躍:深圳海天出版社法語譯審 郵編:51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