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是為了比較?!薄斒y者的比較與求職者的競爭聯系在一起時,人才測評就會遇到一個“測謊”的現實問題。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幾個人同時競爭一個職位,在參加測評時,有的人會有意識地往這個職位所需要的能力特征上靠,從而使測評結果分值升高。當然,還有的人會盡量往低分值特征上靠,這樣做無非是想逃避不喜歡的工作。無論是往高靠,還是往低壓,實際上都破壞了測評的有效性。
被測者主動迎合某種標準的現象被稱為“社會期許”?!吧鐣谠S”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自我欺騙”,二是“印象管理”?!白晕移垓_”是指應聘者對自己個性特征中的優(yōu)勢方面持過分樂觀的態(tài)度,同時又不自覺地掩飾自己的劣勢和缺點。“印象管理”則主要是指被測者總是試圖表現得更“完美”,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偽裝。
“自我欺騙”(SDE)是被測試者的一種固定風格,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控制SDE,反而會降低人格測驗的效度。因此,測評中真正要對付的障礙是第二種情況——“印象管理”。那么,現行的測評量表里面有沒有什么方法來預防這種“印象管理”呢?回答是:當然有!
第一種方法是在測評中內嵌“測謊”量表,如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所謂“內嵌”是指在全部題目內分布一些特定題目,這些題目的目的在于檢驗受測者的誠實情況。比如一個典型的題目是:“我總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比绻軠y者選擇了“是”作為回答,就會被認為是“掩飾”了——因為根據測評的理論假設,“總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即使有,也屬于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一道題的得分當然不能全面說明一個人的人格特征,但類似的問題多了,就會形成一個總分,統計于最后的“測謊”量表內。這個量表的最終得分,如果超過了一個臨界值,就被認為做了過多的“印象管理”,測試無效。
第二種方法是時間控制。這種方法就是控制受測者回答問題的時間,以督促其快速回答,而沒有過多的時間來思考斟酌。根據第一印象來迅速答題正是個性類型測驗所提倡的。目前計算機化的測評中,大多加入了時間控制一項。但是,根據經驗,這么做可能會給受測者帶來緊張感;另一方面,對于年齡較大、反應較慢的人來說,要求其快速答題反而會失去測評的準確度。因此,時間控制必然不能一刀切,而要考慮被測者的主觀因素。
第三種方法是項目控制。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即反復調換題目順序、兩兩比較或者是重復問題,來考察受測者是否回答得統一,如果存在較大的前后矛盾,就會減去相應的得分,以消除說謊的影響。
究其根本,預防“印象管理”就是為了增加測評的信度。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要在具體操作中注意下面幾個原則。
一是強調保密性。實踐證明,匿名答題可以很好地保證測驗的有效程度。但是在人才測評中不可能不要受測者的姓名,因此強調保密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測試前,測評公司要主動告知自己的保密義務,讓受測者放心;測評結束后,可以向受測者反饋測量的結果,并應后者的要求注銷測評數據。
二是采用計算機測試。研究表明,計算機測試具有計分準確、引發(fā)興趣的優(yōu)點。另外,特定技術還可以跟蹤答題時間,督促受測者快速反應。
三是轉換測評的標題。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操作。比如說,如果想招一名具有領導才能的營銷人員,事先不告訴受測者即將參加領導能力測試,而將其名稱更換為“性格類型測試”,這種“模糊處理”會大大降低受測者的“印象管理”的可能性。
四是指示語要開誠布公。比如提示受測者:如果在答題過程中隱瞞或掩飾,即使成功了,日后也會遭遇到與自身性格不匹配的工作,從而產生職業(yè)心理倦怠。相反,如果坦誠答題,反而會讓受測者看到一個真實的“我”,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指明正確的方向,奠定成功的基礎。